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才里 发表于 2015-5-7 17:48:50

逮蛐蛐 养蛐蛐 斗蛐蛐

蛐蛐是我们海州本地方言的叫法,普通话叫蟋蟀。

入秋以后,路旁墙角,草丛地边,秋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支交响乐团在演奏。各种鸣虫都要在这交响的乐曲中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跳跃一下它们的音符,这里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蛐蛐的鸣叫声,它勾起了我对少年时期抓蛐蛐、斗蛐蛐、养蛐蛐那段快活日子的回忆。我们小时候玩蛐遇蛐是“土玩”,不登大雅之堂,不以此谋利,倒是挺文明的,它记录了海州地区旧时的一种民间的习俗。    一、辩声    蛐蛐,能叫的都是雄性,雄性蛐蛐尾部有两根肉刺,因此叫做“两股叉”。雌性蛐蛐后边除去两根肉刺外,还有一根产卵器,因此称作“三股叉”。两股叉善鸣善斗,三股叉不鸣不斗。    秋天的夜晚,各种蛐蛐一起鸣叫,你可以从它们的鸣叫声中分辨出不同的种类。海州一带把野外鸣叫的蛐蛐分成桐油嘴、沙油嘴、大猪嘴、棺材头和油葫芦这五种。只要听它们的鸣叫声,就可以分辨出是那一种蛐蛐了。油葫芦的声音最好听,像唱歌似的,发出“呜——呼噜呼噜”的婉转而又悠扬的叫声来。油葫芦的个头很大,足有三厘米长。棺材头的叫声细小猥琐,其头非常像棺材头调过来,上宽下窄,故名。海州人抓到棺材头就扔掉,认为晦气。大猪嘴的叫声细而尖,不悦耳。这种蛐蛐因口器特长,故名。沙油嘴的叫声明亮长久,但比较尖细,头较小,鸣翅下有副翅,能飞,翅尖拖在尾部,不注意看的话,以为是三股叉的雌性。以上这些蛐蛐都不善斗。既善斗叫声又洪亮的蛐蛐称作桐油嘴。通过叫声可以知道这只蛐蛐是否善斗、个头大小。叫声高亢响亮、节奏略快的蛐蛐,往往个头小,不太善斗;声音节奏慢,浑厚、甚至略带沙哑的蟋蟀个头大,善斗。桐油嘴长有一个油光发亮的大头,一副铁板似的大牙,又宽又大,两条后退健壮有力,人们主要捕捉这种蛐蛐来斗。    二、逮蛐蛐     逮蛐蛐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需要耐心、需要机敏。当你通过鸣叫声确定蛐蛐的位置时,就可以捕捉了。晚上逮蛐蛐最容易,用手电筒照。蛐蛐往往立于自己小窝的门口,人来了,不逃,照叫。白天逮蛐蛐不容易,或扳石头,或掘土,或用草棒把蟋蟀从窝中赶出来。或用水浇,让蛐蛐自己从洞中爬出来。蛐蛐会乱蹦,不易抓住,但不要着急,这种虫子有认窝归洞的习性,跑掉的蛐蛐过一会还会回来,这时再抓更容易。    逮蛐蛐宜用空心拳抓,但不能伸开巴掌去扑,那样抓到的蛐蛐轻则受伤,重则丧命。你可用左手放在前面,挡住它的去路,用右手在后边赶,当蛐遇蛐跳到你的手里时,一把抓住最好。有人用小网子抓蛐蛐不易受伤。儿时在乱石头堆或荒草地中逮蛐蛐,有时会在石头下扳出斑蝥或蜈蚣,甚至小蛇,这时往往会特别高兴,认为这些动物都是这个蛐蛐“把门”的,那么要抓的这个蛐蛐肯定身强力壮,勇于搏斗。   把捉到的蛐蛐放到缸子里,让它适应一下。因为我们是“土玩”,所以缸子就没有什么讲究了,有玻璃的、铁的、竹筒的,底部放点泥,泥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湿,不要太厚,因为蛐蛐会打洞,泥多了会钻到土下面去。另外准备一根“蛐蛐扫子”,“扫子” 是用蛐蛐草做的。蛐蛐草的顶部长有三至五根种穗,将种穗茎部平均分成二股,轻轻地拉开,把草的主茎分成两片,折过来,再轻轻地推出去,主茎的外皮便被撕裂成细毛状,蛐蛐扫子就做成了。用蛐蛐扫子的软毛探弄蛐蛐,对蛐蛐无伤害,可以驱赶蛐蛐在缸子里移动。有时用扫子扫蛐蛐的头,来测试一下这头蛐蛐是否善斗。有的蛐蛐感到扫子在头部扫过时,便立即张开大牙,作战斗状,或振翅鸣叫,一点也不怕人,这种蛐蛐往往善斗。    蛐蛐缸里还可以放点它爱吃的东西,但不要多,多了吃不了会变质、发霉。我们那时经常喂蛐蛐方瓜籽仁或石榴米,有时也会给一点小蟹子的肉。蛐蛐吃得太饱也不肯打斗,因此控制食量很重要。    三、观斗    养蛐蛐主要是为了观赏它们打斗。善斗的蛐蛐尤其是有过一两次胜利的蛐蛐,打开缸盖,从不跳缸,而且立即敏锐地观察四方,审视对方,想从气势上先将对方压倒,那种临战前的兴奋,连持蛐蛐的人都会受到感染!    两只蛐蛐见面后,有的会先发制人,不宣而战。张开巨齿, 相互对咬。有的则先声夺人,张开鸣翅,振羽高鸣,想以声音吓倒对方。有的则六腿撑起,晃动身子作冲刺状;或张开大牙作战斗状……。不善斗的蛐蛐胆小如鼠,缸子一开就乱跳,见到别的蛐蛐就狂奔,不战而逃,或满缸子乱跑。    蛐蛐咬斗时,也是一下一下的,很有节奏,我们称动一下,或咬一下,为“一嘴”,有的蛐蛐能斗十几嘴,或几十嘴。一次,我抓到一只蛐蛐,个头中等,但头很大很亮,牙也宽,一看便知是上等蛐蛐。和别的蛐蛐斗时,连续胜了三四场,我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大将军”。一天邻居家的王发桓同学带来一只大个子桐油嘴,个头比大将军大出半个身子,像油葫芦似的。两只蛐蛐斗了30多嘴,大个子蛐蛐被大将军一下子甩到了缸边上,便认输不斗了,还被大将军追得满缸子乱跑。王发桓将大个子抓出来,放在右手手心里,手心朝上,用左手手掌拍打右手内关处,右掌同时张开,蛐蛐便从右手心里弹出去,接着连拍两三次,再把被拍打的蛐蛐放入缸子中,这种做法叫“打掌”,可以使斗败的蛐蛐再重斗。大个子回到缸中后,果然张开牙与大将军又斗了起来,结果只斗了三四嘴,大个子便再也不斗了。大将军在缸子里兴奋得振翅高鸣,庆贺自己的胜利。有一天,一个叫王寿亭的同学,拿着一个装着蛐蛐的小瓶子到我家来,是冲着大将军的名气来的。两人把蛐蛐放入斗缸中以后,我仔细观察王寿亭的那只蛐蛐,

两只蛐蛐个头差不多大,只是王寿亭的好像更精神,更油亮。又是一场不宣而战,双方撑起六条腿,张开大嘴,晃了几下后,便冲上去咬了起来。这场恶斗,那真叫精彩。两只蛐蛐时分时合,时上时下,不停地调整各自的位置和姿势,一共斗了82嘴,我的大将军终于败下阵来。不几天便死了,让我十分惋惜。但我的大将军却在墟沟的蛐蛐中创下82嘴的最高记录,始终使我引以为骄傲。    四、听琴    蛐蛐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有的蛐蛐能整夜地鸣叫,有的蛐蛐窝里能有一只甚至三只雌蛐蛐。三股叉雌蛐蛐在一起从不斗仗,始终和睦相处。    白天和夜晚,公蛐蛐都会躲在自己洞的深处向母蛐蛐求爱。中午天气最热的时候,蛐蛐求爱的鸣叫声也最频繁。那声音婉转悠扬,缠绵不断,不停地发出“支支刚、支支刚……”的低鸣声,我们称这种求爱的叫声为“弹琴”。公蛐蛐弹起琴来,一般都要好长时间,短的要十几分钟,长的甚至要一、两个小时。这时为爱而鸣叫的公蛐蛐是那种耐心和温存。

秋天到了,又可以听到那缠绵、温存、悠长而动听的弹琴声了,那是蛐蛐的情歌,一声声、一声声汇入大自然的和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逮蛐蛐 养蛐蛐 斗蛐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