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27 14:16:21 | 浏览:1621次 ]
分享到:

2024-09-27 11:47:48新华社

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儿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举旗定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西北大地,山河辽阔、风物壮美。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宁夏考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2024年8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演员在文艺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2024年8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演员在文艺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看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

看全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这是高瞻远瞩的思想引领——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开创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高度,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23年,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

在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

这是情真意切的牵挂叮嘱——

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在四川大凉山腹地,总书记走进彝族贫困户家里,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在内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在西藏,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疆,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

俯瞰四川省昭觉县地莫乡地莫村田园中的新居(2020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俯瞰四川省昭觉县地莫乡地莫村田园中的新居(2020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从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从西南山区到塞北草原,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各族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这是系统全面的工作实践——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民族文字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入和美村寨、抵达边境国门,成为各族群众深刻领悟思想伟力权威读本。

新征程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凝聚起强大合力,汇聚起磅礴力量。

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团结携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民生为本,各族群众生活迎来新面貌——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他们回信。

一年后,带着对贡山县干部群众尤其是独龙族乡亲们的惦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紧张的云南之行中抽出时间,把当初写信的5名干部群众和2名独龙族妇女专程接到昆明见面,指出:“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独龙族2018年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江乡党委写信报告喜讯,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信,鼓励独龙族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如今,从新安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到覆盖全乡的5G信号,再到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独龙族的巨变,正是各族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缩影。在宁夏,西海固群众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在内蒙古,拍短视频成为农牧区群众的新时尚;在贵州,多举措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城市融入新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携手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秋日里,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总书记强调,“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复兴号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复兴号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不仅是路。电网清洁能源总体占比超90%,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中,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放眼民族地区,从水风光资源被充分利用转化为清洁能源,送往大江南北,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成为产业新名片,再到一批批品牌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

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大人们翩翩起舞,小孩子快乐嬉戏……傍晚时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广场热闹起来。

2024年9月25日,居民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广场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2024年9月25日,居民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广场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我们社区里的居民都会带着各家特色美食,聚在一起庆祝。大伙儿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社区居民说。

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社区,既是安居乐业的温暖家园,也是凝聚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中华一家,情深意长。新时代以来,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以“互嵌”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不胜枚举。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形态各异的彩陶、出土自新疆的铜币……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来客。置身展厅,1500余件文物古籍穿越千年时光,见证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留言簿上,每一句话都那么质朴真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2024年8月10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城区贡水河上,选手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200米直道赛预赛中。新华社发(宋文摄)

2024年8月10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城区贡水河上,选手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200米直道赛预赛中。新华社发(宋文摄)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浙江等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各民族文化更加创新交融;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石榴籽祖国行”主题队日、“向国旗敬礼”等系列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田……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激发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共赴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今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前程远大,未来可期。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力量——

2023年12月,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指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

在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居民服务(2023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居民服务(2023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如今,在蟠龙社区,居民自发组成合唱团,每周都会聚在一起,带上自己民族的乐器,进行合唱练习。社区还开展了家庭共读、民族歌舞、育儿课堂等互动式、沉浸式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多来往、多交流。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汇聚起各民族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

在新疆塔城市文化广场,练习手风琴的孩子随着琴声翩翩起舞(2024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新疆塔城市文化广场,练习手风琴的孩子随着琴声翩翩起舞(2024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数千年的文明瑰宝,璀璨夺目。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触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

2024年9月1日,小讲解员在宁夏博物馆为游客介绍贺兰山岩画。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2024年9月1日,小讲解员在宁夏博物馆为游客介绍贺兰山岩画。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故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一系列举措,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让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总书记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各族群众和民族地区“不能掉队”的信念与决心,一以贯之。

迈上新征程,要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必将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文字记者:王琦、范思翔、王明玉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张爱芳、张惠慧、韩芳、黄小希、赵露露

养老托育更便捷!国家发改委:支持56个城市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2024-09-27 13:05:37央视新闻

记者今天(2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等三部门支持苏州、合肥、成都等56个城市率先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有效盘活利用社区里的存量资源,向居民提供养老托育、家政便民、体育健身、社区助餐、儿童托管、文化休闲等急需的服务。

三部门要求,在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中,要聚焦“一老一小”,优先保障设置婴幼儿托位、具有短期托养功能的护理型养老床位,统筹谋划项目建设以及后期运营服务,促进社区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 刘明: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支持各地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样化建设运营模式,发展养老托育、健康服务、体育健身、社区助餐等社区服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务。

(总台央视记者 刘柏煊 陈钰洁)


国旗红、鲜花艳 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

2024-09-27 12:59:21央视网

Loaded: 76.57%
Current Time 0:29
Duration 1:41
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国庆临近,全国各地装扮一新,国旗红、鲜花艳,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从天山南北到南海之滨,满眼皆是“中国红”。在甘肃兰州,主要干道和黄河大桥上挂起国旗;在湖北宜昌,1万多面红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江苏昆山,五星红旗飘扬在大街小巷,为迎接国庆,当地还用花卉绿植等布置了各具特色的70余处景观;在四川成都、山西太原、辽宁沈阳等地,人们用“中国红”装扮道路、公园和景区,将国庆的氛围感拉满。

在浙江杭州,西湖上的游船挂起五星红旗,红旗与湖水交相辉映,构成秋日美丽画卷;在云南红河,建水古城装饰一新,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国旗映衬下别有韵味;在贵州贵阳,多处城市地标布置了国庆主题景观花坛;在江西南昌,国庆立体花卉造型“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亮相八一广场,花卉造型由约5万盆鲜花搭配组成,融入中国结、华表、飘带元素,表达着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在安徽合肥,用花卉、水果打造的大型花篮象征着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吸引市民打卡拍照。

多彩中国 炫丽中国红

Loaded: 43.42%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1:53
自动播放

国庆将至,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都陆续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街头处处中国红,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内蒙古:国旗飘扬大街小巷

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主干道和重要场所已装扮一新,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大街小巷。在锡林浩特市,一处鲜红色的“我和国旗合个影”背景板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市民们争相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

河南郑州:国旗挂满街头 增添浓浓节日氛围

国庆节临近,在河南郑州的大街小巷和各个地标,不仅道路两侧挂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巨幅LED屏幕也是播放出五星红旗,处处点缀的“中国红”为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安徽黄山:国旗与徽派建筑交相辉映 扮靓老街

随着国庆节临近,在安徽黄山的屯溪老街早早就悬挂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游客和市民在红旗下穿行而过,鲜红的国旗与栉比鳞次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成了老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国旗招展喜迎国庆 澳门各界祝福祖国

在国庆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澳门的大街小巷被五星红旗和祝福标语装扮一新,处处飘扬着“中国红”,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澳门各界人士表示,澳门与祖国各地同发展、共繁荣,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澳门越来越好。


总书记这样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9-27 11:49:21新华社

习言道|习近平回信,提到一块碑的故事

2024-09-27 11:51:4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6日电 题:习近平回信,提到一块碑的故事

“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这是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中的一句话,信中的“誓词碑故事”是一段跨越70余载的民族团结佳话。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普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这里也是中国的西南边陲,居住着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

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各族代表回到普洱后,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誓词碑,表示“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当年,48名各族代表碑上签名,这块碑也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70多年来,这块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承载着团结的故事,也见证着发展的变迁。

2020年底,云南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第二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如习近平在回信中所言,70多年来,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都是习近平牵挂的事。这些年来,除了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他还多次回信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表达惦念与关心。

在给库尔班大叔的后人的回信中,他说“咱们新疆好地方,民族团结一家亲。库尔班·吐鲁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爱党爱国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

在得知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后,他在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称,“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在给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的回信中,他寄语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

……

民族地区发展,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曾在一次调研中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压不倒的。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

十年前,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释这一重大论断。

今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银川考察时说,“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次在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雷宇竺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2024年9月27日上午,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交通运输部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刘伟同志任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免去李小鹏同志的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职务。

刘伟简历

图片

刘伟 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刘伟,男,汉族,1965年6月生,河南柘城人,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他是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此前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长(院长)。

此前任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的李小鹏,出生于1959年6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李小鹏2016年9任交通运输部部长、党组副书记,2023年5月任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

2024-09-27 10:08:49人民网

讲台上没有老师,同学远在千里之外……喀什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2023级学生借助智慧教育屏幕,与中山大学、桂林医学院的学生同上一节课。据了解,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喀什大学已与疆外48所高校建立起“同步课堂”合作,开展了500余节同步课堂教学。如今,借助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平台,越来越多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作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以其便捷、开放、共享的特征,为更多人提供了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一直以来,受基础设施、师资结构等影响,西部高校普遍存在“开课难、开好课难”的问题。把东部优质课堂“搬”到西部,弥补了不少高校课程不够丰富的短板。比如,在新疆大学,借助慕课资源,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美育课程达到了118门。自2013年“慕课西部行计划”实施以来,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云端”共享,西部受益学生达5.9亿人次……搭乘“数字之翼”,优质教育资源跨域千里,为更多求知的心灵打开一扇扇大门,也见证着我们一步步迈向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历经多年发展,慕课学习的形式早已不局限于观看视频。比如,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不仅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了课堂,还实时引导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同一个虚拟实验室互动,体验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装配”过程。这样的“云端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为更多学生打开视野。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育教学形态变革,让在线课堂有意义也有意思,能显著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教育的均衡、普惠,不只是补齐硬件设施的短板,也包括提升师资力量。借助虚拟教研室,东西部高校的教师可以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带动年轻的专业教师加快成长。从“同上一堂课”“同答一张卷”到“共建一门课”,“慕课西部行计划”在探索中逐步实现由“用”到“建”、由“引进”到“输出”的提档升级,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理念。持续推进东西部高校间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共研,将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让慕课资源更好发挥育人作用,因地制宜是前提。针对引进慕课资源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贵州理工学院开发适合的导学材料,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最终,这门以慕课应用为起点的“电路原理”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可见,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西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需结合高校实际对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在共享资源、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才能有效提升西部高校办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定能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求知者的逐梦之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5 版)



清澈的爱|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系,身有所往

2024-09-27 11:52:37大象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来到青年中间,同大家谈人生、话理想,鼓励青年人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上一篇: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四
下一篇: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