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王审知与福建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16-02-24 19:59:39 | 浏览:662次 ]
分享到:

     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08-17 11:01:06

             王审知与福建

                  萧  忠  生

   (颜华民讯)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总共39年,其中在榕有32年,先后任职有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邪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由于他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王审知很重视社会的安定、稳定,这方面他有如下做法。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暴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这时,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只得疏请唐朝廷委任王潮(王审知兄)为泉州刺史。王审知兄弟进据泉州后,“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①,泉州面貌很快好转,生产得到恢复。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二月,王潮派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打福州。这时,不满范晖统治的老百姓都很高兴,他们自动输送军粮,支援王氏兄弟的军队,“滨海诸蛮,皆以兵船”相助②。范晖以裙带关系,向浙江唐威胜节度使董昌取援兵五千,负隅顽抗,但在王审知兄弟的督导下,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范晖于夜间逃走,到沿海都,被其部下所杀。王审知兄弟人城后,为了收拾人心,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③,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审知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这样,王审知兄弟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统一。

   乾宁元年(894年),闽西黄连峒(今宁化县南潭飞礤)饥民二万余入围汀州(今长汀),王潮派李承勋带一万人到汀州解围,王审知亲自到该地,向占据崖穴的饥民喊话:“吏实为虐,尔复何辜”4!使饥民接受招抚,汀州也就解围了。

王审知为了防止外来侵犯,于天复元年(901年),在福州的子城外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天祐二年(905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二十六 里四千八百丈,城墙都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门月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王审知在建筑南北夹城时,曾在福州郊区战坂乡后山设置陶灶,烧制陶砖,供筑城用。

   贞明二年(906年),王审知为了与睦邻友好,把自己的第三女 琅琊郡君出嫁给吴越王钱谬子钱传珦为妻。次年(917年),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也嫁给王审知的次子延钧为妻⑤,使闽境更加安定。

   王审知采取以上安定闽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为福建的 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展经济建设

   (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筑罗城的同时,还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在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⑥。这些都为福州的运输、行走带来方便,有力促进了福州的经济建设。

   (二)扩大内外贸易。1.王审知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2.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⑦。从此,福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泉州港后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商港,这与王审知也有密切关系。由于王审知积极“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所以外国使者和商旅经常来泉州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

   (三)重视农业生产。1,王审知委派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2,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家事的现象⑧。王审知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3,兴修水利。王审知修水利很多。第一、修浚福州西湖。他把原来周围二十里的西湖,扩展至四十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第二、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⑨;第三、连江的东湖、长乐的海堤、晋江的六里波、泉州城南陈埭等水利工程,也都是王审知督福建时期修建的。

   (四)发展手工业生产。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进步。如闽北山区,茶厂很多,官焙三十八处,民焙一干三百三十六处⑩。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十三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大铜钱文为“开元通宝”。后来又铸大铁钱,也是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总之,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又有力促进贸易的发达。

   总之,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

三、发展文化事业

   (一)重视人才的使用。王审知人闽后,首先安置大批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杰士很爱惜,专门设有招贤院等有关机构来接待他们。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避乱人闽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等,又据(《全唐诗》卷七六三)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人闽。”王审知对这些避乱人闽的文人很重用,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闽中知名文人也很重视,礼聘他们官做,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由于王审知爱护文人,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人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二)创办学校,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育闽中之秀者”⑩,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己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库”,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起来。

   (三)搜求书籍,保存文化遗产。于兢在《琅琊王德政碑》上说:“自燎炽西秦,烟飞东观,鲁壁之遗编莫俅,周陵之坠简宁存?”这就是说,以兵乱故,故都的中秘藏书;都化为灰烬。为了弥补其损失,王审知命管内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等;另外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12,为抢救和保荐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四)修复和创建寺、塔等。王审知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的共有二百六十座寺13和六座塔。如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在闽侯县雪峰山修建雪峰寺,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开元寺,建有“寿山塔”和“塔院”,并在寺中藏经二套,每套有五百四十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三年(903年)在雪峰寺建“难提塔”,天祐元年(904年),在福州于山之麓,建“万岁寺”,次年又建“报恩多宝定光塔”,并建塔寺几百间,藏经三套,有一千六百二十三函,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卷;在雪峰山建枯木庵和开凿大池,此池因花费万余工,故名“万工池”;在鼓山建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四年(907年),建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开平三年(909年)建寺一所,度僧四十九人乾化元年(911年),在福州建木塔,俗称“新塔”(今废)。贞明五年(919年),在福州建罗汉寺等。这些寺、塔等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但在当时也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资财。

   综上所述,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人的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政绩,这跟他的开拓精神和“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14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分不开的。这跟他重视处理社会、经济、文化三者关系和协调发展分不开的。

注释:

①⑤《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P58、P145。

②《十国春秋.司空世家》卷90。

③《资治通鉴》卷259。

④⑦⑩于兢:《琅琊王德政碑》。

⑥《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P5、P31。

⑧《十国春秋.颜仁郁传》卷96。

⑨《福清文史资料》第8辑,P117。

⑩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⑩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P157。

⑩《十国春秋。太祖世家》卷90。

⑩《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一》卷134。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科院)


上一篇:南京顺口溜
下一篇:广东广西台湾有关颜氏文物资料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