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改革近镜头|高山榕下,春天的故事谱新篇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7-17 16:43:07 | 浏览:1574次 ]
分享到:

深圳莲花山,一棵迎风而立的高山榕,挺拔茂盛。树前一方花岗石碑上,镌刻着“习近平手植树”。

2012年12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8日上午9时许,莲花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缓步走上台阶,来到山顶广场,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铜像敬献花篮,带领大家三鞠躬。

距离铜像不远处,在一片开阔草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铲土、围堰浇水,亲手植下一棵高山榕。

植完树后,他凝望良久。

高山榕是岭南本土树种,四季常绿、苍劲挺拔。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也曾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高山榕的特质与坚韧顽强、奋发向上的改革精神相契合。”时任深圳市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说。

杨义标记得,那天有4位见证邓小平同志南方之行的老同志受邀来到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回顾广东改革开放历程。“这样的安排连缀起中国不同年代的改革故事,是历史的交汇,也是改革的接续。”杨义标说。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号召:“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15个领域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

迎着阳光、不惧风雨,高山榕蓬勃生长,见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2020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登临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莲花山公园仪仗队队长贺晋元是现场的一员。

贺晋元说,10月14日下午,总书记在敬献花篮后,又去看了当年植下的高山榕。曾经3米多高的小树长成13米多高的大树,已是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时政微观察丨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2024-07-17 15:12:49央视新闻

时政微观察丨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2024年5月23日,泉城济南,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谈起改革之“法”——“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

早在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关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时政微观察丨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总书记为新时代改革事业正本清源、举旗定向——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原则——“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什么是不该改的、不能改的?

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体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方方面面——

明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类工作全过程;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等,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北京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成立于2012年。在这里,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

△北京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成立于2012年。在这里,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

善于守正者强,勇于创新者胜。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改革前进的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同时,必须坚持创新,辨明时势发展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相机而变,使改革始终勇立潮头、引领时代。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月23日,《方案》全文公布仅两天,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运行。

不久后,《方案》确定的25个应挂牌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这是一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这一《方案》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涉及80多个部门,解决了60多项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关系不顺事项,推动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

△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以实施整合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助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打破户籍屏障、提升保障水平等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体制改革涉及管理体制、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方方面面;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将能打胜仗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指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一项项前所未有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时政微观察丨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2023年11月1日,国家设立的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新疆乌鲁木齐揭牌。

从推出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上线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到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改革推进模式,累计部署35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集装箱货轮在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

△集装箱货轮在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重点突破、全面布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43项科技体制改革部署破立并举,推动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2位;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略城乡区域格局,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深圳大力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深圳大力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向关键处挺进,以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领域改革更加注重一体构思、统筹谋划,更加注重改革配套、串点成线,一系列改革“组合拳”集中推出,推动在目标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时政微观察丨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

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此后的一次深改组会议,总书记专门听取了10项改革落实情况汇报,并一连说了3个“抓”:“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2018年3月,中央深改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其会议涉及国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要求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2次重要会议,引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航程。72次会议中,“落实”一词贯穿始终,在公开报道里共出现300多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重大改革落实情况汇报,重点了解改革举措落实情况,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

△202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1天,较2013年增加95天,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持续巩固。图为北京颐和园。

△202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1天,较2013年增加95天,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持续巩固。图为北京颐和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谈到生态环境建设时,回忆起1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时北京的蓝天。

“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说起当年这个细节,总书记语气坚定。

持之以恒,必有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湖北宣恩县以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为轴心,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仙山贡水风景区。新时代新征程,各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湖北宣恩县以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为轴心,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仙山贡水风景区。新时代新征程,各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全面深化改革这些年,人们一次次看到“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决心和实践。

户籍制度改革从中小城镇开始,推及全国多地,最后在特大型中心城市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公立医院改革入手,以医保体制改革破题,进而形成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先行开展,直至四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成立,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从试点探索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再到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一系列改革措施蹄疾步稳、久久为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各领域改革进展,形成整体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为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方法、指明了实践路径。

时间,镌刻中国恢弘的历史,也将见证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勇立潮头逐浪高,奋楫扬帆正当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前途无限光明。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张亚楠


总书记走到树下,深有感慨地说:“8年了,弹指一挥间啊。选的这个地方很好,树冠能展开,树长得也快。”

从莲花山俯瞰,高楼林立、生机盎然,深圳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植根改革土壤、挺立时代潮头,深圳已成长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棵“大树”。

站在山顶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瞻望现代化的未来中国。正如他所说:“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总策划:傅华、吕岩松

总监制:霍小光

策划:孙承斌、郭建业

监制:赖向东、张晓松

记者:黄玥、孙飞、兰红光

编辑:张爱芳、何晓、虞东升、张浩波

海报:殷哲伦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改革近镜头|风雨改革路,扬帆再起航

2024-07-17 15:17:02新华社

2013年7月21日上午,大雨滂沱。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一下飞机就直奔位于长江北岸的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当时,距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不到4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上午11时许,正在阳逻港区中控室值班的余立麒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看到,一支车队冲破雨帘,驶入港区,在中控楼前依次停下。

不一会儿,亲切的问候声在身后响起——“同志们好”。余立麒和大伙儿回头一看,发现来人竟是习近平总书记,便都惊喜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次走到每一位中控员的工位前同大家一一握手。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控室听取了港区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还在电脑屏幕前仔细察看了集装箱卡车从港区卡口到堆场再到码头前沿的完整操作过程。

从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作业区内集装箱堆垛如山,桥吊起落不停。

在听取港区建设情况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同在场同志交流。

“三峡通航的标准是多少?”习近平总书记问起港口上游航道条件。

“单船6000吨级。”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跃明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称赞。这一数据表明长江上游通航能力已是世界内河航运领先水平。

离开中控室,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作业码头考察。

此时,风更大了,雨更急了。码头地面上已经积了一层雨水。

“车门一开,总书记自己撑着伞就下车了,裤腿也卷好了。”陪同考察的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强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积水深的地方能到皮鞋一半高度,但总书记根本没在意。他把伞靠向我,和我边走边聊。”

“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总书记问。

“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顾强生回答。

如何解决投资资金问题、设备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大雨在码头上考察了十多分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雨水打湿了衬衫,却没能停下总书记深入调研的脚步。

两天后,在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征求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3个多月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其中,“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正是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总策划:傅华、吕岩松

总监制:霍小光

策划:孙承斌、郭建业

监制:赖向东、张晓松

记者:高蕾、胡梦雪、李思远、李学仁

编辑:杨文荣、金小茜、虞东升、张浩波

海报:殷哲伦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2024-07-17 15:51:27人民日报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新时代以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泛凝聚了共识。

由于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老人自己指定监护人”的诉求,一位律师提出建议,增设有关公民按自己意愿选择监护人的规定。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第三十三条采纳了这一建议,“老婆婆的意愿被写进了法律”。2015年至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先后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设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27880多条,其中有3200多条被立法研究采纳。

“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就能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实践告诉我们,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改革进程中,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涉及部门众多,税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必须协同发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涉及患者、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各个利益主体,必须形成合力……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提高政策精准度,把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

也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才能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为推进改革发展、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汇聚强大力量。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美篇章。

微观察|“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024-07-17 19:54:25人民日报

原标题:微观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矢志复兴的民族,一步步拾级而上。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又行进到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次释放“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这一信号。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5年多前,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精神的维度注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是当代中国在改革之路上从容坚定的底气所在。

中国,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系统工程;中国的改革,纵深推进,包罗万象,见深见广。观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何处去,可从一项项制度、一个个领域见微知著,更要在“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个宏阔视野中去把握。

物质决定意识,特质的形成植根于时代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融汇于山一程、水一程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从历史维度剖析改革开放精神,那些蕴含其中的特质、品格、风范贯穿始终。

回望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解放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触及思想和利益的。唯有勇于破除陈旧的思想和僵化的思维,推进观念更新、创新发展,才能推动深刻的革命和巨大的进步。力主包产到户,让全县成为河北省第一批包产到户试点县;颁布“人才九条”,破除用人的条条框框……回忆在河北正定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做到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这一条。”

2023年秋天赴浙江考察,总书记来到具有改革标志性意义的义乌。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到了那儿。针对义乌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他的一句话深入人心: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今天,义乌从“买卖全国”到“买卖全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如何“不断再创新辉煌”?仍要靠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去大胆探索”。改革,要有敢闯善试、敢为人先的闯劲,也要有埋头苦干、迎难而上的韧劲。没有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没有扎扎实实的作为,历史性转折很难发生,历史性变革也无从谈起。“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让无数改革弄潮儿心潮澎湃。

新时代伊始,历经30多年的改革、站在高速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还要看到,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历史行进到此时,唯有啃硬骨头、涉险滩,唯有较真碰硬、越是艰险越向前,唯有一以贯之、一抓到底,钉钉子般一锤锤敲下去。

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举起手中2万多字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我们7年多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成就,都在这里了,沉甸甸的!”

改革只有进行时。这之后,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表明新时代共产党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改革决心:“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啃硬骨头,胆子要大,步子也要稳。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新时代,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试点探索、成熟推开,系统谋划、辩证施策,正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扬帆起航;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转型跨越活力更显;上海浦东,担当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使命;浙江,承担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任务,漫漫征途行而不辍……新时代,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试点,彼此交映、连点成面,如灿烂星河光灿神州,彰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中,蕴含着命运与共的天下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是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进深层次改革,最终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顺势而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舍弃开放了?面对疑问,总书记态度鲜明:“‘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

在改革开放浩荡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两千多年前就连接起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而今正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貌,挥笔新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赢得广泛共鸣,全人类共同价值收获普遍共识……还有,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扩展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用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端详这个“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更能激发新征程上的自信和底气。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关键词在“精神”二字。

改革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淬炼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涵养着中国人的自信襟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纳入其中。这种由物质富裕而精神富足的蝶变,与“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逻辑是贯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什么是路?总书记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改革之难,首先难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不仅会误事,而且要乱套!”唯有自觉站在全局高度认识改革,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正确对待利益调整,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才能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构筑起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冠之在前的是“中国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心声,之所以赢得亿万人民的深切认同,也是因为新时代不断推动改革答人民之问、解人民之忧,坚定践行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和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所汇聚的磅礴之力。

“最鲜明”的特征是从最管用的改革实践中淬炼出来的。

40多年,一条改革路,中国人民走得坚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平视世界……正如在2013年那场“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改革开放精神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滋养,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丰富而璀璨,深刻而管用,如大音希声,如大象无形。

这一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我们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王洲)






上一篇:改革近镜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下一篇:伟大的历史变革丨协调发展新格局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