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14:50:58央视网
新年寄语,国之回望,镌刻民族发展的轨迹、描绘强国追梦的画卷,亦心系百姓美好的福祉、情牵你我奋进的梦想。
2024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辞旧迎新之际,回望“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见证令人感慨、难以忘怀的一个个瞬间,必当溯源我们的力量之源。习近平主席将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处:“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宝鸡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日月经天,岁月流转。新时代的中国,“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
不平凡的2024年,我们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上步履铿锵。
透过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我们可以从来之不易的年度“成绩单”中,读懂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不断把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推向崭新高度的今日中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节节攀升的经济“曲线”折射出“中国之治”下乘风破浪的活力中国。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不仅连续第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还迈上突破1.4万亿斤的新台阶。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提到“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这是自力更生、未雨绸缪的自信中国。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中国之制”新优势,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
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2024年,创新的中国,都创造了什么?
从新能源汽车突破产销纪录到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成果层出不穷到中国建造向世界展示非凡实力……这些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习主席如数家珍。他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不吝赞叹,称这“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产研一线,调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部署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果转化……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中国这一年全球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行走在人民中间,将改善民生福祉当作“头等大事”。2024年,总书记国内考察调研走入12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幸福梦”“安居梦”“乐业梦”“安康梦”……老百姓最初的梦想一一实现。
翻开2024年的国家账本,民生支出被放在优先位置。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不断顺应人民期待、满足群众需求,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见人、见事、见精神。习近平主席深情表达对人民的敬意和赞赏:“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聚焦新时代十四亿多中国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奋斗者群像:青年一代“昂扬向上、自信阳光”,人民子弟兵“展现新风貌”,光荣属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也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切合中国实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习近平主席寄语每一位追梦人:“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刘禛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5-01-03 15:05:46央视新闻
0:12/39:31自动播放
△视频:非凡的领航——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治国理政纪实(第一集)
0:00/39:14自动播放
△视频:非凡的领航——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治国理政纪实(第二集)
刚刚告别的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带来的挑战,走过很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5年1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特别节目《非凡的领航——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治国理政纪实》,共两集。
总监制丨李挺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制片人丨马立飞 郭晗光
第一集撰稿丨谢晓光
第一集编导丨李炜
第二集撰稿丨覃思
第二集编导丨陈汉章
记者丨张宇 刘琦 凌枫 王策 闫耀东 赵龙 胡苏翰
摄像丨总台时政摄像团队
解说丨姚宇军
剪辑丨欧鹏鹏 李铄
视觉丨孙志伟
责编丨庞森 辛乔
制作丨栗渝翔 刘文生 王晓青
统筹丨张建欣 李燕 孟宁 高雅楠 孙正瑜 王珏 姚文帅
2025-01-03 15:37:45央视新闻
2024年,在浙江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1500多个村子每个村都迎来了一个陌生人。他们不做买卖不耕地,而是专门想点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近一年过去了,这些陌生人变成了村民们的家人,而他们和村民一起种下的文化种子,也正在生根发芽,开出璀璨的精神富裕之花。
0:17/8:00自动播放
2025年新年这一天,浙江丽水溪头村里,龙泉青瓷的开窑仪式演出又开始了。锣鼓声中,游客也加入其中,感受着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独特魅力。
参加开窑仪式表演的都是溪头村的村民,龚丽红也是其中一员,今天,她的角色是烘托气氛的鼓手。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村民 龚丽红:每次打鼓我都很卖力的,我们在村礼堂那里排练。吴老师会指导我们。
文化特派员把优质文化资源送达基层
龚丽红口中的吴老师叫吴茂英,她可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2024年5月,她多了一个新身份,溪头村的文化特派员。
和吴老师一样,2024年,浙江省内一千五百多名来自高校、文化文艺学会等的专业人士,和1500多个村结成了对子。通过他们的专业特长,把优质文化资源送达基层,让老百姓在乡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能同步感受到精神的富足。对于吴茂英来说,她和溪头村的不解之缘,要从2024年年初说起,在去溪头村做文化特派员之前,她就帮村里申报了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 浙江大学教授 吴茂英:因为我在乡村旅游研究以及国际组织交流方面有一些的经验,所以他们邀请我指导溪头村的申报工作,感觉特别有缘分吧。
然而以新身份再次走进溪头村的吴老师,最初的工作并不顺利。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 浙江大学教授 吴茂英:刚开始村民其实并不了解文化特派员这种制度,他们只是发现村里来了个不熟悉的人。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党总支书记 曾志华:因为我们村太偏了,杭州到这里要5个半小时。我第一印象是可能又是走个过场,或者讲几句客套话,肯定也会支持一点儿,但是没有那么深入。
村民们没想到,这个文化特派员较上真儿了。吴茂英开始深入了解村民的业余生活,发现大家内心深处很期望有所改变。
了解了村民的需求后,吴老师真的把文化老师请了进来。村里有不少爱好书法的,吴茂英就请来专业书法老师现场教学;有喜欢摄影的,就策划起乡村摄影展。几场活动下来,溪头村的生活味道有点不一样了。
村民 张则花:以前天天在家里很无聊,除了打麻将就在家里烧饭。我刚学这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剪纸、拉二胡、品茶、打鼓,丰富起来的文化生活,让村里人的精气神在变足。
而吴茂英并不满足于此,她还想和村民一起干件大事——让村里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真正变成金字招牌,给村民带来精神物质双丰收。
在吴茂英的启发下,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在小山村碰撞出新的火花。不少有着烧瓷手艺的村民们都加入其中,溪头村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各式各样的手作瓷器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人们;村里的很多地方,也被改造成青瓷展示空间,大小瓷器都是村民们自己的作品。而在吴茂英的建议下,名为“不灭窑火”的演出不断增加场次、丰富内容,日夜讲述着这个小山村不一样的故事。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村民 陈佐林:游客来,我们就演出给他们看我们原来是怎么开窑的,吸引了很多的游客。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 浙江大学教授 吴茂英:我们也把他们送到龙泉市或者浙江省,以及出省的平台上进行表演,最近他们在市里拿了一个一等奖。在这过程中,我觉得村民对自身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热爱进一步被激发出来。我们村民的这种文化自信就不一样了。
2024年春天,文化特派员吴茂英在溪头村种下的文化种子,如今已生根发芽。而吴老师这个外来的播种人,也变成了村民的家里人。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 浙江大学教授 吴茂英:现在我基本上走在大街上,到村民家一路走一路吃过去。很多村民见到我就说吴老师,又回来了。用回来这个词,不说又到了,又来了,在这里收获了一份认同感、成就感。
2024年11月,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公布,溪头村成功入选。这张金名片,给小乡村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 浙江大学教授 吴茂英:我们有好风景,我们有好文化,我们更有好村民,我们共同享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我们普通的村民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2024年,和吴茂英一样的1500多位文化特派员扎根田间地头。他们中,有的组织起农民龙舟大赛、让龙舟文化活起来;有的通过“民间厨王”争霸赛,让美食文化成为村里的新名片;有的在村里设计建造起乡村咖啡屋,还有的请来了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学会的篮球队员们和大家一起打比赛,让大家在体育活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千村千面,各具特色,文化特派员们发挥专长,调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让文化服务也成为“独家定制”。
从文化生活的丰富,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从文化瑰宝的传承,到文旅产业的创新,浙江的文化特派员正和村民一起,在美丽乡村里,建设更好的精神家园。2025年,这样的故事还在续写,文化特派员与广袤乡村的双向奔赴也仍在继续。
文化特派员推进两个文明双向奔“富”
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大家就越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和文化生活。浙江“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就是深化“千万工程”,用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事实证明,文化特派员广受百姓欢迎,帮助乡亲们办成了很多好事,乡土文化激活了,乡村文化产业壮大了,文化的存量变成了经济增量,也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热量、能量,文化特派员正推动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向奔“富”。
今天(1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要将水利支持范围拓展至全国大中型灌区、大中型引调水工程;
将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
在去年提前下达今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的基础上,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此外,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一是扩大范围 。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
二是提升标准 。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支持力度。
2025-01-12 14:48:41央视新闻25人参与14评论Loaded: 14.24%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nb..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