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2-21 10:38:00 | 浏览:3783次 ]
分享到:

2025年02月21日08:43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扎实做好主责主业 助力建设社科强省 努力在全国省市研究中心建设中走前头

2月20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周祖翼出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进一步打造理论高地、传播高地和人才高地,努力在全国省市研究中心建设中走前头。

周祖翼充分肯定省研究中心过去一年取得的工作成效。他指出,省研究中心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要深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这块“责任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打造示范性、引领性研究平台,更好服务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周祖翼强调,要扎实做好主责主业,在理论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建设社科强省。一要聚焦主题主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彻底,力争形成更多有深度、有特色、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切实做到学深悟透、学以致知、学以力行。二要发挥特色优势,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把体系化、学理化作为研究阐释的主攻方向,继续发挥优势、用好资源,开展独创性研究,认真组织理论研讨,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推动研究阐释向广度进军、向深度拓展贡献福建智慧和力量。三要服务中心大局,持续为新福建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加强战略性对策性研究,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为创新理论研究提供学理和实践支撑。四要创新传播方式,持续提升理论宣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的理论传播产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大力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周祖翼强调,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研究中心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要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创新工作方法,健全组织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成果激励方式,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持续提升研究质量。要夯实人才支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外引和内培并举,着力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强人才选派培养,更好帮助青年学生提升学术能力。要强化协同联动,坚持“全省一盘棋”,推进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工作网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彦主持。省委常委、秘书长吴偕林出席。研究中心副主任,省直有关部门、省内部分高校的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

会议表彰了获得“优秀组织奖”相关单位并为新增第二批基地授牌,听取了研究中心2024年工作情况及2025年工作思路汇报。来自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宣传基地和新增基地的代表,及特约研究员代表、大学生研习社学生代表等作了交流发言。(记者 周琳)

(责编:江苇杭、刘卿)

镜观·回响丨一以贯之的坚持

2025年02月21日09:48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2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为民营企业再夯信心之基

  为民营经济再铸动力之源

  在冀以“人才九条”广纳贤良

  在闽总结提炼“晋江经验”

  在浙“和企业家手拉手交朋友”

  在沪调研民营企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场场重要会议

  一次次基层考察……

  长期以来,习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民营经济

  引领民企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针头线脑到专精特新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短短数十年

  民营企业向“新”而行

  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

  民营经济向“高”攀登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注入爱拼会赢的精气神

  建设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资料照片)。40多年来,改革开放激活一池春水、催生变革浪潮,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这是1987年在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拍摄的标牌专业市场一角(资料照片)。从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到第一个专业市场,家庭工业加专业市场的“温州模式”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营造了民营经济在温州的繁荣盛景。

  20世纪80年代,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壮大,形成了民营经济的“苏南模式”。

  这是1993年在福建晋江一家鞋业公司拍摄的生产场景(资料照片)。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晋江模式”,为民营经济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产业集群促进了民营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了生产成本。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1988年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拍摄的一家公司营业大厅。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开创了改革开放史上的一段传奇。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转化、资本对接和产业链协同的关键平台,有效激活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助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策源地。

  在黑龙江飞鹤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属甘南瑞信达原生态牧场,工作人员在检查一辆刚装完鲜奶的全封闭低温安全运输车(2018年10月30日摄)。长期以来,一批民营企业推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这是在浙江省乐清市拍摄的正泰集团8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资料照片)。数据显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这是2024年3月21日在比亚迪长沙雨花工厂拍摄的自动化生产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处处都能看到民营企业大显身手。

  2024年10月27日,两名老人在2024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了解智慧康养产品。近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聚焦民生重点,以前沿技术和市场化手段提供破题方案,体现出民营经济促创新、惠民生的时代担当。

  2024年11月7日在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的Unitree G1人形智能体。近年来,国内民营科技企业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培养跨领域创新人才,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24日,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在上海发布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盘。近年来,众多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进一步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摄影:鞠鹏 李学仁 谢环驰 王建威 陈思汗 梁旭 韩栋晖 方喆

  制作:毕晓洋 周荻潇 张浩波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赵欣悦、袁勃)

国际锐评丨这一重磅方案给了外资更多“深耕中国”机遇

2025-02-21 10:20:50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从这份方案中能够看出中国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的决心,相信也将为促进中日深化经济合作起到积极意义。”在中国官方19日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后,日本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这样评价。美国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更加坚定了深耕中国的决心”。法国迪卡侬公司中国公共事务总监赵洁称,“方案为我们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人士认为,这份含金量高的方案释放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体现出与外资互利共赢的诚意与信心。

多年来,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和获益者。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通过吸引外资,中国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发展。而外资也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厚收益。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利润率,要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高出1.2个百分点。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跨境直接投资环境恶化。而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这份稳外资方案的推出,不仅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将为外资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与稳定的发展空间,帮助它们有效规避风险挑战,从而实现在华共同发展。

从具体内容看,可以说“干货满满”。在去年的“外资24条”等政策基础上,方案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20项举措。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看来,方案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讲求实效,其中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等新提法,丰富了外企投资形式,切实保障它们在华发展。

对外企来说,方案中的“加减法”让它们的市场机会更多了。从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到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再到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这些举措将为外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英国赫力昂(中国)副总裁傅悦告诉《国际锐评》,中国是他们的一大“必赢市场”,“方案中的开放举措为我们优化产品组合提供了新方向,助力我们进一步融入中国的医疗服务生态圈”。

另外,方案提出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并点出畜牧业、高技术行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这契合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市场需求多元化等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晰了外资在华投资重点。日本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称,中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充足的研发人才,都持续对跨国公司产生吸引力。

不仅如此,外企投资的形式也更丰富了。方案提出,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便利外国投资者在华实施并购投资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认为,这些举措代表了中国从生产经营领域到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以股权投资为例。方案引导更多优质外资投资中国的上市公司,这和以往的中外合资企业有所不同。以往的合资以直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标,而现在是引入国外资本参与收益分配、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体现了外企对中国市场的信任,也有助于它们充分获取中国的市场资源、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除此之外,外企在华经营也更便利了,这不仅利当前,更利长远。比如,方案提出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这一新举措拓展了外企的资金来源,大大方便了它们融资。近年来,外企纷纷在华设立总部型机构,这对融资规模和便利性都有很高要求。解决了资金“血液”这一难题,将对外资在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还有利于它们的全球布局。

基于中国引资的诚意与力度,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70%消费行业企业预计今年增加在华投资。中国英国商会报告显示,76%受访企业表示将维持当前投资水平或增加投资。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发布会员企业营商环境季度调查报告,64%的日企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较上期增加5个百分点;58%的日企表示今年将增加或保持对华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明确要求,各项政策措施将于2025年底前落地见效。这是中国对外资企业的一个积极回应。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趋势和支撑条件不会改变。随着持续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随着出台更多稳外资“组合拳”,外企将在中国遇见更多的可能性,发现更多“深耕中国”的机遇。

(国际锐评评论员)


上一篇:扎扎实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下一篇:【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