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8|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自厦门颜建春宗长:汉人移民台湾历史简述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49

回帖

200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03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5-3-17 0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汉人移民台湾历史简述
早期移民(1000年-1600年,约2千人)
南宋时期,大陆商人开始与台湾北港等地贸易;闽南、澎湖渔民定居台湾,形成最初的移民群体。1595年,明朝廷开放澎湖海禁,福建百姓陆续迁移。16世纪末,台湾岛上已形成部分汉人村落,人口约1至2千人。
第一次大规模移民(1621-1625年,约3千人)
1621年,颜思齐率漳泉人士200多人赴台,因人力不足,派人回乡招募,并采取优惠办法:愿意到“东番”者每人给银二两,三口之家一起去的另给一头牛助耕,此次成功吸引3千多乡亲前来,主要来自漳州龙溪、海澄、芗城、漳浦、云霄、南靖等地,泉州地区亦有许多乡亲响应,如何斌、郭怀一、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虎、郑芝豹等。
这次移民主要安置于笨港溪沿岸“内十寨”、向南边建立“外九庄”,种植水稻、甘蔗、果树等,形成庄寨管理制度。颜思齐在主寨设管理机构“开台王府”,并修建七角形水井供居民使用。这次移民开启有计划的开发台湾岛内陆荒原,尤其是带去了水牛,成为台湾农业耕作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1625-1627年,约万人)
颜思齐部将杨天生等赴泉州故里招募愿赴台湾垦殖的乡亲,后延伸至莆田、浙江南部等地;后高冠、陈德等赴漳州故里招募,也延伸至潮汕、江西近漳州一带的民众。前后有“数万人”之多。
颜、郑开发台湾的成绩是可观的,他们带着闽南的农作物种子与耕作技术,今天台湾的重要米粮仓嘉南平原的开发就是始于这个时期,他们同时也带着闽南的信仰文化到了台湾。也因闽南人持续前往台湾参与更大规模拓垦,形成台湾以闽南语爲主的方言。加上“抚番”的策略,才能与台湾少数民族齐心协力,把台湾建设的更美好。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1639年,约3万人)
1639年,闽南遭遇大旱,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建议,组织灾民赴台垦荒,以解决灾民生计,同时促进台湾开发。郑芝龙延续“三金一牛”政策,此次移民涉及漳州、泉州沿海地区,总计3万人。
移民带去了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垦大片土地,建村落,设集市,并发展制糖、制盐、砖瓦制造等手工业,使台湾社会进入农业经济阶段。这次移民也带来了闽南风俗、民间信仰和技艺,逐步形成台湾的汉人文化圈。
第四次大规模移民(1662-1683年,约10万人)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随军带来3.7万人,其中军人占七成,其余为眷属。明郑初期,岛上已有汉人6万,后续大量闽南、粤东移民赴台,使人口增至11.6万,甚至有推估达到20万。
郑成功实行屯田制,在台湾中南部设屯兵寓农地,如柳营、左营、下营、官田等,形成农业聚落,并确立行政体制,使台湾逐步汉化。台湾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制糖、制盐、建筑、造船、冶铁等产业兴盛,闽南民间艺术、信仰也深植台湾社会。
清代大规模移民(1723-1900年,约250万人)
清朝移民台湾达到高峰。1811年,台湾汉人已达194万,至1893年接近300万。康熙至雍正年间,广阔肥沃的北部平原和南部下淡水溪流域被开发;乾隆时期拓展至丘陵地带;嘉庆后开垦东部噶玛兰平原、花莲流域及埔里盆地;至同治、光绪年间,进一步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清朝时期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康熙末年台湾稻米产量已能供内地及海外市场。至清末,台湾稻田面积达20余万甲,年产米150万石。蔗糖、茶叶、樟脑等产业兴盛,商品远销大陆、日本、南洋。
近代统计数据
1900年初,台湾300多万汉人中,泉州籍占44.8%,漳州籍35.2%,客家15.6%;1943年汉人已达591万;1949年后,闽南人与客家人一直保持约85%的比例;2023年后台湾地区2300万人口中,闽南人占69%、客家人占16.2%;两者与其他省份总和,自1900年以来均维持约96%的比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5-4-30 16:14 , Processed in 0.39825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