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7-15 16:56:42 | 浏览:1577次 ]
分享到:

2024-07-15 15:47:29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章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文章指出,自信才能自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2024-07-15 15:48:17求是网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习近平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1)班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1)班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日照港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日照港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3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一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二

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9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参观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参观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十三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十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五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六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00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1年12月27、28日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十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这样做,就一定能收到明显成效。

(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八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九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十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景德镇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考察。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景德镇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考察。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二十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三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四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二十五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坚定历史自信、锤炼斗争本领,始终以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24年2月28日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的序言)

二十六

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这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让中国人民不断过上更好生活,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2024年3月27日在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节录。

金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擘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024-07-15 19:33:45新华社

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2024年07月15日06: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改革总目标一以贯之,为的就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之制”锻造出新优势,“中国之治”开启了新境界,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只有深入到制度层面,才能更好把握“中国之治”的奥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一以贯之,为的就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正是依据这个“根本尺度”,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

  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土地确权颁证试点,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度首次分红至今实现六连增,规模经营结出新硕果;“青山有‘价’,绿水含‘金’”,从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一水共护,生态价值实现树立新标杆;“线上”立案、“云端”办案、“智慧”公诉,群众享受到更多“指尖上的便利”,司法公正更加可触可感……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又对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改革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并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是一场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大解放。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市场活力、发展潜力、社会创造力被充分激发。锚定改革总目标,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为民间投资“破壁”,建立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5300万户,比2012年增长3.9倍;给科研人员“松绑”, 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不胜枚举的重大改革有力证明:“中国之制”锻造出新优势,“中国之治”开启了新境界,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这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我们必须写好的“实践续篇”。

  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6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锚定奋斗目标、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积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锚定改革总目标,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5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




上一篇:中国经济提质升级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国际论坛)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