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第一视点丨之江评: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4 20:21:35 | 浏览:1551次 ]
分享到:

2024-06-24 15:50:20潮新闻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大运河,一部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她在地理意义上联通南北,从精神层面贯穿古今,绵延成数千年的中国文脉,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我们要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系列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这条经济之河、民生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在总书记心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这份运河情怀,留下了一连串的“文化足迹”,演绎出总书记与运河的许多故事。

2006年的一天,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迎来一位特殊的乘客。从拱宸桥到艮山门码头,古老运河与现代风光迎面而来,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杭州运河正在进行综合保护,他频频点头,提出“希望杭州能再接再厉,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这位乘客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大运河考察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京杭运河上的“西湖”号,到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自南向北、由一域到全国,行与思之间,总书记的“运河情怀”不断延展升华。在总书记的直接推动下,2019年,国家层面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也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专门来到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拾级登上园内高拱石桥,看到古运河流水绵延,不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流不息。总书记感叹“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随后总书记又到浙东运河博物馆参观,临别前殷切嘱托要“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沧桑一瞬,一眼千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和深沉情怀,把文化遗产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做深、做透、做到位,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二)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要彰显“人民的运河”的目标方向。

悠悠千载,大运河“这篇文章”的文眼,就在一撇一捺的“人”字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有着十分精准的战略定位,在不同场合强调让大运河造福人民的旨归。2006年在杭州调研大运河时,要求“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2020年11月,总书记考察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在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后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有人统计,大运河流域居住着中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亲民性与生活性构成了大运河最鲜明的文化本色。曾经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大运河,如今不仅依旧航船辐辏、工商并茂,而且宜居宜业、物阜民丰,发挥着水利、航运、生态、文旅等综合功能。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运河保护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同时让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大运河保护中来,让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真正融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让致富河、幸福河实至名归。

(三)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要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实践要求。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考察时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4个月后,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刻阐释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其中蕴涵的思路、方法、答案,为统筹保护、传承和利用,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浙江共有11个河段、13个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河段长度327公里,流经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5市20多个县(市、区),是大运河中全线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共进,以文气聚人气,让人流跟着文脉走,大运河必将成为新时代展示浙江形象、赓续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四)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要扛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使命任务。省委全面部署实施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其中的历史文脉赓续行动,就将大运河文化作为重点。

水脉连着文脉,大运河文化凝结着“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既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积极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落点。

前不久,就在运河边上的绍兴柯桥,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如期召开,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揭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同体发起成立……大运河这篇文章再添新章节。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了“一个高地、四条示范带”的建设方向:即打造大运河文化研究高地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带、大运河生态保护示范带、大运河文旅发展示范带、大运河美好生活示范带等四条示范带,充分彰显“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浙江运河文化特色。

在这个总框架、总要求下,各地各部门要争当行动派、实干家,将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浙江段)打造成为对外展示浙江、宣传浙江的“金字招牌”,打造成为大运河上最具影响力、辨识度的黄金线、精品线,打造成为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在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经纬中国、运通华夏、共生共荣的大运河,正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今后也必将沿着时间的河床持续奔涌,深深激励6600万之江儿女的创新创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合中聚蓄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不竭动力。

尺素金声|增势良好后劲足,装备制造业彰显“脊梁”担当

2024-06-24 20:48:49人民日报

6月12日,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首飞成功;6月10日,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3月26日,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安装就位;2月28日,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今年以来,大国重器时时“上新”,装备制造业阔步向前。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汽车、电子、铁路船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不懈努力、行业的稳定增长,汇成装备制造业的不俗表现——

块头更大了。5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5.7%,有力发挥“压舱石”作用。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8%,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效益更优了。1至4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6.3%,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7个百分点,是贡献最大的行业板块,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实力更强了。在阿尔及利亚,中国出口到非洲的首台盾构机——“中铁665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大展身手,助力首都阿尔及尔地铁1号线延伸线项目全线贯通。在马来西亚,上海振华重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自动导引车(AGV)设备制造项目,实施产品属地化生产的同时,也带动国产零部件“集成出海”。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中国装备,国际市场竞争力正越来越强。

不俗表现,源自强大实力。

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部件多达2万多个;大型收割机,全身上下有5000多个零部件,整机电控系统有30多个控制器、上百个传感器……大国重器的诞生,离不开一国研发、生产、制造的综合能力。

中国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也在与日俱增。比如盾构机行业,凭借创新技术、过硬质量及高品质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如今在全球市场占比达70%。又如造船业,技术实力领先世界,一季度新接订单量占全球总量近七成。总体看,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上中下游齐发力、产学研用同向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掌握了更多技术话语权、占领了更多市场制高点。

不俗表现,源自广阔市场。

“甬舟号”盾构机在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的开挖掘进中“发光发热”,“海葵一号”“海基二号”助力油气开发挺进深水,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不仅可用于支线物流,还可应用于森林草原灭火、救援物资投送、应急中继通信、人工影响天气等场景……海量应用场景给中国制造提出许多“课题”,也带来强劲驱动和宝贵机遇。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为重大装备提供了广阔舞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房地产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持续推动起重机、掘进机等工程机械和智能运输机器人等物流装备加快成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促成了钻井平台、储油平台等能源装备的升级迭代。响应需求,优化供给,装备制造业在供需良性互动中发展壮大。

不俗表现,也得益于政策驱动。

要揽“瓷器活”,离不开“金刚钻”。设备性能,往往事关生产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都对设备性能持续提出更高要求。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七成以上。今年以来,陆续落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已经逐步显效——1至5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5%,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均比1至4月份有所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许多机器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的实施,设备、装备领域的需求潜力将加快转化为现实订单,为工业母机、农机、电机、变压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不断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再接再厉、创新驱动、勇攀高峰,中国将稳步迈向现代装备制造强国。

共赴千年运河之约

2024-06-25 12:45:00人民网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十年前,卡塔尔多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木槌敲响。十年后,中国扬州,一场生动展现大运河2500多年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

活动围绕“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等主题依次展开。来自网信、文博、考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曲艺界代表、学生代表等中外嘉宾,在美丽的“淮左名都”,走进新唐风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情景讲述、音画视频、文艺表达等多种形式,体味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命脉,击新时代之水,让古运河重生。

共赴千年运河之约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分享了自己作为专业人士深度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经历。他用“连通”和“创造“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他表示,中国大运河不仅在地理上连通了从北京到江南的广阔区域,更重要的是连通了人心和情感,传承着维护统一、济世惠民的政治信念,至今仍然生生不息。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现场讲述。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现场讲述。

新时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是在运河边长大的考古人,他讲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阶梯运河——破冈渎的故事。他说:“大运河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在于它是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最生动的、最活态的、最具人间烟火气息的伟大史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现场讲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现场讲述。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讲述了隋唐运河与回洛仓的故事,并表示将继续以馆为媒,讲好运河故事。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分享了浙东运河的形成发展过程。她说,浙东运河博物馆将文物与数字科技结合,馆校共融,让运河之美焕发时代光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了该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解读中国大运河这条线性文化遗产并推动博物馆年轻化发展。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左)、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中)、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右)共同展卷。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左)、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中)、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右)共同展卷。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活动现场,演员张志坚饰演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演员侯京健饰演明代民间河工白英,与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和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青年代表郭凯同台“飙戏”,演绎郭守敬打通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白英修建南旺枢纽、新时代水利人守护南水北调工程的故事,再现中国人千百年来因势利导的智慧和与水相处的哲学思想。

演员张志坚(右二)、演员侯京健(右一)、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左二)和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第二抽水站管理所副所长郭凯(左一)同台演绎。

演员张志坚(右二)、演员侯京健(右一)、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左二)和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第二抽水站管理所副所长郭凯(左一)同台演绎。

中国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运粮运马的漕运之河,更是一条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化大动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为活动发来视频祝福。她表示,千年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大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是书法等文化艺术充分交流发展的重要条件。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是在隋唐大运河开凿背景之下的文化之路。活动现场,他与2024中国诗词大会两位小选手张可儿、姜敬曦,以及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小学学生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运河诗会”。张可儿、姜敬曦分别谈及自己对大运河的理解,“很多人都在这里送别亲友,迎接家人。运河有时候很欢乐有时候很悲伤。”“运河的壮丽景色、沿线丰富的人文风情,都能激发诗人们的创作欲望,变成文人墨客无尽的创作灵感。”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小学学生吟诵《春江花月夜》。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小学学生吟诵《春江花月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左一)与2024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张可儿(左二)、姜敬曦(右二),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小学学生陆俊屹(右一)趣谈大运河诗词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左一)与2024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张可儿(左二)、姜敬曦(右二),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小学学生陆俊屹(右一)趣谈大运河诗词文化。

研究好大运河的历史,把握住大运河文化的本质,是新时代运河文学的创作基础。作家马伯庸曾经根据大运河创作了小说《两京十五日》。他表示,大运河就像是一个宝库,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供了创作好故事的空间。

作家马伯庸现场讲述。

作家马伯庸现场讲述。

“运河情,传千载。神州运,唱念做打写春秋。”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国家一级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单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陈丽君、何青青同台唱响千年运河情。王平表示,大运河的水就像融合剂一样把不同戏曲的优秀文化融合到一起,像母亲的脐带一样滋养华夏文明兴旺繁荣。单雯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从传统而来,向未来而去。陈丽君表示,运河长流,越韵永传,传统文化的热浪,和这个时代的自信有关,也和一代代人从未停歇的创新脚步有关。何青青说,戏曲就像运河的水,运河从古到今,戏曲常演常新!

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左二),国家一级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单雯(左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陈丽君(右二)、何青青(右一)同台唱响千年运河情。

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左二),国家一级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单雯(左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陈丽君(右二)、何青青(右一)同台唱响千年运河情。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活动现场,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的三位运河人讲述了用水、亲水、爱水的动人故事。2004年,为了解决市区道路拥堵的问题,杭州开通水上巴士,薛鑫坤成了第一批水上巴士司机。他见证了运河的水变清、风景变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他说,“大运河是我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母亲河!”港航润杨6060货船主杨杰伟是地地道道的“跑船三代”。2020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把铁船换成两千吨级的集装箱船,从山东济宁跑江苏太仓,15天路程变成5天。节约的时间就是金钱。杨杰伟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一家的日子就像这条大运河一样,越跑路越宽!”作为渔民后代,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团长沈召明在运河上打了30多年鱼,因为爱唱歌、吹笛子,他召集了一批渔民组建乐队。八年前响应政府号召,他们退捕上岸,吃上了文化饭。沈召明说,未来要把运河劳动的号子唱给更多人听!

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原船长薛鑫坤(左)、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团长沈召明(中)、港航润杨6060货船主杨杰伟(右)现场讲述。

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原船长薛鑫坤(左)、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团长沈召明(中)、港航润杨6060货船主杨杰伟(右)现场讲述。

“竹板这么一打呀,咱今儿个说点嘛?说说一条大河烟花人间就是咱的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肯尼亚小伙孔爱凯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马达加斯加小伙唐磊联袂上场,用原创的京东大鼓和天津快板,说唱他们眼中的中国大运河和中国文化。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唐磊(左)和来自肯尼亚的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孔爱凯(右)说唱大运河。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唐磊(左)和来自肯尼亚的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孔爱凯(右)说唱大运河。

运河之美不只在景,更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活动现场,来自扬子江文旅集团的花园国际大酒店厨师长朱焘、西园饭店行政总厨张晓锋、冶春面点总厨倪秋香和女儿陈诗雅,在100秒的时间里,分别展示了萝卜雕花、气球上切豆腐、蟹黄汤包等淮扬菜经典雕功、刀功和面点绝技。冶春淮扬菜推荐官王悦精彩解说,并发布冶春好运菜单。15道“好运菜”饱含美好寓意,致敬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将在扬州、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冶春门店上线。

花园国际大酒店厨师长朱焘、西园饭店行政总厨张晓锋、冶春面点总厨倪秋香、冶春面点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陈诗雅展示淮扬菜绝技。

花园国际大酒店厨师长朱焘、西园饭店行政总厨张晓锋、冶春面点总厨倪秋香、冶春面点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陈诗雅展示淮扬菜绝技。

冶春发布好运菜单。

冶春发布好运菜单。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活动现场,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以一首《运河谣》唱出千里运河千里情长。

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现场演唱。

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现场演唱。

活动创新展现方式,以扬州弹词为串联。扬州弹词是江苏扬州的曲艺形式,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形式以方言说表为主、弹唱为辅。

国家一级演员、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刘芓君(右)、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王智超(左)现场表演。

国家一级演员、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刘芓君(右)、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王智超(左)现场表演。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扬州市委网信委、人民网承办,扬州市委网信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文物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民视频协办。



上一篇: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下一篇:一图速览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