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6 06:16:48 | 浏览:1546次 ]
分享到: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6月24日上午,一场科技盛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首次共同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一次科技含量极高、“最强大脑”同台闪耀的盛会。跟随《时政新闻眼》,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界“星”光璀璨的高光时刻,共同领悟总书记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拳拳之心。

Loaded: 12.43%
Current Time 1:43
Duration 14:37
自动播放

△视频:全国科技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01

“三合一”,这场大会令人瞩目

今年这次“科技盛会”,堪称一个“新组合”。也就是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前都开过,但合在一起,还是头一回。

先说“全国科技大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科技的春天”。此后,1995年、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两次召开。2012年、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也开了两次。

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与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召开的,被称为“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科技三会”召开的这一天——5月30日,后来被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再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吴文俊、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以往一般在年初举办,2021年首次改在了11月。今年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时隔两年再次召开。《时政新闻眼》发现,上次大会宣读的是《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今年这次宣读的则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最后说“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大会原本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2016、2018年,总书记三次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1年5月28日,总书记出席了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会上指出,“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三场会议首次“相逢”。这三场会议也都是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

躬逢其盛,意义非凡。正如总书记在会上所说,“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大会开始前的现场。(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大会开始前的现场。(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02

为什么是他们摘得最高奖?

在这次盛会上,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得这一项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们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这个奖项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迄今已有37人获奖。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今年获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他创立了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

“我这一生的工作,就是让测绘这一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系统,再到珞珈系列卫星,李院士把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作为一辈子的追求。

△李德仁院士。(总台央视记者杨紫童拍摄)

△李德仁院士。(总台央视记者杨紫童拍摄)

在德国读博期间,李院士发明“李德仁方法”,创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被誉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

毕业时,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妻子朱宜萱在当时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李德仁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李德仁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李德仁院士长期研究的是遥感测绘。浩渺太空中,卫星离地面五六百公里,实现高精度很难。

李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就像是为卫星装上了“千里眼”,看得更准、更清、更快、更全。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

今年李院士已经85岁,仍然在给大一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学生们都称这门课是“最奢侈的基础课”。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是登顶学术巅峰的科技泰斗,教书育人、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却从未改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薛其坤院士,是这一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曾经摘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24次集体学习。当时的讲解人就是薛其坤院士。薛院士主攻量子物理,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率领团队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薛其坤院士。(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薛其坤院士。(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何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院士的解答简洁易懂:在材料中,电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不知道走哪条路的,它没有感情。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不同于量子霍尔效应,在不需要外加磁场的条件下,电子仍然能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高度有序、一往直前运动。

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难度极大。自1988年起,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但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最终这一难题被薛其坤团队在2012年底首次攻克。

△薛其坤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薛其坤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成果的问世,能够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解决电脑发热、能量耗损等问题。对日常生活来说,最直接的功用,就是可以解决手机或电脑发热、耗电快、运行慢等困扰。

遨游在世界科学的海洋,薛院士把自己比作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有恒勤奋,便是不凡。35岁担任教授,50岁攻克量子物理世界难题,巴克利奖授奖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盛名之下,他还有一个别名——“7-11先生”。这是对他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的形象比喻。

120年前,量子论诞生,中国只能做一名看客。今天,因为有一批像薛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攻坚克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与引领者。

△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们。(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们。(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03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同时提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

在6月24日的科技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会场传递的最强音。

总书记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我们有着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会上,总书记总结了“八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我们对什么是“科技强国”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到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书记在会上系统阐述了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五方面基本要素。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总书记还重点阐明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四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五是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获奖的外籍科技工作者,奖章的背面刻有获奖者姓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央视记者姚瑶拍摄)

△获奖的外籍科技工作者,奖章的背面刻有获奖者姓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央视记者姚瑶拍摄)

下个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这次科技盛会上,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议题。

对于科技工作者,总书记总是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次会上,他说,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他还指出,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总书记在今年这次科技盛会上发出号召:“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Loaded: 91.35%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31
自动播放

△视频丨习近平:要树立雄心壮志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李铮 李晋 李增仁 潘毅 姚瑶 赵化 卢心雨 杨紫童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王海涵

编辑丨王尊

微博微信好友

【央视快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19:44:52央视网

Loaded: 7.07%
Current Time 0:17
Duration 14:37
自动播放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发出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号召,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上,我们以国家的名义致敬科技工作者、礼赞科技创新、讴歌科学家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必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凝聚起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补上短板、弱项,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运用好“八个坚持”重要经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科技现代化;要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这是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崇高礼遇,体现出总书记对科技人才的深切关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负期望、不辱使命,以获奖者为榜样,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创新无止境、探索无止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拿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矢志奋斗,久久为功,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央视评论员

看图学习·科技向新丨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书记说关键看这个

2024-06-25 19:42:03央广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起来学习!

监制:张军 于锋

统筹:伍刚 王薇

策划:王迟

设计:魏星宇

第一观察 | 科技盛会,总书记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指引

2024-06-26 08:32:00新华社

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约3000人齐聚人民大会堂,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与8年前的“科技三会”相比,中国科技事业有了新突破新跨越,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将启的节点上,如何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更详尽回答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命题。

总结规律: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论是前沿突破、大国重器还是创新驱动、人才活力,跨越之大,有目共睹。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充分肯定,讲话中对一些标志性成果如数家珍。

创新成果令人振奋,创新实践波澜壮阔,由此积累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些经验高度概括为“八个坚持”,从而将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

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指引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充分体现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深化认识:首次系统阐明科技强国五方面基本要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

何为科技强国?有哪些决定性指标?

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科技强国的基本要素,深化了对科技强国的认识。

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宏伟规划中,中国科技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位图”。

使命催征:只争朝夕、一步一个脚印

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

方位上布局,路径上落子。

聚焦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几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新型举国体制”——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以贯之。新型举国体制是一个重要“抓手”。总书记同时也强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

“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此次进一步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开放合作”——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

这些要求,都极具现实针对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科技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按下“快进键”,中国科技工作者将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

策划:张晓松

主笔:董瑞丰

视觉|编辑:金小茜、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上一篇:【央视快评】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
下一篇:何以中国·运载千秋|运河湾公园:河畔废旧工厂变身宿迁文旅新地标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