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追寻最闪亮的坐标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4-05 11:23:50 | 浏览:2404次 ]
分享到:

清明之际,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烈

追寻最闪亮的坐标

本报记者

2025年04月05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明之际,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报国之行。

  一个子弹盒

  记录烽火岁月

  4月4日,辽宁省本溪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人流如织。

  展柜里,一个东北抗联时期的子弹盒静静安放,斑驳锈迹诉说往昔。

  子弹盒的捐献者名叫张鹏一,是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前馆长。退休后的他致力于义务宣讲东北抗联精神、参与组织“重走抗联路”活动的同时,还坚持寻访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为抗联历史研究贡献力量。

  “这个子弹盒,是我在杨靖宇创建的辽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遗址发现的。”看到有观众驻足细看,张鹏一上前讲解:那时候,抗联将士们物资匮乏,对于仅有的弹药非常珍视,部队还规定,战斗结束后,只要有条件,还要尽可能把弹壳捡回来,交给密营修械所处理后重新使用……

  小小的子弹盒,是张鹏一坚持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一个缩影。不到两年时间,张鹏一已踏查了辽东山区20多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向陈列馆捐赠东北抗联史料百余份、战斗生活物品10余件。

  一根手杖、一把皮尺、一个背包,这是张鹏一的装备。“从秋天落叶到开春,这几个月是踏查最好的时节,没有枝叶遮挡,山势地形一览无遗,便于寻找。”张鹏一说。

  进深山,钻密林,踏枯叶,爬陡坡。

  “这么辛苦,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坚持?”有人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趁我还能爬得动山,赶紧多抢救些史料、多挖掘些抗联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抗联烈士。”张鹏一如此回答。

  珍贵的史料,是后人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纽带。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目前馆藏文物实物共计1156件(套),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30万。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说:“最近,我们向社会各界征集相关文物史料,已经有很多人联系我们,其中有些物品保存不易、几经辗转,让我们很受感动,也更感觉到肩上的责任。”

  一沓老照片

  传承英烈精神

  清明节当日,山东省龙口市丰仪店村红色教育展厅外,晨光穿过松柏,洒下斑驳光影。张大琪将展架小心摊开,指尖摩挲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娓娓讲述着背后扣人心弦的故事;参观者们围聚在旁,屏息凝神,听得入神。

  作为曾在新闻战线工作30余年的老记者,几年前,张大琪走访龙口市的红色村落,拍下了一组组感人照片。“在丰仪店村时,我听到村民讲起当地纪念八路军烈士的故事,听着听着,不自觉湿了眼眶。”张大琪回忆道。

  故事发生在1942年,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钢八连”在黄县(今龙口市)丰仪店村与日军激战,53名指战员牺牲。丰仪店村村民含泪将烈士埋葬,从此每年自发为烈士添土扫墓,岁岁年年,从未间断。

  “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村民们把无名烈士当成了亲人,用心用情守护。”张大琪说,从此他下定决心,通过办摄影展的方式,用镜头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讲好故事,先要深挖。张大琪先翻阅县志、历史资料,了解当年战役的经过;再背着相机、走访村民,追寻散落在乡野的红色记忆。

  3年多时间里,他拍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特殊的合影:画面中,村民们并肩而坐,身后是一幅烈士集体画像,远处青山绵延,仿佛时空在此刻折叠。

  “烈士们长什么样?牺牲时多大年纪?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丰仪店村村民心头。”张大琪说,2022年,一名美术家花费一年时间,几易其稿,为53名无名英雄创作集体画像,取名《青春祭》。

  “和英雄们合影,是乡亲们多年的心愿。”2023年3月30日,在龙口市烈士陵园,张大琪按下快门,记录下村民们与画作《青春祭》的合影。

  当时,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赶来,对着墓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意识到,镜头能够留住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张大琪说。

  展厅里,又一批参观者的脚步声传来,这场摄影展仍在继续。“时间冲不淡我们对先烈精神的继承,也无法冲淡我们血液里的家国情怀。”张大琪说。

  一摞笔记本

  讲好红色故事

  “请问电报上的‘皓电’‘佳电’是什么意思呀?”清明之际,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旌德县梓阳学校初中分部的几名学生好奇地询问。

  讲解员章霞解释道:“当时发送电报时,为节省字数,每一天都会用一个字专门指代,‘皓’字代表的是每个月19日,‘佳’字代表的是每个月9日。另外,还有人习惯用一些字来指代发报人……”说到这里,章霞转过身问一名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任欣滢。”一名女生回答道。

  “那如果是你发电报,也可以写‘滢电’。”

  “学生的思维比成年人活跃,一定要在讲解中增加细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章霞说。

  具体翔实的讲解背后,是持之以恒的细心积累。

  章霞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厚厚的一摞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有大有小,有新有旧,但每一本都字迹工整,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和新四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担任讲解员13年来,章霞共进行讲解工作6000余场,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200多件展品、7个主要讲解点位、1个半小时的讲解时长、3000多步的路程,她记得清清楚楚。

  “我常见到有人听完讲解眼含热泪,也有人对我说,因为我的讲解从而主动查阅了更多新四军的历史故事。”章霞说,“让新四军历史被更多人知晓,把红色故事讲得有血有肉,令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着各地缅怀英烈活动的深入开展,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人们踔厉奋发、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赵政、刘佳华、李蕊、徐靖)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缅怀先烈,传承优良作风(今日谈)

孔方斌

2025年04月05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走进烈士陵园,感悟视死如归的崇高情怀;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浴血奋斗的感人故事……清明之际,各地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在重温历史、致敬英雄中传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进力量。

  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起源于井冈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见证党同人民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抗日根据地颁发的一道“树叶训令”,背后是红军将士“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重温这些红色故事,更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严实作风,更能感悟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

  从革命年代不能吃人民的苹果,到新时代带领群众发展苹果产业,我们党靠严明纪律、优良作风赢得了民心,更用好作风不断造福人民。今天,我们的目标很宏大、事业很宏伟、前途很宏阔,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以实际行动传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定能把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政策问答·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寇江泽

2025年04月05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役。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全国新增完成2.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各项年度目标圆满完成,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如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切实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将持续开展粗钢产能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运输企业和沿海主要港口清洁运输。稳妥推进氨排放控制试点工作,推动秸秆禁烧依法科学管控,加强扬尘、油烟等大气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要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表示,将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和整治提升,基本完成重点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优化优良水体比例考核指标,完善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机制。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全力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等污染治理与管控。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重点是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水土共治。”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将推动完成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开展长江流域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推动优先监管地块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管控。开展日处理规模10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查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云南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本报记者  朱思雄  李茂颖

2025年04月05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有序作业,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共享储能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云南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突破性举措推动更多工业、农业、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这一主题,云南省委和省政府连续13个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30.6%提高到2024年的52.1%。一大批经济效益好、产出效益高、带动就业多的项目相继投产,新增年产值4500亿元、年税收170亿元,提供超过32万个就业岗位。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明介绍,今年云南将再开工、投产新能源项目各1600万千瓦以上,并优化新能源成本疏导机制,支撑绿色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好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开展链主招商,新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云南省制定出台《推动2025年一季度经济良好开局工作方案》,从高原特色农业提效、工业稳增长等9个方面明确重点任务,加大项目储备力度,提速重大项目建设,巩固产业投资增长势头。

  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建设蓝图正全面铺开。昆明中铝铝箔新能源高精板带箔项目启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歌朗河文旅综合体推进建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旅游景区改造……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一季度以来,云南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如火如荼。

  聚焦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云南不断强化产业精准招商、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厅局长坐诊接诉”升级版,主动开展“巡诊”“上门问诊”,带着诉求到一线、到园区、到企业,面对面、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产业投资多点发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我们将推动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体现云南特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主干线仍有局部拥堵,水网内部需高效联通

内河水运堵点卡点怎么打通(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 韩 鑫

2025年04月05日05: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京杭运河淮安段。
  朱德辉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国家内河水系建设迎来新进展。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建成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运价低等突出优势,在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吴春耕表示,《方案》就是要通过打通堵点卡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更好发挥内河水运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内河水运的堵点卡点在哪里?如何发挥好水运的价值优势?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对此作出解读。

  加快航道扩能升级

  促进航网互联互通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物流大国,但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降低空间,其中既有运输产业的原因,也有运输结构的问题。”吴春耕说,剖析影响水运物流效率和成本的堵点卡点,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畅通是一大主因。

  一方面,干线通道急需扩能升级。

  “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水运主干线,但目前仍存在区段标准不统一、局部船闸拥堵等问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刘昕说。

  以长江干线为例,近年来,随着一批航道整治标志性工程建成,长江通航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但同时,上游川渝段航道等级偏低、下游12.5米深水航道通航条件不稳、三峡枢纽河段“卡脖子”等问题并存,制约着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发挥。

  对此,《方案》精准谋划重点水道、航段治理,部署推进下游安庆至芜湖、中游宜昌至武汉、上游水富至重庆航段系统整治等任务,将有力打通长江航运堵点,提高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和通航效率,增强长江主通道安全韧性。

  刘昕表示,此外,西江航运干线全线达标、京杭运河重点船闸扩能等目标任务的提出,将充分提升我国“两横一纵”水运主通道效能,从而增强高等级航道的骨干作用和辐射能力。

  另一方面,航道网络亟待互联互通。

  长三角、珠三角水网是我国贸易最活跃、运输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但水网航道仍存在内部未高效联通等问题。《方案》对症下药,在长三角,提出围绕加密与长江和京杭运河等干线沟通、优化航道网内部联络、扩大航道网联通范围等方向,建设一批航道工程。在珠三角,明确提升崖门出海航道、莲沙容水道等重点航道通航能力,稳步推进东江航道建设和北江航道船闸扩能,高效衔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从干线到支流、由水网向周边,精准识别国家高等级航道存在的堵点卡点,航道网互联互通水平有望全面提升。”吴春耕表示。

  增强港口服务能级

  推进港产深度融合

  如果说纵横蜿蜒的高等级航道是水运的“经脉”,那么星罗棋布的内河港口便是一个个“穴位”。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巩固提升港口枢纽服务能级。

  在增强港口能级上下功夫。

  作为内河水运体系的关键节点,内河港口在矿产、能源、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眼浩荡长江,经过多年发展,长江流域布局建设了钢铁、汽车、粮油、石化、电力等产业走廊,长江航运承担了沿江八成以上的铁矿石、电煤和外贸货物运输,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立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方案》提出以内河36个主要港口为核心,重要物资运输为重点,加快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港区,并强化重要港区与铁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进一步增强港口的战略保障能力。

  在推进港产融合上做文章。

  山东济宁,济宁能源围绕京杭运河布局“一轴六园”,港产互动、煤钢联营;浙江湖州,铁公水临港产业带上,冷链运输、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加速成长……以港口为抓手、产业为纽带,港产融合不断激活港口发展效能。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城市扩张和更新,内河港口还存在与城市功能不协同、与临港产业融合不足等问题。”刘昕说,《方案》针对涉港功能用地保障、港产城一体化提出了解决措施,并鼓励推动临港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向上游拓展,更好打造港产园融合开放高地。

  积极响应《方案》,浙江省提出打造运河经济带,做大航运服务业、发展临港经济,形成京杭运河二通道、长湖申线等千亿级沿河产业带,培育南浔木业、桐乡化纤等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航港产园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运输组织能力

  提升运输智能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既要发力基础设施“硬联通”,也要着眼运输服务“软提升”。

  更快提高水路运输组织化水平。

  当长江货轮与中欧班列在重庆果园港无缝衔接,传统水运正在蜕变为高效物流。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8个主要港口已实现铁路进港,共有进港铁路线19条。”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介绍,以湖北为例,长江航运与中欧班列衔接形成铁水联运国际物流通道。2024年全省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24.86万标箱,其中通过长江航运和中欧班列完成8.35万标箱,货值超180亿元。

  针对水路运输设施不联通、换装效率低、全程费用高等问题,《方案》聚焦拓展联运模式,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江海直达等模式。聚焦减少低效换装等问题,提出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并推动港航企业与铁路企业信息交互和数据开放共享。

  更好提升水路运输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当客户在手机上就能预约内河集装箱班轮,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千年航道。

  当下,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用生态基本形成,电子航道图覆盖干支流航道里程达5586公里,智慧长江建设成效初显。

  《方案》部署了航道公共服务智慧化、电子航道图干支衔接、智能船舶研发应用等重点任务,将推动长江流域不断丰富智能航运应用场景,更好提升航运组织效率,以智慧长江的迭代升级为内河水运体系“软联通”和服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支撑。

  “近年来内河水运技术革新加快推进,船舶运输装备现代化更新需求逐步增多,新质生产力在内河水运中已经展现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刘昕说,《方案》提出港口、航道、通航建筑物、船舶、航运保障五大行业要素的智能化方向,将有力促进内河水运发展迈向智慧化、绿色化。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六十年,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渠水长流 奋斗不息

本报记者  王  浩  张文豪  李晓晴

2025年04月05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地处太行东麓的林州,上世纪60年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为了改变缺水困境,十万民众上太行,劈山凿渠十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来,一代代林州儿女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从吃饱肚子到过好日子,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林州市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亿元。

  “天河”新貌: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一渠清水,穿峭壁、绕群山、润良田。

  春灌时节,巡水渠、测水位,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忙起来:“老一辈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凿渠引水,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条渠。”

  张学义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上世纪60年代,张运仁自带工具,自备口粮,上山凿渠,不幸牺牲。

  张学义的父亲张买江,接过钢钎,再入太行,修渠九载。

  一条渠,三代人,清水延绵。如今,430余名护渠员查隐患、保畅通、护安全,红旗渠稳定运行,长期发挥综合效益。

  “前人修渠,后人护渠。红旗渠通水以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先后投资6.2亿元,实施4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目前红旗渠从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到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功能更加多样。”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表示。

  从“人工天河”到现代水网,这条生命渠更现代。

  春耕正忙,翻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入田间,小麦返青拔节。“不浇水,亩产五六百斤;浇一水,亩产800斤;浇两水,亩产就能过千斤。”林州市桂林镇桂林村种粮大户郭振红说,“红旗渠的水按时来,丰收有底气。”

  “红旗渠的渠系总长1525.6公里,建有水库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长藤结瓜’灌溉体系。近年来,水利部门巩固骨干渠系、完善计量设备,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主任郭增宝介绍。

  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上线,“人工天河”装上“智慧大脑”。“数字孪生系统全部投用后,红旗渠用水申请时长将从2天缩短至2小时。”郭增宝说。

  从凿山引水到护山护水,这条生命渠更绿色。

  红旗渠与太行山,水与山的协奏。

  一渠嵌于山岩,清水淌在山腰,两岸草木葱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山、护渠、增绿,红旗渠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林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建富介绍。

  护水,水更清。县乡村三级河长日常巡河,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红旗渠被河南省评为美丽河湖特别案例。

  治山,山更美。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形成“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立体格局。

  林州市着力构建现代化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截至目前,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兴水惠民:乡村特色产业、文旅产业发展有了新动能

  红旗渠畔的林州市河顺镇,万盛家庭农场负责人崔保丰和村民在田间忙碌。“一朵花长成一个大产业,巴掌大的金丝皇菊按朵卖。”崔保丰说。靠着红旗渠的稳定水源,崔保丰大胆闯,种植新品种,发展菊花茶等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菊花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田间新绿、车间轰鸣、城市烟火气,红旗渠水润物无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一渠清水,为乡村引来“振兴水”。

  “好水好土,种出富硒小米。我们研发了小米锅巴、小米醋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去年加工小米170万斤,带动1万多名农民订单种植。”中粟优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平介绍。

  山水优势寓于产业发展。采桑镇打造农旅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研学游实践基地。河顺镇成立了4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3000亩小米种植区、2000亩油用牡丹种植区。今年,林州市将培育壮大小米、菊花、红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叫响林州特色品牌。

  一渠清水,为文旅融合引来“发展水”。

  红旗渠带火了“乡村游”。石板岩镇桃花雅居民宿负责人宋海鸥感慨:“红旗渠自带流量,我们打造精品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

  林州市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目前,“红旗渠人家”民宿达到65家,形成了大峡谷、红旗渠、万泉湖和西部休闲带4个民宿集聚区。

  擦亮红旗渠品牌,文旅业态更丰富。光影交错,算法还原,红旗渠纪念馆中的3D光影秀,让游客仿佛置身当年凿山的历史空间。围绕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殷墟等,当地设计精品路线,开发研学游、红色游、山水游等旅游产品;打造红旗渠文创品牌,推出35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和12.94%。

  “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旅资源,做强做优写生、研学、红色旅游等业态,每年推出文创单品100个以上,推动产业聚集成群。”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元飞说。

  精神之渠: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红旗渠水润良田,红旗渠精神沁心田。60年来,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不惧困难、奋斗不息,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回望历史。修渠缺物资,怎么办?白手起家,建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铁匠炉,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造。

  再启新程,自力更生,步履坚实。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管纱高速旋转,纺出可供电路板和芯片“穿”的电子布。“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信心,一次次攻关,公司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公司负责人表示。

  林州主动作为,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5G智能终端、通信模组、5G高频元器件等企业,今年将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0家。

  艰苦创业,迎难而上。

  山崖之上,“青年洞”三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彼时,凿渠遇上绝壁,300多名青年挺身而出,17个月奋战,打通了这条616米的隧洞。

  红旗渠精神感染一代代青年。林州市863科技园又称“青年创业之家”,一批批青年大显身手,注册入驻企业5100余家。

  团结协作,凝聚合力。

  红旗渠是一条“团结渠”。当年,为解决资金困难,当地组织工程队到各地承揽工程;运输材料不方便,当地就组织先遣队架桥填沟、修简易公路……

  如今,从组织190个文明单位与190个村结对帮扶,到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团结协作,激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之力。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

  一条渠的背后,是10年的苦干实干,是脚步丈量1500多公里渠线的风雨无阻,还有上游地区六十载如一日的跨省调水支持。

  红旗渠精神温暖一座城。“爱心妈妈”团队与困难儿童结对帮扶,“红旗渠少年讲解团”的小导游们为游客讲述红旗渠故事……汩汩暖流汇入万千人家。

  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奋斗基因。水利部门编撰《水利中国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水文化》等读本,推动形成传播力强、教育意义深远的水文化成果,红旗渠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

  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表示,将一如既往扛牢历史责任护好渠,全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让红旗渠水更清、景更美,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上一篇: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不是出路(钟声)
下一篇:争取一年干得比一年好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