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人民论坛调研组 | 潮涌东南 智启未来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4-20 17:24:25 | 浏览:3195次 ]
分享到:

——打造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厦门样本”

2025年04月20日10:13 | 来源:人民论坛网

小字号

原标题:人民论坛调研组 | 潮涌东南 智启未来

  鹭岛之滨,潮声激荡。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以十年为卷,以创新为笔,在43.78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书写了从“试验田”到“示范窗”的壮阔篇章。

  十年深耕,这片占全市面积2.6%的海滨热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4年贡献了全市12.4%的GDP、35.5%的外贸进出口、30.6%的实际利用外资,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高质量发展。

  十年开拓,一批批改革开放举措、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神州大地,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32项,其中全国首创153项。国务院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的16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厦门自贸片区的有31项。

  一粟之微,可衍沧海之阔;一芽之嫩,可擎苍穹之高。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改革实验室”,触摸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强劲脉动。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14526982830789889172.jpg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当好制度创新“领头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厦门自贸片区建设成果展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全面展现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创新成果。展厅通过“三个重要节点”、“三步走”蓝图以及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项重点任务”等内容,系统梳理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发展脉络。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竞争力。”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翁晓岚介绍说,厦门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进口岸降本增效集成化改革,先后出台120多条系统性工作举措,从提效、降费、促便利三方面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大幅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例如,建设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海关、海事等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联合海关、海事、边检、港口以及码头作业单位等多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行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先放行、后改单”等监管模式。厦门港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已达沿海主要口岸最低水平;截至2024年底,厦门港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排名全球前三;厦门口岸在“海运口岸集装箱货物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测评”中连续6年保持前两位水平。

17491917573089559245.jpg在厦门港航行的集装箱船舶

在厦门港航行的集装箱船舶

  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厦门自贸片区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入驻。例如,对台资企业在投资准入条件、经营范围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率先在油脂加工、旅游、人力资源、法律、金融等服务业方面对台开放,拓宽融合发展领域,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同时,积极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开放程度。据统计,自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新增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10%,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探索跨境金融、离岸贸易等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境内主体离岸贸易业务,上线“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解决银行对贸易真实性核验难的问题,累计完成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近800亿美元,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为国家跨境贸易发展积累了经验,推动了外汇结算便利化改革,与一般贸易和境内贸易形成互补。

  “厦门用制度创新的‘小切口’撬动了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改革方案。”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说。

  政企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新跨越”

  人民论坛调研组一行来到厦门国际航运科创中心,仿佛置身于未来科技的指挥中枢,智能岸桥与无人集卡协同作业的数字图景,诠释着从传统码头到智慧港口的颠覆性变革。

  “智能远程控制已成为传统码头升级改造的缩影,是未来大量传统码头升级改造发展的方向。”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冯鸿昌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厦门自贸片区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航运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航运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研究,为航运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如今,厦门港已开通183条航线,其中外贸航线141条,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149座港口建立了航运联系。

  浪潮涌动,千帆竞发。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以国际贸易、航运物流、航空维修、金融服务等为主导的多元产业集群。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业营收161.45亿元、同比增长33%,厦门海关监管进境维修飞机202架,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8.8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3939876908816467606.jpg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平台

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平台

  厦门自贸片区建成了国际知名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境外航空维修业务位居全国第一,先后吸引了太古、新科宇航、霍尼韦尔等世界知名航企到高崎航空工业区投资兴业,形成了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客改货、公务机整装、发动机维修、部附件制造与维修和航空技术培训为辅助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

  走进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处处可见“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印记。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照片,记录着厦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历程。从首创“微笑服务”到打造“白鹭”品牌,从精进管理到创新求变,厦航始终以昂扬的姿态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

  “厦航的成长离不开地方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厦门航空副总经理汤建其介绍道。厦门自贸片区在航权开放、跨境金融、物流通关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厦航拓展国际航线、优化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潮涌东南,白鹭启航。如今,厦航已拥有注册资本140亿元,机队规模达到218架飞机,运营国内外航线400余条,年旅客运输量超过4300万人次,超过2400万人成为其忠实的常旅客。在国际航协330多家成员航空公司中,厦航的收入规模排名前30位,旅客周转量跻身前13位。

  这种“政府再造服务,企业专注创新”的共生逻辑,在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清晰可见。

  贝莱胜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电子制造服务企业,在厦门自贸委的协调推动下,获批开展全国首个非自产医疗机械保税维修业务试点。据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施宗谋介绍,该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目前,贝莱胜已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预计未来几年维修业务量将大幅增长。

10901081805765008365.jpg

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

  在法治保障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积极探索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国际仲裁机构和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同时,厦门自贸片区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入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从制度创新的突破到产业升级的跨越,从区域协同的推进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厦门自贸片区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刚说。

  发挥优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3143804473053114346.jpg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

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

  在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人民论坛调研组看到了台湾青年创业者的热情与活力。基地通过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专业的创业服务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成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厦门自贸片区还积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通过举办两岸产业对接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促进两岸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基地负责人朱冠宇说,自成立以来,基地已吸引了57家台企入驻,涵盖了生物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基地通过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为台湾青年提供了政策解读、行政审批、市场拓展等专业服务,帮助他们在大陆实现创业梦想。

14806431040012863990.jpg

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

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

  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唐任伍认为,通过打造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平台,厦门自贸片区不仅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还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厦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利用内外资的实效和水平,在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供应链贸易、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产业对接,不断扩大厦门在全球的“朋友圈”,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通则兴,兴则利。厦门自贸片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着厦门的魅力与活力。”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王君超如是说。

  “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深耕细作,诞生了许多全国首创的制度成果,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方案。”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聂平香对厦门自贸片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自贸人敢为人先、砥砺奋进,用十年时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树立了自贸区赋能产业升级的典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敢为天下先”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这片向海而生的自贸区,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创新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

(责编:江苇杭、刘卿)

世遗泉州  时尚启航——2025泉州时尚周盛大启幕

2025年04月19日09:04 | 来源:泉州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世遗泉州 诚邀全球共织东方时尚新图景

LOCAL17449953109659QUAT4YYPX.jpg

首发大秀现场。记者 陈英杰摄

LOCAL1744995479062BPKRXLLDUO.jpg

首发大秀现场。记者 陈英杰摄

首发大秀现场。记者 陈英杰摄

LOCAL1744995464651QKV2UCFVOQ.jpg

首发大秀现场。记者 陈英杰摄


LOCAL1744995504370MX683YIPGB.jpg

作为2025泉州时尚周的重头戏之一,17日晚上,泉州时尚周首发大秀于泉州中山路钟楼举行。记者 陈英杰摄

嘉宾参观时尚产业供应链展区。记者 陈起拓摄

LOCAL1745024632828KHBNFYRV2E.jpg

嘉宾参观时尚产业供应链展区。记者 陈起拓摄

周少雄。记者 陈起拓摄

LOCAL17450246832465WZV5NKPIB.jpg

周少雄。记者 陈起拓摄

徐磊。记者 陈起拓摄

LOCAL17450247194362U9CP22ZRW.jpg

徐磊。记者 陈起拓摄

西蒙·柯林斯。记者 陈起拓摄

LOCAL1745024745033R936JIP0S9.jpg

西蒙·柯林斯。记者 陈起拓摄

梅新育。记者 陈起拓摄

LOCAL1744995553465IMKYALNKZY.jpg

梅新育。记者 陈起拓摄

泉州时尚产业联盟主席团成员一同上台为建设时尚之都助力,向全球发布2025泉州时尚周倡议书。记者 陈起拓摄

泉州时尚产业联盟主席团成员一同上台为建设时尚之都助力,向全球发布2025泉州时尚周倡议书。记者 陈起拓摄

  当现代时尚美学与古老的世遗之城浪漫邂逅,会绽放出怎样的绚丽光芒?4月17日下午,“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2025泉州时尚周系列活动在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启幕仪式、全球供应链大会、百年骑楼首发大秀三大核心活动次第展开,在以“全链融合、场景焕新、国际联动、全域共创”模式打造“世遗+时尚”融合标杆的同时,更勾勒出产业升级与文化自信的双向奔赴,为泉州打造“时尚之都”新名片注入澎湃动力。

  时尚启航 文化根系孕育发展新篇

  人间四月,芳菲满城。时尚,既是泉州文化自信的本能彰显,也是产业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站在时代风口,世遗泉州正迎来全新的时尚产业机遇。3月,《泉州市打造“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为时尚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了清晰路径。时尚周活动也由此启动筹备。

  汇聚全球力量,共建时尚之都。启幕仪式上,承载千年风华的世遗之城诚挚地向全球发出“来泉州、时尚秀”的邀请函,期待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们,共同参与到这场活化非遗的当代时尚传奇之中。同时,泉州强大的产业根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吸引了众多商协会的关注目光与合作兴趣。启幕仪式上,多家国字号及省市商协会与泉州时尚产业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全力为泉州引入全球优质资源,筑牢时尚产业发展根基。作为全国首个“国潮之都”,泉州业界积极破局的姿态也吸引了淘宝平台,后者为“时尚之都”建设带来多项共赢方案。

  创新驱动,设计赋能。作为时尚周系列活动之一,2025“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中国鞋服箱包AI设计创新大赛正式启动。赛事将汇聚全国创意设计人才,借助科技力量,为泉州鞋服箱包产业挖掘无限创意可能。

  向海而兴行大道,深耕故土创未来。泉州时尚周不仅是一场时尚产业的盛宴,更是一场推动全民参与、凝聚全球泉州力量的“向心之旅”。作为打造“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的有力支撑——泉州时尚产业联盟在启幕仪式上向全球发布《让时尚成为全民共识与全域主张》倡议书。产业联盟执行主席、七匹狼企业董事长周少雄,与安踏赖世贤、特步丁水波、九牧王林聪颖、斯凯奇杜大伟、利郎王良星、柒牌洪肇设、劲霸洪伯明、中乔体育丁国雄、鸿星尔克吴荣照、匹克许志华、八马王文礼、海天王启明、华祥苑肖文华、爱登堡田启明、当代艺术家吴达新及福诚中国林宏楠等人共同发声:将以产业为支撑,厚植时尚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传承时尚基因;以人民为中心,拥抱时尚生活;以梦为马,共赴山海,书写时尚新篇章!

  与会嘉宾共同为泉州时尚产业送上殷切祝福,大会还通过视频带来全球各地嘉宾对此次盛会的美好期许。

  链动全球 聚势破局重塑产业格局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民营经济重镇,一直以来都在时尚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在全国万亿城市中位居前列的GDP增速,以及纺织鞋服产业的雄厚根基,更是为“时尚之都”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泉州时尚产业(全球)供应链大会上,来自10余个国家以及北京、山东、浙江等国内省市的标杆企业,与泉州多家头部品牌企业齐聚,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平台,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供应链展会吸引了来自内地9个省市及港台地区的数十家企业参展,展品覆盖从纱线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有力推动上下游高效对接。

  面对全球市场的阴晴不定,时尚产业如何保持韧性、聚势破局?首先要从认知上达成共识。大会邀请四位嘉宾锚定全球供应链协调发展新格局进行主题分享:面对AI技术的深度渗透,泉州时尚产业联盟执行主席、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从品牌实践出发,分享AI时代下时尚品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策略,为业界带来“科技+时尚”的新表达;盛泰集团董事长徐磊同样从实践角度出发,探索纺织时尚行业全球化发展的成功因素;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时装学院院长、WeDesign创始人兼CEO、FCD创始人西蒙·柯林斯先生则以“热爱赋予时尚生命”为主题,进一步阐述热爱是时尚的灵魂,赋予了时尚无限的可能和独特的魅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最后以“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趋势”为题,系统梳理了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发展脉络,让业界对行业趋势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创新升级的共同命题,泉州亮出“规则制定”的破局之道:泉州时尚产业联盟发布国际化入库标准,启动“全球优质供应商计划”,向世界征集100家顶尖合作伙伴,推动产业从“制造集群”向“标准输出”升级;全国首份“抵制商业贿赂 构建时尚产业清朗新生态”行业廉洁倡议书在会上发布,号召每一家企业共同守护供应链安全,让泉州时尚产业集群迸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契合“链动全球 智造未来”大会主题,主办方诚邀泉州十几家品牌供应链负责人,与前期入围的全国各地的面料和生产型企业开展面对面“闭门对接会”,精准拓宽世遗泉州的时尚产业全球朋友圈。

  首发大秀 百年老街与时尚T台的魅力交融

  4月17日,在春日的余晖下,承载百年历史的中山路被时尚周首发大秀唤醒,两侧骑楼灯光璀璨,魅力T台沿街搭建,地标性建筑钟楼醒目矗立,成为从东方大港到当代国潮之都的绝佳展示舞台。

  模特身着“漫彩之城”“经纬漫游”“刺桐霓裳”三大系列新品,将泉州白瓷釉色、簪花围纹样、靛蓝染布工艺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剪裁,重现宋元商港的万种风情。米兰时装周导演付腾以“海丝”为脉络,将T台延伸至历史街区,让时尚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叙事;两届奥斯卡得主阿德里安·布劳迪作为文化观察员,从国际视角解码世遗元素的现代转译:“当传统工艺走上国际舞台,泉州正在定义属于东方的时尚话语权。”线上千万次直播点击与文庙外大屏前的驻足人潮,见证了这场“没有围墙的时尚盛宴”。

  如现场一位时尚博主所言:“在近百年前建成的钟楼前办秀,是对城市历史的致敬,更是文化自信的宣言——我们不再模仿潮流,而是让千年商港的底蕴成为潮流本身。”随着大秀落幕,持续至5月5日的时尚周数十场系列活动全面铺展:蟳埔女簪花围与惠安女服饰快闪将民俗搬上街头,国际纺织鞋服博览会聚焦“微笑曲线”升级,宠物时装秀、家居焕新季则将时尚融入市井生活。从产业峰会到街头快闪,从国际舞台到百姓生活,泉州正全面构建“全场景时尚生态”。

  当“爱拼敢赢”的产业精神与“多元包容”的世遗基因深度融合,泉州正以“时尚之都”的新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的共生之道。

  

  相关新闻

  时尚产业“闭门对接会”举行

  4月17日,“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2025泉州时尚周系列活动在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启幕。活动现场,“时尚产业供应链展”备受瞩目。

  来自全国9个省市、港台地区的数十家供应链企业齐聚于此,带来兼具环保与防水功能的前沿面料、防晒独特材质、趣味伴手礼等“当家宝贝”……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负责人林宏钧称,此次展会可谓是“一票难求”。泉州企业在全球运动体育及商务男装领域拥有重要地位,众多供应链企业渴望借此机会,与泉州头部品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融入其供应链体系。

  在随后举行的“闭门对接会”上,七匹狼、安踏、斯凯奇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总监,以最开放的态度,与全国5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负责人深入沟通,坦诚表达合作意愿。与会的近百位嘉宾畅所欲言,交流的不只是合作,更有对当前企业向外布局,品牌持续创新等方面的实践见解。

  从展会到交流对接中不难发现,业界目前对于环保及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浙江天一纺织负责人袁杰表示,他们此前已与泉州企业有深入合作,此次带来兼具环保与户外运动功能的新材料,契合泉州业界升级需求,备受关注。“现场添加了不少联系方式,期待拓展合作。”袁杰说,其实环保也是一种时尚生活态度。为此他们通过自主研发的面料对成衣的时尚表达提出了创新思路。比如把防晒的环保材料做得更加时尚,既可以上班时穿着也可以下班后直接去跑步。

  来自三明的六融工业公司是先进的工贸一体化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代工及品控深受认可。其负责人许永辉说,通过展示和交流,了解到泉州企业在功能面料、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前沿需求,已建立初步合作意向,“就像‘相亲’,先看对眼,后续会常来泉州”。

  当日,通过展会与“闭门对接会”,全面助力泉州时尚产业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平台。随着“全球优质供应商计划”推进,以及《泉州市打造“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落地,未来“产、供、销、服”一体化生态体系将更加完善。(记者 王宇静 魏晓芳 通讯员 叶冠庆 杨华)

(责编:陈遴、刘卿)

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的历史逻辑——写在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

2025年04月20日10:5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的历史逻辑——写在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谢彬彬 许苏培 柳丝

  在印尼万隆市中心,一栋乳白色欧式建筑静静矗立。这座曾见证荷兰殖民与日本侵略的大厦,70年前成为亚非国家团结自强的起点。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此召开首届亚非会议,“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标志着全球南方的觉醒。70年来,从挣脱殖民枷锁到谋求共同发展,再到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全球南方逐渐走出一条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

  风起南方,潮涌五洲。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再到今天不断发展壮大的金砖合作机制……全球南方挺立时代潮头,日益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独立自主:挣脱压迫剥削的意识觉醒

  2021年11月,法国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26件馆藏文物被打包,准备运往西非国家贝宁……这是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得主——纪录片《达荷美》的开场。

  130多年前,法国殖民者从贝宁前身达荷美王国的贝汉津宫殿掠夺了这批文物,并随后把这个国家变为其殖民地。

  15世纪起,西方列强通过暴力手段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几乎覆盖整个亚非地区。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西方殖民压迫下,广大南方国家丧失独立自主,资源和人口被掠夺、文化传统被割裂、社会结构遭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二战后,欧洲列强实力遭受重创,全球南方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不断高涨。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场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上,新生的亚非国家以反帝、反殖为旗帜,强调维护主权独立,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明确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成为南方国家独立自主的纲领。

  万隆会议极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信心,将反帝、反殖斗争推向新阶段。

  1960年,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面对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和独立浪潮,这位西方政治人物亲眼见证了“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不得不承认“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

  那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共有包括贝宁在内的17个国家挣脱殖民枷锁。也是在那一年,联合国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宣判了殖民主义的“死刑”。

  一大批亚非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终结了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建立的殖民体系,也极大改变了长期以来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联合国的会员国迅速增长,从创始时的51个发展到如今的193个。

  美国历史学家阿多姆·格塔丘在《帝国之后的世界构建:自决的兴衰》一书中写道,去殖民化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国际秩序,反殖民主义者们“不仅要重塑国家,还要重塑世界”。

  共同的历史遭遇,绘就了全球南方国家独立自主的政治底色。万隆精神为它们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作为万隆精神的践行者,中国始终与全球南方国家休戚与共。20世纪70年代,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远赴非洲,以血汗筑成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有力推动南部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1958年,尚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成立临时政府,中国第一时间予以承认并向阿方提供坚定的道义和物质支持;西哈努克亲王领导柬埔寨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鼎力相助……这些行动,彰显了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反帝、反殖斗争的坚定支持。

  投桃报李。1971年10月25日,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鼎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决议通过瞬间,亚非拉国家代表在会场高声欢呼、相拥庆祝。阿尔及利亚前外交官努尔丁·朱迪回忆道:“这是公义的胜利!我们的友谊源于争取独立、主权、尊严的共同经历,两国理念相近、彼此帮助,友谊根深叶茂。”

  主权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发展中国家奠定了发展振兴的政治基础,极大激发了民众投身自己国家建设的热情。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摆脱了外国侵略者压迫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南方国家完全有能力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处理好本国事务,发展民族经济,掌握自身命运。

  联合自强:推动全球发展的南方合力

  20世纪80年代,由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主持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发布《北方与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报告。这份报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重要依据,在地图上用标线将世界大致一分为二。线以北是“富裕的北方”,线以南则是“贫穷的南方”。这条“勃兰特线”,揭示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边缘处境,成为全球发展不平衡的象征。

  长期以来,在呈现出“中心-外围”模式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者的角色,资源配置权与规则制定权牢牢掌握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诉求。

  万隆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联合自强的历史新篇章。会议通过的《经济合作》决议首次提出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合作”,并呼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此为起点,发展中国家通过创建与革新双向并举,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1962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开罗召开经济发展问题会议,敦促国际社会尽快改革不公正的贸易规则。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会议筹备过程中,77国集团成立,成为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理念的实体体现。1967年,77国集团首次召开部长级会议,提出“最不发达国家”概念,明确“南南合作”原则,呼吁联合抵制剥削和掠夺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全球南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非盟、东盟和拉共体等区域组织不断加强团结合作;联合国框架下“南南技术合作”机制推动了农业、医疗、工业等领域的经验共享与技术创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日益成熟;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式成立……南南合作的旗帜下,发展中国家勾勒出一幅合作共赢的新图景。

  这幅新图景中,中国的成就尤为令人瞩目。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更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激励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作为万隆精神的践行者,中国坚定捍卫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权利,不断丰富万隆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南方国家基础设施融资打开了新通道;由金砖五国共同成立的新开发银行,为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为共建国家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中国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正成为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天,全球南方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曾经世界经济的“存量边区”,已然转变为最具活力的“增量重镇”。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北富南贫”,而是“南方觉醒”“南方崛起”。

  然而,在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议题上,结构性不平等仍旧存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权难以得到保障。面对崛起之路上的重重挑战,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出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贸易霸凌的时代强音,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正如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所说:“经济差距、新殖民主义影响和全球治理中的权力不平衡依然存在。在全球南方国家寻求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努力中,万隆精神一直存在。”

  卓然壮大:变革国际秩序的关键力量

  70年前,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代表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叩响了国际政治民主化的门环。万隆会议的历史性成果——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不仅缔结了南方国家的精神纽带,也撼动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我们看到南方国家正在崛起”“全球南方已经成为塑造全球经济活力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今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全球南方”被反复提及。国际观察家们正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4年是全球南方合作成果丰硕的一年:“大金砖合作”开局起步,金砖合作机制日益成为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77国集团和中国”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呼吁构建更加普惠合理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同53个非洲战略伙伴并肩站在一起,一致同意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促进国际公平正义……全球治理迎来“南方时刻”。

  作为万隆精神的践行者,中国无论是在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南南合作、深化区域一体化,还是在援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全球南方话语权、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始终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发挥建设性作用。

  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联合南方国家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铺就致富通途,北斗系统服务东南亚减灾防灾、农业管理,中国医疗队扎根非洲大陆,救治当地百姓……中国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为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应了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普遍追求。这些理念和倡议与万隆精神一脉相承,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行径,致力于消弭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顺应了全球南方的共同期盼。

  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万隆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时指出:“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2024年6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倡导全球南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

  历史的天平正在校准新的刻度。全球南方正日益自信地以历史主体身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展现新的时代力量。

(责编:宋心蕊、赵欣悦)

在高水平开放中共享发展机遇(和音)

2025年04月15日06: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前,全球经贸环境错综复杂,跨国企业投资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中国政策环境透明、稳定、可预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进一步增强了外资长期布局中国市场的信心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4月13日起在海南举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家企业、4100余个品牌参展,规模超过往届,展示了各方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当前,全球经贸环境错综复杂,跨国企业投资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中国政策环境透明、稳定、可预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进一步增强了外资长期布局中国市场的信心。在中国,外资企业可以尽展优势和能力,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中国不断以更高水平的开放链接世界,在开放中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积极参加消博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出台稳外资系列政策,提升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消博会的举办地海南正在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生动缩影。经过5年探索实践,消博会已成为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泰国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谢毅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始终以开放共赢的姿态拥抱世界,正大集团计划将更多中国好产品推广到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同时将全球好产品引进到广阔的中国市场,共享开放机遇。

  “购在中国”凸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本届消博会期间启动的“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是加快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不仅提升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也为世界各国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5%。2021年至2024年,中国累计进口各类消费品7.4万亿元人民币。充分依托中国超大市场优势,消博会汇聚全球消费精品,展现多元消费场景,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国际影响力和全球辨识度不断提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是本届消博会的主宾国,英国商业贸易部国务大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表示,希望通过本届消博会为在华经营的英资企业以及中国投资者带来发展机遇,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

  本届消博会期间举行了“投资中国·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向全球投资者展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成果、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彰显中国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各国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保障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中国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释放强大的“磁吸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九十六位跃升至第三十一位;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在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历经8次缩减,从最早190项缩减到现在的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从营商到“宜商”,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投资沃土。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将坚定支持广大外资企业在华更好发展,继续做外资企业眼中确定性的绿洲和投资兴业的热土,同广大外资企业一道,共同书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10 版)


上一篇:中办国办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
下一篇:不到8个月,购买量何以超亿台?(经济新方位·“两新”政策发力显效)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