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时政微观察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8-16 17:00:31 | 浏览:1540次 ]
分享到:

时政微观察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024-08-16 15:18:24央视新闻

时政微观察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不到一个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份抓改革、抓落实的中央文件。《意见》围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将绿色转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时政微观察》为你解读。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生态环境治理,考验历史的眼光,亦见证发展的韧性。

作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关系到华北、西北、东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生态话题。

“过去集中上了一批露天煤矿和非煤矿山,带来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对小散矿山矿业权期满不再延续,力争到2023年将所有在期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实现‘绿则存,不绿则退’……”2020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的霍照良代表向总书记汇报。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对比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对比

曾经一个时期,内蒙古发展依靠矿产,虽然经济增速很快,但让草原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留下了很多后患。这个后患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破坏自然生态的后患,更有污染政治生态的后患。”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如今,内蒙古将生态治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内蒙古将高质量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500万亩,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

内蒙古“绿色发展之变”,正是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生动体现。

△山东莱州风电项目实现了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山东莱州风电项目实现了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等多方面作出部署。一系列改革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将推动我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辩证思维。

今年4月,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当谈到“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

说到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发展,总书记拿“窝窝头”和“精面细面”打比喻:“先吃饱肚子再吃好。我们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证能源供应。”

要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金量”,面临的时代课题之一是把科技创新能力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武汉光谷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武汉光谷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

青海,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明确指出:“要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充分考虑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要有选择性地有所作为。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6年到青海考察时,总书记专程去了趟盐湖,提出明确要求。这一次,当地负责同志汇报了新进展,依托储量居全国第一的盐湖钾、镁、锂资源,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国钾肥77%是青海提供的。

总书记进一步明确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方向:“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正着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清洁能源、盐湖化工、生态旅游、有机农畜、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青海采盐船

△青海采盐船

近日印发的《意见》特别提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

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正值暑假,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临江村落漠河北极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游客络绎不绝,有时甚至得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给客人。

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向乡亲们了解当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情况。

“我的父母、公婆都生活在北极村,以前从事伐木工作,林场停止采伐后就开始种地。”史瑞娟告诉习近平总书记,随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老人将自家的两间民房改造成了民宿,还经常把自家小菜园里的蔬菜卖给游客。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同村民史瑞娟一家亲切交谈。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同村民史瑞娟一家亲切交谈。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兴安岭森林护好,旅游业才有吸引力。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近一年来,漠河市开展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冬至文化节等活动,打造10余项找北探源游等旅游互动产品,开设洛古河村、北极村等游船航线。通过将“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端起了“雪饭碗”,吃上了“旅游饭”。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等协同增效,让百姓在绿色转型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才能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必将推动各地加快探索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浙江湖州巧做“生态+”文章,将生态与农业、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湖州巧做“生态+”文章,将生态与农业、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杨彩云


习言道|习近平信中的这件事,事关上亿人

2024-08-16 15:19:24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5日电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特殊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曾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

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2024年3月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七个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

南水北调,事关上亿人的喝水用水。习近平多次用“生命线”一词形容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质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是沿线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更是习近平最关切的事情。

2014年,在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就向工程负责人了解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和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

当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2020年11月,习近平来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江都水利枢纽,他在了解水质采样监测等情况后说,“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去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两个月后,习近平在结束四川考察的返京途中,又来到陕西汉中考察汉江流域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他再次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年前,2021年5月,一场聚焦南水北调的重磅座谈会在河南南阳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他要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那场座谈会前夕,习近平专程乘船考察了丹江口水库,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

三年后,得知丹江口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习近平今次在给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倪雯冰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镜观·领航|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4-08-16 15:20:19新华社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重要指示。

摄影:鞠鹏 谢环驰 燕雁 殷博古

制作:毕晓洋 周荻潇 张曼怡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金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引生态文明建设

2024-08-16 19:29:42新华社





上一篇:第一视点丨在这里看见乡村未来——余村又一年
下一篇:这些大事件,铭刻生态文明建设壮阔历程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