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颜建波
收起左侧

福建颜氏源流探究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晋江尚书棫公谱序》全文:“颜氏之先皆兖国公所出也。唐师古以博洽闻。真卿以忠义显。而本朝如凫绎先生。岐者皆其系欤。今鲁公之后。家于永嘉者。族党繁甚。若凫绎之子孙。尚有居于闽之合沙,淛之吴门。近世龙学尚书公师鲁。则又家闽之清漳。皆繇之固始来也。谱系既远。族属既广。有漠焉。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为族凡四十五位。其间齿名仕坂。虽未卓然闻于时者。而人自箕裘。家自诗礼。其为子若弟盖为己也。安知异时无亢于平原之忠义者。若夫岁月深驶。族属湮微。似续益远。传闻易讹。则图之纪志。服属之戚疏要。不可不详告来者。而敬祖尊宗。睦族厚俗。则深望于南北阮矣。庆元六年岁次庚申六月溯朝散郎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监公事升吏部侍郎权工部尚书九世孙棫谨书。”
“尚书公谱序”透露出以下谱史信息:
(1)“颜氏之先皆兖国公所出也”指明我姓的祖先是“兖国公”颜回,我们都是颜回的子孙,这是毫无疑义的。尚书公此时修谱,因距唐末入闽时间已近四百年,对先祖已经模糊得只剩下“兖国公所出也”。
(2)“皆繇之固始来也。谱系既远。族属既广。有漠焉。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要修谱,首先要正本清源,尚书公明确指出当时的传闻我姓“固始来也”是谣传,必须纠正。并指出“族属既广”要衔接上老祖宗的派系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像永春那样“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是个别现象,很遗憾。
(3)“为族凡四十五位。其间齿名仕坂。虽未卓然闻于时者。而人自箕裘。家自诗礼。”从兖国公至先祖已有四十五世,其间有很多名臣士大夫名列青史;先祖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闻名于世,却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品德高尚的士大夫。
(4)“若夫岁月深驶。族属湮微。似续益远。传闻易讹。则图之纪志。服属之戚疏要。不可不详告来者。”指出修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唐末入闽至今(南宋庆元年间)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如果还不赶快修谱,族属派系分衍的信息就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散失,要写就更加困难,而道听途说容易以讹传讹,必须马上计划修谱(则图之纪志)。今后各地宗亲如要修谱,不管亲疏,只要有不清楚的地方,都必须详细准确地告诉来访者。
(5)“而敬祖尊宗。睦族厚俗。”通过修谱达到敬祖爱宗、敦亲睦族、光大我姓家族家风。
尚书棫公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修谱时自称“九世孙”。晋江尚书棫公修谱时,按常理,肯定寻找永春“承祧以奉礼祀”这一支派后裔,把它收入谱中,遗憾的是永春这一支派后裔,竟然“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由于族谱散失,晋江尚书公到底有没有把永春桃源颜氏收入谱中?“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如何解读?古人喜欢把句子倒装,“惟泉之永春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倒过来“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其意思相同;至于《下荇颜氏宗谱序》中“大抵兵豕之秋,窜居逃迹,故未及记载耳”和《麟溪颜氏宗谱》中“其派别之在永春者不知所分”的记载,说明当时修谱之先人对这句话的解读都是“只有永春不知其派从哪儿分衍来的”。坚称“晋江尚书棫公谱”是棫公为永春颜氏第一次修谱不知要如何自圆其说。
南宋庆元年间前后,在各支派颜氏谱史资料中,同时出现几位“九世孙”先祖的名讳:《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德化颜氏第二次修谱时间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主持修谱是芳公的五子雅公的“九世孙”三锡公;大田《仙壶颜氏族谱》记载:芳公次子润公的“九世孙”肖大公、肖二公兄弟,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从大田杞溪再迁徙,始迁大田湖美元安;“九世孙”晋江尚书棫公“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修谱。南宋庆元年间前后出现的“颜肖大、颜肖二、颜棫、颜三锡”都是“九世孙”,为二世润公、瀚公、雅公之“九世孙”、入闽始祖芳公的十世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上场颜氏族谱序》:“吾谱作于尚书公。前此所未有也。尚书公为少卿公九世孙。自九世以上至少卿公。图之纪志备焉。而上世之在归德者。传问异同。世次莫辩。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自尚书公作谱后。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再修于佥宪公。处士公去尚书公近。遭宋末兵革之秋。宗族散处。虑谱牒之散失。所修者存尚书公之旧谱序耳。佥宪公去尚书公远矣。中间百余年。厌元之乱。不以仕进为荣。惟事耕艺。诗书之风缺焉。至于名字俱亡。但以行称微。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再修之功于是为天。然。谓派出于鲁公。则因芗城谱而慕之过也。不以尚书公之序存乎。恶得而附焉。自佥宪公后则杂记于曾大父恕庵公之手。至于吾父曲周公府君。因取而序次之。又有石渠吴先生之润色。论著而后。先世之行。谊盖以彰微。又二十余年矣则命不肖榘曰。赠文林郎公后。承祧在余。余老矣。孝子不匮。事莫大于修谱。兹惟汝。责榘跪而受简焉。则一切以尚书公谱序为据。而去其附芗城谱之谬。于郡邑志而稽其入士之宦绩。于长老而询其已逝之芳规。又于其履端之。曰大合族。而书其未书者。谱成较旧为详耳。中遭倭乱。几失而幸存。乃谬通士籍。浮沉于南北者十五六年。归来山中。依故事增辑往碟。则见族之子侄来见者。已不知其谁。何则自祖称而上。音容已远。而子孙焉得而知哉。不知祖则不知一本之亲。不知一本之亲。则视一从再从三从。以致九族皆为路人。于是凌侮牃嫚忘其尊卑者。有墙阋庭讼贱其骨肉者。有厚自封制其亲属勿述者。有袖手食贫者。而先祀用堕者。有不持正义惟知私己。敢犯族怒者。有腹剑口蜜自陷祸患。有辱及其亲者。有情薄礼废者。出入不相见。而庆吊不相及者。岂非不明谱致然。故作谱以彰往。亦以训来。为吾宗子孙。因是而朔。其流之所。自有不惕。然。兴孝悌之心者。是自丧其秉也。砥砺名行。元宗平原尚书公有是言也。而佥宪公不欲陷道笃亲。以无愧于鲁公矣。启曰。附之云乎。是不可思也。明万历戊子夏左史廷榘撰”
《上场颜氏族谱序》传达永春桃源颜氏几次修谱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1)“吾谱作于尚书公,前此所未有也。尚书公为少卿公九世孙。自九世以上至少卿公,图之纪志备焉。”尚书公第一次修“永春谱”。尚书公是少卿公的九世孙,有详细的自尚书公至少卿公的世序图与文字记载。(尚书公第一次修谱,上文已详细论证,这里不再赘述)
(2)“上世之在归德者。传问异同。世次莫辩。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谱牒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中散失),致使老祖宗身份和世系有不清楚的地方。但长官公的宗庙坟墓在德化,族人年年祭祀,老祖宗在德化的历史是可靠的,老祖宗开发德化的功绩不会被人遗忘。
(3)“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再修于佥宪公。处士公去尚书公近。遭宋末兵革之秋。宗族散处。虑谱牒之散失。所修者存尚书公之旧谱序耳。佥宪公去尚书公远矣。中间百余年。厌元之乱。不以仕进为荣。惟事耕艺。诗书之风缺焉。至于名字俱亡。但以行称微。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再修之功于是为天。然。谓派出于鲁公。则因芗城谱而慕之过也。不以尚书公之序存乎。恶得而附焉。”古时“一次二次三次”是“一而再,再而三”。因此看来,“三十一处士公”才是永春颜氏族谱第一次编纂人。第二次修谱之人是佥宪公。左史公感叹“处士公”修谱的时间距“尚书公”修谱的时间较近,而“佥宪公”修谱的时间距离“尚书公”修谱的年代已经很远了。最令人遗憾的是:在宋末至明初一百多年,先是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族谱散失,只存“尚书公之旧谱序”,后又以不做元朝官吏为荣,专心种田做手工艺,因此没有人读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世系也不知道。特别是处士公之下到佥宪公,一脉之传,几乎没有遗存什么族谱资料。从上述左史公的感叹可见,宋末几十年,战乱不断,族人四处逃难,生活十分不安定,无人专心读书;元朝建立后,社会较安定,“三十一处士公”第一次修谱,这次修谱距尚书公修谱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元初,族人又不认同元朝统治,以不做元朝官吏为荣,专心种田做手工艺,没有人读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世系也不知道,“三十一处士公”不就是以数字命名的人吗?他是元朝年间少数读书识字的人之一,只是不想做元朝的官吏而被族人尊称为“处士公”。而佥宪公修谱时间左史公没有交代,大抵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才修谱,距“三十一处士公”至少几十年。如此算来,佥宪公第二次修谱时间据尚书公修谱时间至少近200年,的确“去尚书公远矣”。特别是“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要如何续修族谱,让左史公特别伤脑筋:①先祖出处只知道“派出于鲁公”;②参考“芗城谱”时,则因芗城谱记载“颜洎是后唐副元帅,率17万大军平闽粤,自江西永新入闽”的故事太离奇,“尚书公谱序”没有记载,“恶得而附焉”;由于左史公没有交代,“三十一处士公”和“佥宪公”名讳世系、修谱时间,所修之谱和谱序都一无所知。因此,“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和“再修于佥宪公”都成历史之谜!这里就产生了疑问,族谱如此残缺,又如何证明晋江尚书公修的谱是为永春颜氏第一次修谱呢?又如何证明颜棫是从永春迁徙晋江的?又如何证明晋江尚书公颜棫是少卿公的九世孙?又如何证明少卿公即仁贵公?
(4)“吾父曲周公府君因取而序次之,又有石渠吴先生之润色,论著而后,先世之行,谊盖以彰微。又二十余年矣则命不肖榘曰。赠文林郎公后。承祧在余。余老矣。孝子不匮。事莫大于修谱。兹惟汝。责榘跪而受简焉。”曾任曲周县令的父亲命左史公修谱:赠文林郎公后,我担祭祀大任。现在老了,家族不缺孝子,最大的大事是修谱。这件大事只有你能胜任。当即举行隆重仪式,命左史公跪下,“曲周公”亲手把修谱的资料授予左史公。左史公发现族谱年久失修,旧谱散失无存,族谱资料严重缺失、特别是宋末至明初百余年,“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要如何修谱,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山大,也感慨良多。
(5)“则一切以尚书公谱序为据。而去其附芗城谱之谬。于郡邑志而稽其入士之宦绩。于长老而询其已逝之芳规。”“曲周公”交代修谱的原则:一要以《尚书公谱序》为依据,虽然“尚书公谱”已经散失,谱序也可以作为续谱的依据;二要去掉《芗城谱》的谬误,说明当时就有人要求依附《芗城谱》修谱,而“曲周公”坚决抵制;三要录入当官的官声宦绩必须在府志县志中查找,说明“曲周公”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修谱态度;四要询问于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重新制定已经遗失的族规谱例。
(6)“不知祖则不知一本之亲。不知一本之亲。则视一从再从三从。以致九族皆为路人。于是凌侮牃嫚忘其尊卑者。有墙阋庭讼贱其骨肉者。有厚自封制其亲属勿述者。有袖手食贫者。而先祀用堕者。有不持正义惟知私己。敢犯族怒者。有腹剑口蜜自陷祸患。有辱及其亲者。有情薄礼废者。出入不相见。而庆吊不相及者。岂非不明谱致然。”左史公指出不知谱所产生的种种恶行是没有修谱所致和修谱的紧迫性、必要性。
(7)“砥砺名行,元宗平原尚书公有是言也,而佥宪公不欲陷道笃亲,以无愧于鲁公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左史公决心遵照鲁公的教诲,坚守自己名节操守;向佥宪公学习,坚持客观公正,不胡编乱造,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祖宗。
从左史公族谱序所述想象左史公的原谱,肯定没有《芗城谱》的种种谬误。应该是一部世系残缺、客观反映永春我姓族人蕃衍生息迁徙卜居的“大合族谱”。“不知祖则不知一本之亲。不知一本之亲。则视一从再从三从。以致九族皆为路人。于是凌侮牃嫚忘其尊卑者。有墙阋庭讼贱其骨肉者。有厚自封制其亲属勿述者。有袖手食贫者。而先祀用堕者。有不持正义惟知私己。敢犯族怒者。有腹剑口蜜自陷祸患。有辱及其亲者。有情薄礼废者。出入不相见。而庆吊不相及者。岂非不明谱致然。”左史公指出不知谱所产生的种种恶行是没有修谱所致,左史公的深刻教诲好像是针对“金圣达(自称达埔颜氏)”、“以德服人颜贻猜”有感而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下荇颜氏宗谱序》全文如下:
“鼻祖者一人之身也。一家之亲也。久之而少者众矣。亲者疏矣。又久之而分居散处。相晤时希。苏长公所云。视至亲如路人。即吾祖少卿仁贵公。肇基达理山下。生兄弟有六。长必敬。予其派。至于第三必正公。分居达埔东村霞颜。而九世孙尚书棫公。作谱伊始。未详其世系。大抵兵豕之秋。窜居逃迹。故未及记载耳。今予修谱后。有必正公之裔孙矢志修谱。特来索序于予。予辄为之手额曰。谱之攸关大矣哉。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乘睚眦小忿而萧墙起寡也。比闾聚居而庆吊不及也。其或是非莫办。屈膝当途相待如秦越也。滋生是举笃亲谊也。称锡类也。虽百世之遥。千万人之身。亦式好无尤。若夫。家自诗礼。人自箕裘。尚书公已明训矣。后世子孙勉乎哉。明万历22年甲冬奉议大夫岷山府长史司左长史20世孙上场派廷渠桃陵氏序”
这篇所谓的“谱序”是明万历22年(1594年),即左史公修谱后6年,因永春达埔下荇颜氏不满意左史公所修的谱,执意要重修族谱,派人到左史公府邸强索《谱序》。左史公在无奈之下,写下这篇不像“谱序”,倒像是把索谱序的经过写下来的“信”。这封反对下荇颜氏重修族谱的“信”记叙以下几层意思:
(1)“鼻祖者一人之身也,一家之亲也。久之而少者众矣,亲者疏矣。又久之而分居散处,相晤时希,苏长公所云,视至亲如路人。”这段开场白好像与来者寒暄,相见不相识的感叹:同为一个祖宗就是一家人。以前人不多,现在人多了,来往少了,亲情也疏远了。分居散处的时间久了,见面少了,路上碰见都不相识了。
(2)“即吾祖少卿仁贵公,肇基达理山下。生兄弟有六。长必敬,予其派。至于第三必正公,分居达埔东村霞颜。”这段话好像是与来者互报家门。来者:“我祖少卿仁贵公,在达理山下开基蕃衍。生兄弟六个。”左史公:我是老大必敬公的后裔。来者:我是老三必正公的后裔,现卜居达埔东村霞颜。这句“生兄弟有六”,是来者的口语,应该是“仁贵公生有六子”的意思。左史公照原话录下,似有讥诮来者言行举止粗鄙无礼之意。称“少卿公”为“少卿仁贵公”就是这里第一次出现,由强求“谱序”的达埔下荇族人口述,左史公不知是计,照原话录下,于是乎,借左史公之口称“少卿公”为“少卿仁贵公”之目的达到。从此,“少卿公”变成“少卿仁贵公”。
(3)“而九世孙尚书棫公,作谱伊始,未详其世系,大抵兵豕之秋,窜居逃迹,故未及记载耳。今予修谱后,有必正公之裔孙矢志修谱,特来索序于予。”今有必正公的裔孙坚决要重新修谱,特地派人来索要谱序。重修族谱的理由是:九世孙修谱时,由于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族人不清楚派别世系,所以没有写入尚书公谱中。这段话表达的意思:①我已经把永春桃源颜氏族谱写好了,而且是大合族谱,没有必要重修;②必正公的裔孙坚决要重新修谱,来人态度很坚决;③重修族谱的理由是:因不知世系、不知其派别所由分,尚书公没有把永春颜氏写进《尚书公谱》;④来人态度有点狠,一定要左史公写谱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4)“予辄为之手额曰:谱之攸关大矣哉,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乘睚眦小忿而萧墙起寡也,比闾聚居而庆吊不及也。其或是非莫办,屈膝当途相待如秦越也。滋生是举笃亲谊也,称锡类也。虽百世之遥,千万人之身,亦式好无尤。”这段话表达左史公反对态度异常坚决,指出修谱关系到整个家族,责任重大,不能毫无原则,说修就修;并用严厉的口吻表示(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坚决反对重修族谱。还告诫来者不按常规乱修谱的种种危害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5)“若夫,家自诗礼,人自箕裘,尚书公已明训矣,后世子孙勉乎哉。”这句话是告诉来者,要遵照尚书公的教诲,教育我们的子孙要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家是书香门第,人要品质高尚。
上述文字可见,左史公是写信表达坚决反对重修族谱的意见。但是达埔下荇颜氏根本不理会左史公的意见,不管三七二十一,是左史公亲笔所书,而且把“少卿公”变为“少卿仁贵公”的目的已经达到,管他是信还是谱序,加上题目就是左史公为下荇颜氏修谱亲笔手书的谱序了。由于左史公生性耿直、为人正派。生性狡诈之人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达到借左史公之口蒙人骗人的目的。因为是把左史公的信原文照登,因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为人正派的左史公的形象。按常理,修谱至少要30年后才续修,达埔下荇颜氏在左史公修谱后六年就急着修谱不符常规。晋江尚书公修谱时,没有把永春支派写入谱中,作为修谱的理由,是实情也是借口。通过重修族谱,把晋江尚书公和左史公不知道而没有写的谱史编造出来,篡改左史公谱才是目的。可以想象,如此编造之族谱,能客观如实反映谱史吗?“突山公”撰《伪谱辩》就是对修改左史公谱的无奈和不满。上场宗亲斯谋公乾隆年间为大田仙壶颜氏修谱,把修改左史公谱的人叫做“笔削手”的“屡屡笔削”《左史公谱》之事记入《仙壶颜氏族谱序》中,揭露有人借左史公的口蒙骗后人,误导后人的卑鄙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达
颜仁郁生年考证
核心提示:颜仁郁是生于公元835年吗?颜仁郁是永春颜氏始祖颜洎的长子,还是德化颜芳的七子?数百年来,永春、德化两地宗亲争论不休。本文以充分的史实考证了颜仁郁生于公元860年后,而颜芳公元860年就已去世(74岁)。从而论定:颜仁郁不是颜芳的七子,而是入永始祖洎公的长子。此论断与海内外洎公派族谱记载·完全相符。
关于颜仁郁的身世,永春颜氏及海内外洎公传衍支派的历代族谱均有清晰的记载,历历可考。近些年来,德化三班颜氏个别宗亲编印《德化颜氏源流考》(20I3年7月编),《中秋谒祖纪念册》(2014年6月编),《泉州颜氏历史名人与颜氏族谱的研考》(2016年6月编)等宣传材料,对颜仁郁为颜洎长子的说法进行莫名的指斥,而称颜仁郁是颜芳七子,给永春颜氏和海内外洎公伕衍支派造成无端的困扰,作用洎公后世子孙有责任辨明事实真相,抜开历史迷雾,还祖先和颜氏宗亲一个清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达
仔细梳理史志和谱牒关于颜仁郁的简略记载,问题的关键在于颜仁郁的出生年。
2000年5月德化泗滨志编篡董事会编印的《泗滨志》第5页载:“五代十国(907一960),颜仁郁字文杰膺仼归德场长官政绩卓著。”第157页记载了宋进土朱继芳《和颜长官百咏》的序:“长官五代时能抚循其民,使不见兵革。”均认定颜仁郁担任归德场长官的时间是五代,再参照《十国春秋》“阅三岁民用足”说法,基本上可以认定颜仁郁担仼归德场长官的时间是公元907一909年,福州市社科院的萧忠生先生在《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一文中说:公元910年,“王审知重视农业生产,他派颜仁郁负责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
907一909年任归德场长官,910年闽国农官,唐末五代著名诗人,是我们考证颜仁郁的出生年的关键时间坐标。
那么再来看德化三班有关资料的说法。《德化颜氏源流考》,德仁《泗滨志》等资料均认定:颜芳出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享寿74岁。颜芳有七个儿子:澣、润、瀚、裴、雅、岿,仁郁。这七孑中,有明确生卒年的只有五子颜雅(现在三班颜氏基本上是颜雅仔后裔),生于唐元和十三年戊戍(公元818年),卒于唐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享寿65岁。至于颜仁郁,1992年新编《德化县志》的说法: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德化县三班乡泗滨村人,生于唐大和年间(827一835年),原籍河南温县,父颜芳(787一860年)入闽后,到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三班乡泗滨)定居,近些年来,德化的资料已将颜仁郁出生年从“唐大和年间(827一835)”统一修正为“公元835年”。如果认可这种说法,则颜仁郁担仼归德场长官己是72周岁,担任闽国农官更已是75周岁高龄了。虽然可能性存在,但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达
要考证颜仁郁的真事生年,还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真实可靠的证据。
1,从颜仁郁的诗句去考证
颜仁郁是一位优秀的行政长官,也是唐未五代的-位著名诗人。德化《泗滨志》第95页转载了颜仁郁的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赞神曲》(《德化县去》等许多资料也转载):“村南村北春雨睛,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祭春社。吏不登门白昼眠,老稚雅乐如登仙,县内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最后一句里的身丁钱值得我们注意。经查阅多种资料,福建(当时称闽国,处五代十国时期,各不相统属)历史上“身丁钱”的征收,开始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11月,是王审知之孙王继鹏主政闽国时增加的一种新的税収项且,《十国春秋》卷九一,《福建省志》中的《财稅志》第2I页,《闽国史略》第74页、《德化志》(l992年)第370页等史料记载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赞神曲》这首诗是公元938年11月“身丁钱”开始起征后写的,这说明此时颜仁郁还健在(这一观点获得福建省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的认可)。当时颜仁郁是从德化县(公元933年置县)归来至居住处,给当地农民传递‘黄纸赎放身丁钱’这个消息的。颜仁郁在公元938年后还能往返于县里至居住处,并且还能够写诗创作,说明他当时的身体还硬朗。他怎么可能会在公元835年出生呢?颜仁郁当时能去归自如、赋诗创作,年龄至多在75岁左右,那么他最早出生在公元865年左右,他担仼归德场长官和闽国农官时为5O岁上下,这样可以说是比较合理的,如果颜仁郁当时小于75岁,则出生年还要往后推。颜仁郁如果出生在公元835年,则此时他已103岁以上,如此高龄还能往返县城,赋诗抒怀,显然不合常理。《赞神曲》这首诗得到德化地方志和文史工作者的认可,并经常引作德化农业史和陶瓷史的佐证,如果它不是颜仁郁所写,那么德化的农业史和陶瓷史也将被俢改,德化三班颜氏族谱对颜仁郁的有关描写更不用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1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达
再从颜仁郁五世孙颜慥的出生年去考证。
让人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德化和永春的族谱虽有抵牾,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可颜慥(青礁颜氏肇基始祖)是颜仁郁的五世孙。《德化颜氏源流考》第8页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仁郁公五世孙讳慥,字汝实,由泉州太守蔡襄举荐为泉州教授,后开漳州,遂卜居于岐山青碓·《颜孑文化论》,《青礁颜氏族谱》载:颜慥(1009一1077)、字汝实,号朴庵,颜氏入闽始祖洎公长子仁郁公裔孙,青礁颜氏朝基祖。德化《泗滨志,》第95页载:颜慥少时与蔡襄同窗读书。颜慥出生于公元1009年(《芗城区志》卷三十九载:生于公元I0
1008一1016年),如果按照德化三班资料颜仁郁生于公元835年的说法,那么从颜仁郁到颜慥每代相隔43.5年,显见不合情理。如果按一代25年推算,颜仁郁会显得太年轻。我们按颜回世系第4O丗颜真卿至44世颜诩五代相差的平均数35年来计算,刚颜仁郁应当出生于公元869年左右。
1991年12月福州市鼓楼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鼓楼文史》(第三辑),收入了一篇《福州民间文学史简述》,专门介绍福州民间文学的发展史,其中提到:“在福州民间歌谣中人民性更为鲜明,上述的象征更为突出”。早在后唐开平年间产生的某些福州民歌就有这个特色。颜仁郁的《赞农曲》便是一例。颜仁郁为了协助王审知推行新政,利用通俗易唱的民歌服务于生产。颜仁郁生于唐大中十四年,到王审知时期,他已年过半百。前半生亲眼目击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思想上早已厌恶诸侯割据的战乱,向往安民生息的和平生活。因此,当他得到王审知赏识,让他管理全闽农事的时候,他便倾全力号召恢复生产。这里提到的“后唐开平年间”,实际就是后梁朱温在唐亡后所用的年号,共有5年,即公元907一911年,这也与我们前面提到颜仁郁担任归德场长官和闽农官的时间相吻合。这篇文章很明确的指出颜仁郁出生于“唐大中十四年”,也就是公元860年!。该文的作者是已故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传兴。张传兴出生于1933年,从小生长在福州,是福建一位著名乡土作家和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人之一,是福建古代民间文艺诗歌研究专家,他的作品很多,是省内比较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艺家。颜仁郁五代初任国农官是跟随王审知在福州府里工作的,而当时福州府治设在今福州鼓楼区。虽然很遗憾的是他没有标明出处,但其研究的专业程度却是值得信赖的,他那么肯定的指出颜仁郁的具体生年,必然是有可靠的依据的。
综上述所述,我们得出结论:颜仁郁出生于唐大中十四年(860年)或以后,去世于么元938年之后。而公元86O年恰好是德化颜芳的卒年(74岁),颜仁郁不可能是颜芳的第七孑。
那么德化三班颜氏个别宗亲一直执迷的颜仁郁是颜芳七子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一种说法早在其明代德化三班颜氏的族谱就出现了,却早已被永春著名乡贤颜廷榘(1591一1611)指出其是“慕长官而牵和也”。德化《泗滨志》第144至145页转载了颜廷榘的原话:“尝从先君(注:指颜廷榘的父亲颜溥)至石傑(注:德化泗滨)谒长官墓,见石傑谱,有竹下芳者,生有九子,仁郁公居其九。其八俱不以仁字立行,又无仁贵、仁贤二公各字。且云其先自侯官而来,与吾谱不符,慕长官(仁郁么)而牵和也。”
当时颜廷榘随父见到的石傑(泗滨)颜氏族谱,记载的是颜芳有九子,颜仁郁是第九子,除了颜仁郁外都不以“仁”字立行。现在颜廷榘再去德化石傑,德化三班颜氏均称颜芳有七子,颜仁郁为第七子,可见颜芳到底有几个儿子,德化三班氏早已搞糊涂了,颜廷榘说德化三班颜氏是“慕长官(仁郁公)而牵和也”,可谓一语中的,因为颜仁郁是历史名人,他长期生活和任职于归德场(德化),去世后也葬在德化三班,德化三班颜氏因仰慕他的声名而将其写进自已的支系里。正是由于生拉硬扯,所谓的颜芳七子中前六子俱表以单字,只有仁郁之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颜芳被德化尊为“教师第一人”,给儿子起名应该是很讲究的)。而永春及海内外洎公派颜氏历代相传的族谱,颜洎有三子仁郁、仁贤、仁贵,和谐统一,合情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3-28 21:23 , Processed in 0.2721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