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我的朋友圈系列”之文明风尚篇⑨: “口才是天下第一才”,一起来欣赏这几位 “说话高手”的风范(上)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8-11 15:48:51 | 浏览:12257次 ]

都说“口才是天下第一才”,这话我越品越觉得在理——会说话不只是嘴皮子溜,更是能把道理说明白、把人心焐热乎、把事儿办妥当的真本事。

从古到今,口才在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这些事上,从来都没掉过链子。

要是嘴笨,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倒不出来,多耽误事儿啊。

今天挑出的这四位,有的专门教演讲,有的在学校里讲课,还有的退休了还在红色宣讲和法治教育里发光。他们都凭着一张巧嘴,为这社会的文明和谐添砖加瓦呢。

颜永平:激情澎湃、幽默风趣的演讲家

在演讲圈,颜永平先生的名字,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真不算夸张。

他曾是全国演讲艺术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还是著名演讲家、高级政工师,头衔一串,但真正让人服的,是他实打实的本事。

颜老师跟演讲打交道早,1981 年就开始琢磨这事儿,1989 年还拜师李燕杰教授 ——这位可是我国演讲教育界的泰斗。

1990年他就成了全国演讲新秀里的头一名,拿过三次全国演讲大赛一等奖,什么“全国当代演讲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加起来有十几个。

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更熟悉他,2008 年起,他连续十年在清华开公选课《演讲与口才实用技巧》,还是国防定向生的第二课堂导师。

这四十年来,他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巡回演讲4850多场

中宣部的“学习强国”平台上,那13 集《演讲艺术系列讲座》,主讲人就是他。

这两百来字说不完他的成就,但你肯定能感觉到,他为演讲这事儿付出了多少心力。

说起来,颜老师还是我的山东老乡。2007年江苏靖江举办全国演讲大赛,他是评委,我那会儿就是个演讲爱好者,特意跑去观摩,这才算跟他见了第一面。

当时他就鼓励我:“不光要给《演讲与口才》写稿子,还得站出来讲,做个能写又能说的人。”

后来多亏了他这句话,加上领导给机会,我真的走上了讲台,给市委党校的培训班、还有财政、交通等单位讲廉政和口语表达,前前后后讲了100 多场。

五年前,他应邀到哈理工荣成校区演讲,我闻讯过去看望他,算是第二次见面。

这些年他一直关注着我,有一回还从李燕杰先生那儿求了幅墨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寄给我,鼓励我在这条路上接着走。

我现场听过他演讲,也翻了不少他的视频,发现他的演讲有几个特点,特别有意思。

01

一开口就带劲儿,感染力超强


颜老师的话里像藏着股劲儿,节奏也好听。

去年,在“中国城市文化发展与礼仪文化宣讲启动仪式论坛”上,他讲礼仪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夸包头的风光和人文,那语气铿锵有力,感情满得都要溢出来了,听的人都能感觉到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主题。

他还特爱用排比句,一用起来气势就上来了。

在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开幕式上,他说:“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改革开放、和谐发展、幸福强大,但咱们伟大的祖国做到了;不是所有省份都能与时俱进......”

这么一串排比下来,把国家、浙江、金华这些地方的成就说得明明白白,每讲一段都能听见满堂掌声,那气势,真跟钱塘江大潮似的,挡都挡不住。

02

幽默得很,听着特轻松


颜老师总能用幽默的话把人逗乐,还不生硬。

有回在黄山学院晚上演讲,他一上来就喊“大家早上好!”

学生们都愣了,他马上笑着解释:“年轻人就像早上的太阳,说‘早上好’,是盼着你们早点走上理想的路啊。”

这话一出,全场都笑了,掌声哗哗的,一下子就跟学生拉近了距离。

他讲“三厚”原则时更逗:“脸皮得像城墙拐弯那么厚,心态得像仓库存货那么厚,最后才能厚积薄发。”

这么一说,本来抽象的道理,一下子就具体了,听过的人准能记住。

03

再深的道理,也能说得明白


再复杂的事儿,到颜老师嘴里都能变简单。

在《口才艺术与营销》的演讲里,他不光讲道理,还讲故事、举例子,把“口才是天下第一才”说得透透的——好口才怎么带来好人脉、怎么帮着做好营销,听的人都能听懂,还能记在心里。

他还特会把复杂的技巧拆成一步步能学的招。

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课时,他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普通演讲者,一段是练了“四开”(开胆、开口、开悟、开心)和 “六打”(打开目光、声音、手势、表情、心门、思路)的人。

学生们看着视频里的人从“说话发抖”到“控场自如”,一下子就明白了:哦,原来系统训练真能有这么大变化。

04

爱跟人互动,还能让人多想一步


不管是给大学生讲,还是给企业老总讲,颜老师总爱跟台下的人互动。提问、让大家分享想法,引导着人琢磨人生价值、社会责任这些事儿,听他一场演讲,不光学说话,还能学着怎么提升自己,特别有意义。

在顺德的演讲沙龙上,他发明了个“五字万花筒”自我介绍法:好(问候)、高(心情)、名(姓名)、人(背景)、感(感受),还当场叫人上来试。

有个说自己“最不会说话”的人,用这法子居然说得挺顺,全场一鼓掌,大家都信了这方法真管用。

颜老师算是演讲界的领路人了,他的演讲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用排比和互动让人听得进去,用文化底蕴让人觉得有深度,用清晰的结构让人理得明白,最后总能达到“让人懂、让人信、让人动感情、让人想行动”的效果。

不光是大场合演讲能用,咱们平时跟人聊天,也能学两招呢。


王肖杰:接地气、重实效、善互动

威海市委党校的王肖杰副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不光请他来单位给干部讲过课,还去乳山市委党校、师资培训班听过他的课,之前写读书达人的时候也提过他。

在我眼里,他绝对是口才达人,在威海的干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圈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听他的课,我发现他讲课有三个特点:接地气、重实效、善互动。总能把大道理揉进平常话里,让人一听就懂。

01

专挑痛点说,还给“工具箱”


王老师讲课,从来不绕弯子,专挑大家实际碰到的问题说。

给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干部讲《中层干部怎样提升执行力》时,他把执行力拆成三个问题:“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每个问题都给具体法子。

“干什么”,就是得把目标搞清楚,别跟“盲人摸象”似的;“怎么干”,得优化流程、整合资源;“谁来干”,要分好工、把责任落到人身上。

他还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经历,拿三角轮胎、威高集团这些企业的例子,还有机关里的事儿,说怎么避免“干跑偏了”,最后总结出“四化工作法”: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

这法子既有管理学的门道,又能解决机关里常见的“责任分散、拖着不办”这些头疼事,学员听完就能用到工作里去。

在汪疃镇给机关干部培训时,他更直接:“有些同志就爱按老规矩来,抓工作没新思路;还有些不敢用新法子,怕出错。”

针对这些毛病,他给了“三把钥匙”:得有问题意识,别回避问题,要主动找;得会分辨,知道啥是真问题、啥是瞎琢磨;还得会想新招,用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

02

爱讲故事,金句一箩筐


王老师的课从来不是干巴巴地讲道理,全是用故事和例子让人听进去。

在威海市农业农村局讲传统文化时,他讲《史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顺嘴就说出“选人才不能框框太多”的道理;

给人社系统讲效率时,他拿“煮鸡蛋”打比方:“小火慢炖出细活,大火快攻抓时效”,一下子就把“效率和质量怎么平衡”说明白了。

在威海市妇联的《活在成语里的史记》国学课上,他更厉害,挑了“一鸣惊人、倒行逆施、奇货可居”等成语,每个成语既讲《史记》里的故事,又联系现在的职场和生活,听的人都说“讲得透、记得牢”。

03

又问又演,解决真问题


给年轻干部讲课,王老师特爱用互动的法子。

在环翠区青训营里,他搞“面对面问答”,学生问 “怎么处理群众纠纷”“ 工作和学习怎么平衡”,16 个实际问题,他一个一个分析,从“怎么说话”到“怎么调整心态”,给的都是实招。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讲职场时,他还模拟场景:“同事抢功劳怎么办”“领导突然加活儿怎么办”,现场演示怎么“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青年干部能力提升”时,最后总留时间让大家提问,还鼓励学员互相交流,你一言我一语,思路就打开了,学员都喊“听得解渴”。

04

跨界高手,老学问能讲出新意


他的课信息量特别大,还爱打破学科界限。

比如把《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当领导得会换位思考”;

拿《史记》里“商鞅变法”的故事,讲改革时怎么应对阻力;

甚至把《老子的智慧》和职场“以柔克刚”结合,提出“柔实力”这个词。

这种跨领域的混搭,既有意思又有深度,年轻干部特别爱听。

05

说话像聊天,严肃事也能说得轻松


理论课容易讲得干巴巴,但王老师的课“听着就像聊天”。

他不爱用专业词,全是打比方,比如把团队协作比作“足球队”:“前锋、中场、后卫各干各的活”;

他还爱用幽默调节气氛,说“拖延症就是时间小偷”,建议用“番茄工作法”把时间抢回来;

讲儒家“礼乐”时,他拿现在婚礼又中又西的现象开玩笑,说“这算不算礼崩乐坏啊”,大家笑着笑着,就开始琢磨文化传承的事儿了。

他的金句也多,比如“执行力不是蛮干,是用巧劲劈柴”,听着就带劲。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课有三个好:实用,专解决具体问题,给的法子能直接用;启发人,用故事和例子让人自己琢磨;亲切,跟人平等聊天,听的人不紧张。

不管是干部培训还是学生讲座,他总能用"身边事儿" 讲透 "大道理",难怪大家都爱听他的课。

要是你有机会听王老师讲课,可得好好听、认真琢磨,准能有大收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习近平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