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回复: 0
收起左侧

儒家思想促进和平与发展

[复制链接]

2150

主题

218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00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4-19 17: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在国际儒学研讨会与纪念孔子诞辰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场合与时机,总书记站在世界文明发展与当今国际关系的高度,首先讲到“思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指出中国传统爱好和平的思想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恰恰在于追求人心的和谐、社会的和平,或者说,这正是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精髓所在。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联想到儒家经典《礼记》里面的《坊记》。该篇孔子言论的辑录集中讲述了怎样按照礼的原则约束人们,以防范违礼失德,这正是儒家所有经典的义理所在。篇名中的“坊”即堤防,礼之防乱,犹堤坝防水。归根结底,大大小小的战争,形形色色的逆乱,无不发自人心,源于人们的思想。在思想中筑起“屏障”与在人心中建设“堤防”,可谓如出一辙!


    孔子的相关论述很多并且十分深刻。中国先人早就懂得“人心惟危”, 孔子说:“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又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既然人容易为外物所化,便不可“好恶无节”,人应该明理修身,推衍亲情,放大善性,“以礼制中”,恪守为人处世之道。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1909—2001)在所著《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中写道:“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事实正是如此,中华文明很早便形成了其和平、包容的特性。春秋时期就有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集古代文化之大成,主张“和而不同”,虽不苟同,但相尊重,和谐相处。中国历来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追求和平、向往大同、讲信修睦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研讨会的讲话内容丰富,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发展阶段,客观分析了儒学发展中的特点。他还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实际,从哲学高度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内在气质,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5个方面,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总书记的讲话尤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或多元一体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华文明的特质与特性,阐发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时代价值,有助于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演讲时,他曾明确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在此次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对待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应坚持的原则: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文明多姿多样是认识前提,文明平等与相互尊重是基本态度,文明相互包容和学习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而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则使前进的脚步更加稳健。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基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2013年11月26日,他视察孔子研究院时谈道:有的外国元首看长城,就能联想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热爱和平,不进攻侵略,而是防守自己的家园。他还说,长城还象征包容与凝聚力,外来的东西进来后也变成内生的东西。中华民族就是不少民族共同融合形成的,中国常把外来文化本土化。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佛教中国化就是如此。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它启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呵护珍惜、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儒家提倡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这种宝贵理念可以应对科学主义、消费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疏解现代人的焦虑与困惑。儒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当我们把内心深处的爱从自己的亲人向外扩展、推广,使爱心弥漫开来时,爱将充满世界,洋溢整个全球,人类将会减少很多的对抗和冲突!


    这就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如果大家都能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才有可能参透其他文明的奥妙,消除独尊、歧视、排他心理,避免无知、傲慢和偏见,进而求同存异。倘若如此,不同文化便可互相包容,互相涵盖、和谐相处、共同前行。


(本文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4-19 13:58 , Processed in 0.22458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