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法学黄埔记载我的恩师张建田:行而不辍,书写人生——记西南政法学院78级张建田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3-10-12 16:11:40 | 浏览:1552次 ]
分享到:

姚舜腾 法学黄埔 2023-08-25 07:00

编者按:2023年8月7日,星期一,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78级张建田大师兄看来,这个日子正是他调到北京工作整整40周年。当我们看到8月5日张建田大师兄在北京举行第二期“新三届讲堂”报道引发的强烈反响后,便专程到北京远郊外的海坨山脚下,在他雅致的书房里进行专题采访。通过翻看大师兄个人相册“大田 大学 大校”的数百幅文字图片,我们便围绕着他的人生“三部曲”,请大师兄给校友们讲讲多年来“笔耕不辍、写而无涯”的故事。

《我是大田人》——“奋”字成就投笔从戎


说到写作兴趣起始于何时?张建田大师兄给我们拿来了10年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我是大田人》一书。

在这本书中,张建田大师兄回忆了1956年到1976年这段岁月里,他在闽中大田所亲历的曲折往事:社会主义改造、八大召开、大跃进、四清运动、“文革”武斗、父亲被揪斗、学工学农、上山下乡……这些文字与数十幅历史黑白照片的印证,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至真至纯的童年生活,也给张建田大师兄后来的写作兴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文革”高潮期间,校园“停课闹革命”,已上小学三年级的张建田大师兄无课可上,无书可读的他,每天与一群孩子打闹玩耍之余,还领受了为父亲写检查的特殊任务。建田大师兄的父亲征战南北,17岁参加新四军,作战英勇,曾与敌74师作战时负伤,成为“革命残废军人”。张建田大师兄的父亲先后当过法院院长、副县长。在“无法无天”的冲击中,让张建田大师兄父亲惶恐不安的就是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达到造反派苛刻的要求。于是,为父写检查的事儿,责无旁贷地落到身为家中兄弟老大的张建田大师兄头上。

交谈中,张建田大师兄给我们翻看了“文革”期间他为父亲写下的一摞摞“检查”。写检查的信笺纸大多已经泛黄、发脆,总计20多份,每份十多页纸,时间大约在1967年下半年至1969年九月间,其中比较完整的一份是1968年7月3日写的,共计28页,纸上稚嫩的字迹,让我们真切的对那个年代产生难以言状的苦涩情感。

1969年9月,张建田大师兄进入大田一中学习,虽然政治活动仍然频繁、文化课程开设不多,但参与中学文宣队的“文艺创作”、负责运动会的“通讯报道”活动,使张建田大师兄的文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1974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期间,张建田大师兄先后被县委宣传部、知青办、广播站等单位抽调“帮助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撰写各类材料,练就了他对文字材料的掌控能力。

1975年12月2日,张建田大师兄的名字首次见诸《福建日报》。在署名刊登的文章中,他建议各生产队、大队要重视私人盖房子与集体挤占劳力这个问题,对那些盖房子的社员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该停的要马上停下来;对那些帮工的社员,要劝他们回本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保证搞好今冬农田基本建设,打好农业学大寨这一仗。文章的编者按对张建田大师兄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还配发一组以《学大寨先治坡后治窝——关于盖房子的问题》为题的数篇消息通讯。

1976年,此时的张建田大师兄在当地县城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了。他为此被调到县造纸厂“以工代干”。时隔不久,冬季征兵开始,有“文体特长”的张建田很快被带兵干部盯上,尽管厂领导让其“出差”躲避应征入伍,但在部队状告上级后,不得不让其返回县城参加体检,到东南沿海某部服役。入伍第一年,作为一个新兵,在省(军区)级就发表了数十篇通讯报道、诗歌散文、问题建议等。尽管有的稿子属于“报忧不报喜”的内容,如建议《福建日报》文艺副刊《武夷山下》开辟《读者 作者 编者》专栏,建议《前线报》提倡报道署真实姓名,等等,但因其善于抓问题的表现和勇气,让部队机关领导喜形于色,第二年将张建田大师兄调至团报道组“帮助工作”,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善于写作的能力、勇于吃苦的精神、执着投入的状态,使张建田大师兄在1978年上半年就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见报指标。特别是在《解放军报》首次发表文字后,部队领导觉得把他放在连队里更能“如鱼得水”。1978年夏季高考之前,由于机关某一考生主动退考,他积极求考。有人预测,如果不让其高考,以他的写作成果,完全可能在连队很快提干。

如今,回忆起“投笔从戎”的往事,张建田大师兄说,真心感谢当年为父亲写检查的经历,这让其受益无穷。一是在没有学上的幼小年纪里,使他能够认识众多似懂非懂、至今仍然只会用不会读的中华文字,打下了写作基础。二是通过文字如实记录下自己的童年生活,将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将儿时的童趣、父辈的遭遇、知青的阅历等,告知后人。三是常年的阅读和写作经历,使其在考大学的时候,对于政治、历史、语文等以文字见长的考试科目中,挥笔自如,一气呵成,从而在关键时期把握人生机遇,通过文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3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领导在出席福建大田举办的《我是大田人》一书首发式中,说道:“阅读张建田写下的这些文字,会勾起无数同龄人的回忆,触动他们心底埋藏多年的记忆,引发诸多情感共鸣。”

2014年3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的《故乡的情愫》中写道:“透过作者朴质无华的记述,人们看到了个人家庭与国家历史的天然交织,看到了一个如梦年华的少年记忆里,既流淌着美好的时光,也留下难以言状的艰辛。

《歌乐年华》——大学真实生活的记录者


1978年10月,张建田大师兄考上了被称为“绝密专业”的全国唯一重点政法院校——西南政法学院。地处歌乐山下、烈士墓旁的“稀烂”校园丝毫不影响他的求学心情。相反,促使他的学习更强劲的动力,课余的写作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入学之后,张建田大师兄的生活状态依然体现《我是大田人》所解释“大田”的字意就是一个“奋”字。作为一个先后在县城和部队搞过新闻报道的人来说,当年全国6.6%的大学考生录取率、60%的法科学生、20多个省份的工农兵生源、党团员占比80%以上的78级同学中,是一个多么值得采写的鲜活“宝库”!

于是,入学不久,他便积极与西南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会等部门联系,主动承揽了“宣传报道”的任务,并在写作上屡有成效。


羽毛球的爱好一直伴随至今


大学四年,他通过校内外的报刊杂志,如实记载了西南政法学院78级同学的一些重大活动,展示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诸如《积极开展业余律师事务工作》《学术论文成绩好》《人人从我做起》《缅怀先烈继承遗志》《依法办事认真负责》《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等,在他代表校羽毛球队多次参与重庆市比赛取得不凡战果后,依然及时撰写《夺冠记》《学校召开体育比赛表彰会》等文章,被校内外师生们所称道。

大学四年,他撰写发表的大量通讯报道,积极反映学校的教育与改革进程,有力促进了学校与师生的感情。诸如《热爱我们的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欢迎学生食堂的改革》等。

大学四年,他坚持“学有所用、专业对口”的理念,通过阅读大量与军事、法律理论有关的书刊资料,收集、整理军法研究材料,撰写军法方面的论文、文章。临近毕业时,收集、整理军法方面的资料20余万字,其中在《光明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法学季刊》等报刊发表有关文章、论文20余篇。

1982年6月30日,发表在《西南政法学院院刊》第322期刊登的《他是战士》一文中写道:“四年来,他每门功课成绩优良,还写了100多篇稿件,其中被院内外十几家报刊杂志刊用40多篇。”

写作虽然辛苦劳累,但也给他带来了良好机遇。1981年12月26日,当张建田写的《加强人民军队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例》一文在《解放军报》刊登后,引起北京解放军军事法院领导的关注,他们委托成都军区军事法院的同志专程到学校调查了解张建田大师兄的情况,并对他毕业后到北京总部工作寄予希望。


1983年8月,当他以连队排长的身份调到北京工作时,他由衷地感激写作圆了他的“进京梦”,也使他为78级竖碑立传的写作计划得以延续下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78级同学在北京组织的各类聚会活动,他不仅全身心投入,而且承担了大量的会务工作。有时人手不足,他便动员其夫人、孩子一起参与会议签到、礼品购买、奖券印发、车辆安排、活动摄影等繁杂的事务工作。为此,他毫无怨言,不计得失。在手机通讯并不盛行的过去,每次78级在北京聚会之前,他都要反复要求妻子务必要把拍照留影的事情做好,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


2016年12月25日,我们参与张建田大师兄撰写的《歌乐年华》一书北京首发式时,不禁感叹一些书中历史资料照片的珍贵,而这一切,78级同学自然要感激张建田大师兄及其家人的“远见卓识”。


2017年5月6日《解放军报》发表评论《歌乐年华》文章中写道:“该书用清新的笔端、鲜活的语言、风趣的事例,勾画了高考恢复后‘西政七八’这一在“新三届”有代表性群体求学的生活概貌,记述了西政78级400多位学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各自的惊喜与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山城,走进了西政,开始度过四年不同寻常的大学生活,使举世闻名的歌乐山下有了新的精神传说,有一个至今在国内政法界、法学界让人津津乐道的‘西政现象’。”“该书堪称迄今为止描写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新三届’题材出版物中的‘上乘之作’”。


西政校长付子堂在该书的序言中曾这样饱含激情地写道:“这部书正是那个年代西政校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西政东山再起、浴火重生的真实写照。全书洋洋50余万字,有40章、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作者走访老师、同学、校友并查阅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辛勤成果和心血之作。合上这部厚厚的书稿,那段历史便生动起来,记忆渐渐清晰,而泪眼开始模糊。”


张建田大师兄告诉我们,为了撰写这本书,他不仅查阅了本人保留的78级在校期间所有的教材和讲义、笔记本,而且翻看了所有的日记本、剪贴本。他在书中之所以能够列出78级所有同学撰写毕业论文的题目和指导老师,正是源于他多年来执着地坚持着辛勤笔耕、写日记、善收藏的习惯做法。“虽然在写作过程中感到十分艰难和辛苦,但也在艰辛的同时看到各个时期个人的真实笔迹,嵌印着青春的美好,也收获了快乐,倍感亲切!”

2017年4月23日,西政召开《歌乐年华:献给西南政法大学》一书的编者、作者、读者座谈会。张建田大师兄以及法律出版社时任社长、党委书记黄闽与校领导、78级师生代表畅谈该书出版的意义,军内外各新闻媒体报道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军法如山》——军事法治建设的见证者

许多熟知军队法制建设的人都认为,张建田老师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是敬业勤勉,文如其人。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博导肖凤城教授称赞他是一位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几十年来,他所经历的军事法治建设大事要事都有详细的记载,人称活档案。”

40年前的8月,张建田大师兄调到北京之后,占据着中国军事司法、立法机关的特殊高地,常年从事军事法治建设各项工作的便利条件,使他的勤奋耕耘、笔耕不辍有了不凡的成果。



2018年1月,中国法学会专门为他个人颁发的荣誉证书中载明:“张建田同志自《中国法律年鉴》1987年创刊以来一直担任特约通讯编辑,负责‘军事法治建设’和‘军事法学’稿件的撰写工作,为《中国法律年鉴》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任国务院法制局局长和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的孙琬钟生前说:“几十年如一日,能够持之以恒地记载我国某一领域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进展概况的,在我国法治实务界和法学界中,只有张建田一人做到了!”

据2019年9月26日《人民法院报》记载:1983年至1988年,张建田在军事法院工作五年间,先后“写成”的几件“大事”中:一是1985年出版的《军人违反职责罪》,该书出版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刑法实务理论研究空白,获得了《法制日报》《解放军报》的高度评价;二是1986年出版的《中国军事法学》,受到著名法学界张友渔先生的大力推崇,称其“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三是1989年出版的《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被新华社通稿评价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学术专著”,当年,《法制日报》专门以《军法园地一园丁》的显著标题,报道了张建田“三十而立”的学术成果。

1988年中央军委法制工作机构的成立,与张建田大师兄的写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1986年7月23日,他牵头撰写《建议中央军委成立法制工作机构》一文。刊登在《解放军报》内参后,获得军委首长和机关的采纳,也使他的工作岗位从军事司法审判转移到更加宽阔的军事法制建设领域,从此,他的工作更加忙碌,他的笔端更加流畅。

党的十八大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关注军事法治建设的国内外广大读者,总能够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报刊中看见署名张建田撰写的“大作”,从中聆听军事法治建设与改革不断前行的铿锵足音。

2011年12月,张建田大师兄从正师职法制员岗位上退休,学习、写作、运动,成为张建田每天基本不变的生活常态。


退休一年多,《我是大田人》一书应运而生。2014年“八一”建军节刚过,已经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任的张教授,为学习军事法的年轻师生们送去了一部内容厚实的新作——《中国军事法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这部近70万字的学术专著史料精确、记述完整、信息量大,出版后很快就因从事军事法学研究学者们的推崇,上架不久即脱销。

从2017年开始,张建田大师兄全身心地投入到《军法如山——军事法治建设纵横谈》《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历史之鉴》等书稿的撰写工作,搜集的资料数量和完成的文字量在张建田大师兄的写作过程中都是破天荒的,其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也是难以计算的。2022年9月,中国通讯社记者在报道《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历史之鉴》一书出版的消息中写道:“此次他完成的《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历史之鉴》一书,共收录101篇研究文章合计81万字,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案例,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党、我军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政策制度创设的历史经验做法,阐述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哲理,诠释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的规律特点。”该书对于军内外有关部门研究深化军事立法改革、打好军事政策制度攻坚战,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


据《民主与法制》记者的统计,张建田退休十年来,已经先后出版军事法学领域的专著、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法律法规修改意见稿100多篇(份),文字数量高达数百万字。许多学界同仁反映,张建田的论文、文章乃至专家建议、发言稿,既有“高尖深”的法理高度,又有“接地气” 的实践底蕴,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与改革的难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不少内容属于填补空白之作。

更令人称道的是, 近些年来,他对军事法治建设提出的有些建议,通过内参、简报、智库报告等不易公开见报的形式刊发后,受到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当问起张建田大师兄下一步的研究写作计划时,他告诉我们,到北京工作已经40周年了,积累了很多人生阅历,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只要一息尚存,他将会把记载历史的写作工作进行到底!

离开张建田大师兄的书屋时,我们不禁为他的过去喝彩,为他的未来祝福。人生离不开时代,时代离不开记载。张建田大师兄说,他对流行歌曲《大田后生仔》中的一句歌词很有感触——“做人一辈子,快乐没几天”。但他这辈子能够活在当今这个年代里真是生逢其时。乡情、校园情、军法情,这些温馨的情愫,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将坎坷跋涉中的岁月如实地记载下来,真正让人领悟“人生苦短、韶华难留”的哲理,感受“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真言,收获“沧桑正道、春华秋实”的欣慰!


如今,67岁的张建田大师兄感叹:“人生苦短,韶华难留”,他觉得还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去做,他的人生的第三部曲也还没有写完。“我是军法人”是这第三部曲的中心思想,但“具体最后书名是什么,还需要斟酌斟酌”,张建田大师兄说。

来源:法学黄埔
策划:西政北京校友志愿者
编辑:孙悦(2010本)
责编:孙鹏(2010本)
审核:邢书桥(2009研)

上一篇:【福建】湖南长沙颜跃进被特邀去:江西下车村颜氏家族写对联
下一篇:【福建】台南颜文贺:拜谒厦门青礁颜氏开漳宗祠暨参观颜思齐开台历史文化馆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