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东方圣母颜徵在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19-07-05 06:17:52 | 浏览:6215次 ]
分享到:

东方圣母颜徵在



本期主题:东方圣母颜徵在

下期主题:清廉自律、执政为民---连平颜氏三代英杰信守三十六字官箴的故事

欢迎广大宗亲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18973546108@qq.com

(审核:颜炳强    编辑:颜家显)


   东方圣母颜徵在

      颜子文化学习园地第4期卷首语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孔子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被历代帝王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近代又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可有多少人知道,孔子这个"三岁丧生父、随母回娘家”的幼童在颜氏家人的精心养育和谆谆教导下,逐渐长大成为圣贤。这里要点赞的第一人就是颜家的姑娘、孔子的母亲一一颜徵在。"先得颜氏养育、后有孔子成才“,这个千古传奇的励志故事,激励了多少孔颜子孙的情感,引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追崇。

   本期发表的几篇文章和音像作品,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颜徵在这位东方圣母鲜活的人生风采。“了解圣母、学习圣母、尊崇圣母、效法圣母",应该成为孔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孔颜后裔的时代担当。这也是本期学习园地与诸位宗亲共同分享的一堂“家风家教永续传承”的文史大课。


 

  全国(世界)颜子文化研究交流联合会筹委会

             2019年7月3日



天下第一母

颜母的教子智慧

傅永聚

   颜母即颜徵在,是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母亲,也是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颜徵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她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培养造就了至圣先师一一孔子。

    颜徵在代姐出嫁,以及早年丧夫后却能一手将孔子培养成才,这都足以表现她的不平凡。《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了孔子之父叔梁纥向颜氏家族求婚和颜徵在应婚的史实:“叔梁,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 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 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代姐出嫁,既反映出颜徵在的孝心,又解除父亲当时面临的“二女莫对”的尴尬,显示了颜徵在在婚姻选择上的眼界和勇气。不幸的是,颜徵在在小孔丘三岁时丧夫,成了单亲母亲,此后她或从事纺线织布、或从事为人洗衣谋生,含辛茹苦将儿子抚育成人,并使儿子最终成为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精神的首位思想家,这些无疑都足以昭示颜母本身就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了解和学习这样一位伟大母亲的教子智慧, 对我们今天广大父母的育子成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这不仅给颜徵在母子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而且父亲教育缺位了,教育儿子的重任就完全由母亲一人担当了。由于颜徵在的名分和她与叔梁纥正妻施氏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她们母子在叔梁纥家族中明是受到歧视的。她和儿子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叔梁纥的祭祀。可想而知,在这种局面下,她们的生活自然过得十分贫困和艰难。 《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这种“夫子之道”,就明确说明了这点。不过,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强忍悲愤、坚强勇敢的颜母却能将儿子培养成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应该说,那都是因为她在教育眼界、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抉择。颜母所留下的教子智慧告诉广大父母,子女教育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注意:

其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颜母的育子眼界不平凡。她毅然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择良而居,从居住于乡下的鲁源村搬到“周礼尽在鲁矣”的城里。教育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叔梁纥去世以后,大家庭中关系复杂,矛盾甚多,鲁源村又远离鲁都中心,文化水平偏低,这对幼小孔子的成长与教育显然十分不利。于是颜母便带着儿子离开夫家,前去鲁都。颜徵在认为:颜家素为鲁都大姓,父亲颜襄和颜氏族人对这对孤儿寡母肯定是会施以援手的;更主要的还因当时鲁都是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周礼尽在鲁矣”,文化典籍丰富,名师众多,这就给儿子日后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颜母的择良而居,把儿子从一个文化不发达区域带到了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这种“择良而居”的教育眼界,绝非一个简单的环境的变化,而是一个诞育栋梁之材的文化大氛围的质变。

  其二,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孩子的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的人,具有重要作用。颜母作为孔子的第一任老师,亲自施教。颜母懂得学习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也就是孔子后来悟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他们母子的居处于宗府不远,所以每到祭礼,颜母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颜母成功地将儿子的学习 兴趣聚焦在前代尤其是文王周公留下的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上,这就奠定了孔子从小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向和能力。孔子从小学习的鲁国与宗周一脉相承的礼乐文明所浸润的浓郁的尊尊和亲亲、崇尚德治、重文崇文、尊重文化传统的基本文化精神,正是孔子成年后开创的宏大的仁学”体系的历史源泉。

其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对孩子的创新精神起到弥足轻重的作用。小孔丘该到上学年龄时,由于家境贫寒,颜母无力送他到正规学校读书接受系统教育,在亲临施教礼仪的同时,只能让儿子在“少也贱”的艰苦条件下,在“多能鄙事”的同时,以自学为主,养成了“入太庙,每事问”的习礼传统。“ 丘之好学”,自学成才,更能体现颜母对儿子独立自主精神养成的良苦用心。颜母对孔子性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忍辱负重,坚强自立,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孔子成人后“斯文在兹”“期月可成”的历史担当风骨,正是颜母从小精心塑就。同时,为了开阔视野,颜徵在还充分利用娘家的教育资源,让父亲颜襄参与对孔子的家教。颜襄是一位饱学之士,博古通今,同时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颜徵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富的识见和学养,而且在教育理念和礼仪操守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同时,颜氏家族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族,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的外孙,在这样一个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颜母亲教、广博自学、外公培育,良好的家教使孔子养成了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远大的理想和非凡的能力。

综上,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正确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表现了颜母育子的不平凡,而这也正是一位中华圣贤母亲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教子智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教育”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课,要修好这一课不妨多借鉴颜母为代表的圣贤母亲的教子智慧,以优秀的家训家风哺育儿女成长成才。

作者简介:傅永聚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前校长,国学院院长



徵在圣母 至圣之母

东方圣母颜徵在的故事

作者:许守莲

在中国,在东方,在全球,都知道春秋时期的鲁国即现在的山东曲阜, 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圣人——孔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学问影响了中国上至帝王下至 百姓几千年,传播到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到今天依然有那么多虔诚的人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到曲阜祭拜孔子,孔子学院等机构更是遍布 世界各地,目前已经达到上千家之多。

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是怎样成长的呢?他的父亲、母亲、家庭、家族是怎样的?

人们在尊敬、崇拜、祭奠孔子的热潮中,自然而然地关心和议论这个 话题。对此历史早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只不过长期以来被忽视、淡化了而已。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告诉我们,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贵族,在鲁国帮助平定国难有功,获得英雄的美称。叔梁纥虽早已婚配,但膝下并无能够继承祖宗香火的男孩,故以近七十岁的高龄登门向鲁国的贵族颜襄老先生的女儿求婚。颜老先生有三个女儿待字闺中,长女、次女都拒绝了叔梁纥的求婚,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遵父命”,于是有了孔颜 两家贵族的血缘结合,有了东方至圣孔子的诞生。那时的颜徵在年仅 17 岁, 正值豆蔻年华,却愿意与近七十岁的叔梁纥结亲,不仅孝心可嘉,也说明 她是一个仰慕英雄、有胆有识、不入俗流的奇女子,值得人们尊敬。

颜徵在不仅生育了孔子,而且精心培育了孔子,在孔子成长的过程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一是完善自身。做母亲的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自身完善、合格称职。颜徵在出身贵族,有着良好的家风修养,孝顺父母,尊敬长者。从她自办私塾,教育孔子的情况来看,颜徵在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饱读 诗书,精通文墨、音律、礼仪的知识女性。这些优秀杰出的素质修养不仅作为基因遗传到了孔子身上,而且也为孔子出生后的母爱母教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二是择良而居。“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实在 此故事发生的 200 多年前,颜徵在早就这样做了。孔子出生地是远离鲁国 都城曲阜的昌平乡尼山,三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鲁源村。这里不仅地处穷乡僻壤,而且人文环境较差。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颜氏母子俩在家中便失去了依靠。叔梁纥第一个妻子生有九女,第二个生了个残疾男孩,大家庭中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甚多,对孔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颜徵在带着年幼儿子离开鲁源村,来到娘家附近的鲁都阙里居住,娘家是鲁都大姓,家中大人孩子都知书达礼,对颜氏母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孔子从颜襄老人及舅舅舅母、表兄弟、表姐妹那里接触到许多在鲁源村接触不到的东西。鲁都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人杰地灵,为孔子成长为圣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是自办私塾。颜徵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女儿识字学礼,足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颜徵在积累了丰厚的见识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仪上也有很好的造诣。颜徵在不仅给年幼孔子以慈祥的母爱,更重视施之以及时有效的母教,把母爱与母教融为一体。她把父亲的书籍搬到自己的新家,在三间住房中选一间来做书房,孔子满五岁时就开始教他念书。她还收了另外五个小孩入学,一方面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也给孔子找到了一起读书的同学,做到学学相长。颜徵在亲自教授,主要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他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在她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下,小孔子不到十岁,已经学完全部发蒙课程,养成了善用脑子想问题的好习惯,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几个同窗中的佼佼者。应当说,颜母这段不平凡的家教经历,对孔子后来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四是外傅佳堂。中国古代有“易子而教”的传统,这符合教书育 人的客观规律。颜徵在疼爱孔子但不溺爱,而是按规律规矩实施母爱母教。

         孔子十岁时,颜母就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孔子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跟着 别的老师去读书,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也就是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课程内容。当时的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 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由于颜氏家族与 鲁国国君的同宗关系,孔子得以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的教育。因为有了良好扎实的家庭教育打下的基础,加之孔子的圣人天赋,使少年孔子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抱定“有志于学”的远大目标,经过千锤百炼,终于成长为一代先哲、万古圣人。

  五是懿行身教。“百善孝为先”。在这方面,颜徵在为少年孔子树立了楷模。和睦邻里,珍视手足,善待周围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颜母留给少年孔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和各房女性及其子女的复杂关系网中,颜徵在选择的是忍让,以和为贵,敬而远之,还教育小孔丘照顾、保护自己同父异母的残疾兄弟孟皮,受到少年伙伴们的敬重。孔子的父亲在其三岁时逝世,颜徵在时年才二十多岁,年轻守寡,坚守妇道,含辛茹苦哺育英雄遗孤,呵护、发蒙、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一位文化巨人。由于操劳过度, 颜徵在于孔子十七岁时离世,年仅三十五岁。颜徵在的这些高尚品德懿行,深深地打动了少年孔子的心灵,滋润哺育着他健康茁壮成长。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颜徵在于孔父去世后改嫁,小孔丘沦为无人照看的孤儿,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恐怕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都要改写。后人在仰慕、崇拜、敬仰、歌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时候,应当给予他的伟大的母亲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东方圣母颜徵在”当万世敬仰。


     许守莲

——高级教师、副教授

曾任山东财经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颜母舆孟母:誰是天下第一母?

-- 兼議中華母親節的設立

傅永聚

提要:都是天下第一母?本文通过对孔子之母颜徵在與孟子之母仉(音、掌)氏之間在教子成才的高度;育子環境、內容、理念;教子史料出處以及故里娘家可信度四个方面的考察,來比较孔子之母颜徵在和孟子之母仉氏之間教子的貢獻,首次提出“颜母”顏征在應為中華第一母的判斷; 並主張設立中華母親節時,應以孔子誕辰,即每年的古9月26日為紀念日。

関鍵字:顏征在"天下第一母一一中華母親節9月26日問題的提出:

目前風靡于全球的於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的母親節,是於1912年由美國總統威爾遜宣佈的、為紀念貫維斯夫人忌日而設的美國法定的節日。除此以外,在其他不同月份,歐洲如英、法、德、意、瑞典、挪威;非洲如埃及、南非、中非;亞洲如日本、泰國、土耳其;北美如加拿大等將近30個國家也都設立了本土的母親節。

然而中華迄今沒有統一的母親節(台港澳以及廣東等地已有自己地方性的母親節),這顯然與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歷代中華母親為誕育中華子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贡獻,完全值得紀念,怎麼可以没有自己的母親節?天下誰人無母?母親千難萬險誕育子女、含辛茹苦撫養子女,才使得人纇得以可持續發展,慈母罔極之恩,同於天地。爱母乃人之天性,為人之子又有谁不爱自己的母親?设立母親節,紀念母親生養之恩,表達萬千子女對母親的敬仰之情,實乃天經地義。當然,歷代中華母親千千萬萬,只能從中選擇對中華民族發展貢獻最大、最有典型性的母親作為代表以固定節日的形式加以紀念。换句話說,只有對天下第一母”達成最大程度的共識,才能在此基礎上设立中華母親節。

 目前已有将孟母(孟子之母)作为“天下第一母”的嘗試。至少2004年開始,孟子故鄉山东鄒城幾乎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不斷加強宣傳力度。2018年5月11日, 又開始建設以孟母生平及“三”古跡為背景,以中国母親文化為主题的中華母親苑。

鄙人堅決支持設立中華母親節,問题在於究竟谁才是中華第一母?请允许我們從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兩個大視角來加以辨析。

世界有四大古文明中心。其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三大古文明中心都已在世紀前後亡於游牧民族的入侵。只有中華文明雖歷經千磨萬折,幾遭滅頂,卻始終生生不息,瓞綿不絕。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確立中華第一母的形象也可以彰顯人類母親的共同價值。

回眸中華民族歷史,從時間順序上來看,在顏征在之前也有過一些“聖賢”的母親,比如孔子十分尊崇的道统序列上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人的母親。根據《史記》記載,堯母慶都,但其生平為“相傅”;舜生母早亡,繼母品格“囂”凶;禹母夢孕而拆胸生子,近乎神話,難怪世人有“大禹是一條蟲”之說;成湯母事賾缺如;文王姬昌之母大任(太任)被《詩经》譽為“淑女”賢夫人” ,並留下了懷孕期間“目不视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做言”的胎教經驗;周公之母太姒乃文王正妻,她對所生十子严加教诲,结果無一人幹壤事。至於此後历代宣扬的“四大贤母”一孟軻母、陶侃母、歐陽修母和岳飛母,不僅時代在後,而且培養出的兒子的社會地位和声望根本無法与颜徵在教出的兒子孔子相比。

主张孟母是中国历史上母親的典范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孟母“三迁教子” “断机杼”,后世有“母教一人”的美誉,因為她培養出了“功不在禹下”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亚聖孟子。

本文認為:孔子之母顏征在和孟子之母仉氏之間在教子成才的貢獻度方面,是有明顯高低之别的。無論是教子成才的高度,還是教子環境內容、理念的選擇,孔子之母顏征在都要比孟子之母仉氏的成就高出許多,因此“顏母”顏征在才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母。

一、教子成才的高度

歷史事實是如此的巧合,孔子母親顏征在和孟子母親仉氏都是在兒子三歲時丧夫,都是單親母親,都是由自己一手含辛茹苦或從事紡線織布、或從事為人洗衣謀生將兒子撫育成人。根据传統社會“母以子贵”的襲封原則,顏征在教育出了一個“至聖”兒子。司馬遷雲:“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臠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傅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蓋孔子之道, 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載於六經者是已,孔子則從而明之,以詔後世耳。故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天不生孔子,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後世何從而知之?將必昏昏冥冥,無異於夢中,所謂‘萬古如長夜也。’由此觀之, 則天生孔子,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孔子之道之在天下, 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明 《成化碑》文)。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2500年賴孔子總結、發揚;後2500年受孔子思想的深深影響(柳詒征 《中國文化史》)。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中國人人性,孔子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血脈、根基和精神標識。“孔子創立的儒學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華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響”(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356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上,一致通過了由德國學者孔思漢起草的《世界倫理宣言》,将孔子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列入全球人類的道德规范。

而孟母教出的兒子孟子的  “亞聖”地位卻是伴隨著其身後一千多年的宋明理学兴起才显赫于世的。從汉至宋,孟子的地位一直是沉寂的,那时的统治者一直尊崇周孔之教,长期被稱為‘ 亞聖” 的是周公旦而不是孟子。直到南宋人朱熹才把《孟子》列入四書。孟子自己对孔子也是推崇備至,認為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時之聖也” ,集古今聖賢之大成,甚至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

教子成就決定著母親眼界和價值的高度。依據“子之聖即母之聖”的道理,至聖孔子之母顏征在就是天下第一母,亞聖孟子之母仉氏不可能成為天下第一母。從歷代統治者的認可來看:孟母被加封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事在乾隆二年(1737年), 距今不足400年;而孔子母親顏征在早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就由宋真宗追封為“鲁國太夫人”;元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又加封颜徵在為“啟聖王夫人”,距今分别在1000年和800年前。至於“母教一人”之譽,乃明代山東监察御史钟化民《蔡孟文》)(距今约520年)中“古今以来,一人而已”的凝练而已,况且“夫人(孟)教子,志在孔子”,是指孟母教子是以颜母教育的孔子为榜样的,而颜母教育孔子是继承、弘扬此前礼乐文明的道统为前提的。

二、教子的环境、内容、理念

培養造就聖人孔子,是顏征在作為中華民族最偉大母親的主要成就,這一成就无人可以比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孔子3岁时,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這不僅給颜母母子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而且父親教育缺位了,教育兒子的重任就完全由母親一人擔當了。迄今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材料可以證明孟子母親在孟氏家族中受到的歧視;但是顏征在母子在叔梁紇家族中卻是明顯受到歧视的。由於顏征在的名分和她與叔梁紇正妻施氏之間的矛盾等原因,顏征在和兒子甚至不能參加叔梁紇的祭祀。颜徵在和兒子的日常生活就變得相當贫困和艱難。強忍悲憤、堅強勇敢的顏母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能將兒子培養成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學闻名的英才,皆因她在教育眼界、內容和理念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抉擇。

首先,顏母的育子眼界不平凡。她毅然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擇良而居,從居住于鄉下的鲁源村搬到“周禮盡在魯矣”的城裡。這比孟母的擇良居早了200多年!

教育環境的優劣,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叔梁紇去世以後,大家庭中关系複雜,矛盾甚多,魯源村又遠離魯都中心,文化水準偏低,這对幼小孔子的成長與教育顯然十分不利。於是顏母便帶著兒子離開夫家,前去魯都。顏征在認為:顏家素為魯都大姓,父親顏襄和顏氏族人對於這位丈夫早死的孤兒寡母肯定是會援之以手的,更主要的還因當時魯都是魯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謂“周禮盡在魯矣”,文化典籍豐富,名師眾多,這就給兒子日後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說孟母三遷,從墳墓、市場到學堂的學習環境的改變,用今天的話來說,不過是换了一個適合學習的學區房的話,那麽颜母的擇良而居,則是把兒子從一个文化不發達區域带到了文化高度發达的區城。這種‘擇良而居” 的教育眼界,绝非一个简单的环境的量变,而是一個為誕育棟梁之才的文化大氛圍的质变。

其次,颜徵在的育子內容不平凡。教育內容的選擇,对孩子的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的人,具有塑形的作用。颜母作為孔子的第一任老師,亲自施教。顏母懂得學習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道理,也就是孔子后来悟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於他們母子的居處與宗府不遠,所以每到祭禮顏母都會想辦法讓孔子前往參觀,“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设禮容”(《史記。孔子世家》)。颜母成功地将兒子的學習興趣聚焦在前代尤其是文王周公留下的高度的禮樂文明上,這就奠定了孔子從小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志向和能力。孔子從小學習的魯國與宗周一脈相承的禮樂文明所浸潤的濃郁的尊尊和親親、崇尚德治、重文崇文、尊重文化传统的基本文化精神,正是孔子成年後開創的宏大的“仁學”體系的历史源泉。而孟母的“子不學,斷機杼”,不過是用比喻的辦法對翹課的小孟軻進行規勸、告誡的一種手段,带有恐嚇的性質,這種辦法也能被動地带来學習激情,但與颜母主動激發兒子學習興趣的辦法不可同日而語。

复次,颜徵在的育子理念的远见卓识。教育理念的先進与否,对孩子的創新精神起到彌足輕重的作用。小孔丘该到上學年龄時,由於家境貧寒,颜母无力送他到正规学校读书接受系统教育,在親臨施教禮儀的同时,只能带孔子在“少也”的艰苦條件下,在多能鄙事”的同時,以自學為主,養成了“入太廟,每事問”的習禮傳統。“丘之好学”, 自學成才,更能体现颜母对儿子独立自主精神养成的良苦用心。顏母對孔子性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忍辱负重,坚强自立,  文質彬彬,温文爾雅。孔子成人后“文不在兹”“期月可成”的歷史擔當風骨,正是颜母從小塑就。同时,為了開關視野,顏征在還充分利用娘家的教育資源,讓父親顏襄參舆对孔子的家教。顏征在的父親颜襄是一位飽學之士,博古通今,同时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见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颜徵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富的識見和學養,而且在教育理念和禮儀操守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的全部书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件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同時,颜氏家族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族,天資聰颖、好學不倦的外孫,在這樣一個文化的沃土中茁壯成長。顏母親教、廣博自學、外公開拓,良好的家教使孔子養成了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遠大的理想和非凡的能力。其實,顏征在“祷於尼丘得孔子”本身也是一種胎教方式,與文王之母的胎教异曲同工。因此,顏征在對兒子家教的系統培養應該始自“禱於尼丘”。

而孟母三遷、斷機杼以及後來送孟子去魯國南門拜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為師,系統學習儒學,足以反映出孟子接受的都是正规学校的教育,孟母發揮的作用是對正規教育的選擇、督促和大力配合。這與孔子母親顏征在在自學條件下对孔子的教育在難度上還是有明顯差别的。

顏母是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雖然與孟母教子相比,顏母好像少了一些典型的傳颂下來的育子傳說和故事,但這絕不影響顏母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而顏征在教子方面留下的典型範例之所以比較少,我認為多少還是受了司馬遷《史記》中有關叔梁紇舆颜徵在的婚姻“野合”方面傳說的負面影響。

第三,教子史料的出处,權威性有差別。

記載顏征在教育孔子成才的史料出自權威史書《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聖跡圖》中也有明確的描述。而體現孟母教子的史料卻來自西漢劉向《列女傅》和韓嬰的《韓詩外傳》。

第四,颜徵在、仉氏故里娘家可信度的考證

孟子的母亲姓甚名谁? 故里娘家是哪裡?其實從孟母去世後一直到宋代的史籍中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不仅上述最早的记述三迁之事的《列女传》和《韩诗外传》没有,而且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建祠致祭的“孝妇五人,邹孟轲母居其五”(《舊唐書.玄宗本紀》及《唐會要》卷二十 ),也没有提到孟軻之母的姓氏。況且唐人林寶在其《元和姓纂》中還说:“孟敬子生滕伯,滕伯生廖,廖生孟軻。”在這裡, 不僅孟子的母親,而且连孟子父亲的名字也和今天许多人的所谓“定论”--即孟子的父親叫孟激,字公宜,是魯國貴族慶父的後代完全不同。至於孟柯父親的生卒年月、生前事绩也和孟母仉氏一樣沒有定論。更令人詫異的是,金代貞佑元年(西元1213年)孫弼撰《鄒公墳廟之碑》稱:‘公夙丧其父, 母李氏以賢德见稱”,據此孟子的母親又姓李了,而不是現在所說的“仉”姓。直到明成化十八年(西元1482年)劉浚才說《孔顏孟三氏志》:‘孟子之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或雲李氏。”(《孔顏孟三氏志》) 斷然置李氏之說於不取,單取“孟子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之論,隨使“孟母仉氏說”廣泛流傳於後世,並逐漸成為“定說”。但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嚴肅認真的孟子研究學者的公認。

當下,孟母故里之爭激烈,其強勁造勢者有三:一是孟母故里鄒城說。以明萬曆年間《三遷志》為依托,至少從2004年起,邹城就幾乎每年都在纪念以孟母為背景的中華母親節。2017年舉行頗具聲勢的中華母親節促进会成立大會,2018 年開工建設规模宏大的中華母親園。二是孟母仉氏故里山西太谷说。山西认定仉氏出自太谷縣范鎮仉裡村就是孟母故居,连续举行全国性的“中华孟母文化”。三是孟母故里山東沂水说。近来沂水異军突起,認為沂水明清以来一直存有孟母墓、孟母祠、仉林村,更有明成化年間沂水教諭張嘉吉《题孟母墓》和康熙《新建孟母廟碑》以及抗戰前仍存的沂水縣城南門處“孟母故里”等鐵證(參见劉海洲、趙西明《孝在沂水》濟南出版社2018年)。雖然爭得轟轟烈烈,但卻都拿不出孟子、孟母時代及身後一千多年(戰國至宋)的確切史料證據。後二者用的都是明清以來僅僅600多年的記載,不能不懷疑當時人在沒有前代鐵證的基礎上嘩眾取寵而肆意偽造的可能性。比如仉氏是怎樣從相距數百里甚至上千里之遙的地方來到邹國的呢?前者則無法回答為什麼鄒地沒有仉氏娘家記載,為什麼孟母墓元代以前不知何處以及為什麼只取仉氏而捨棄李氏之问。著名孟子研究大家楊伯峻先生說過的話或許會使人們清醒一些:“孟子名軻, 鄒國人。關於他的父母,我們知道的很少。《春秋演孔圖》以及《闕裡志》等書,說他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娘家姓仉(音掌),自然是些無稽之談(《孟子譯注》) 。顯然,在學術界對被譽為“母教一人”的仉氏的生平、故里、娘家都無統一意見的前提下,硬生生主張孟母為“中華第一母”的地位,不能不說多少有一些武斷。

兩相比較,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故里、娘家一直在當地有廣泛的影響,兩千多年以來,不僅口口相傳婦孺皆知,而且清清楚楚载於史冊,遗跡、遗址具存。距現在曲阜市東南方向20多公里的孔子湖(尼山水庫)東南侧有颜母莊,就是颜徵在在娘家的居住地。早在北魏時期,顏母莊北(現宋家山頭)就已經建有奉祀孔子母親顏征在的顏母祠,祠內原貢有顏征在的木主一尊。“夫子洞”旁,反映顏征在生育之後渴飲的‘扳倒井” 的故事也世代流传。

附帶說一下:設立母親節,應以其兒子的誕辰為是。極為直接的理由是:兒子的出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在古代醫學水準相對低下的情況下,母親的生產,往往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回新生兒存活的英雄壯舉。設若沒有新生兒的存活,那麼他在後世任何偉大的建樹都只能是空談。即使作為中華文化第一人的孔子,也同所有人一樣。而作為孕誕、教育和培養了中華第一人一孔子的母親顏征在也就无愧於天下第一母的尊稱,由此為紀念中華第一母顏征在而設立母親節,自當以顏征在產子日、即孔子诞辰、每年的古曆9月26日為宜。






上一篇:百万字纪实文学巨著----(颜真卿大传)
下一篇:千古楷圣.万世楷模----颜真卿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