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21:50:27央视网
0:31/6:38自动播放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赵乐际主持
6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陈云同志的一生是伟大、光荣的一生,他树立的崇高精神风范、创造的丰富领导经验、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结合实际发扬光大,在新时代新征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主持座谈会。
6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出席座谈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陈云同志光辉的一生,总结了他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建立的不朽功勋,强调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陈云同志在长期革命生涯中树立和坚持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必胜信心,在变乱交织、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政治定力。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习近平强调,陈云同志无论负责什么领域、在哪个领导岗位,都勤于学习、深入钻研,探索规律、抓住要害,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领导经验。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着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是陈云同志的鲜明特点。他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一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十五字诀”,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学习好、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未来,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调查研究质量,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准确把握基层所需、群众所盼,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愿望。
赵乐际在主持座谈会时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陈云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了陈云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号召全党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丰富领导经验、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话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对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座谈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奇、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志军、上海市市长龚正先后发言。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座谈会。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北京市、上海市负责同志,陈云同志亲属、原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乡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2025-06-13 21:46:52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年6月13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云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许多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同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投身工人运动,在实际斗争中成长为工人运动领导人。他参加了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支持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他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先后在法国、苏联和中国出版发行,第一次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他担任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决策部署,领导制定选拔任用干部的政策、原则,具体组织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党的队伍和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党形成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领导东北解放,领导东北根据地率先开始恢复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他教育干部“时时注意新地区的新情况、新任务和新的工作方式”,不要“把老解放区的老经验机械地运用到新地区”,为我们党由战争转向和平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受命主持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在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各方面力量,打赢粮食、棉花、棉布、煤炭等方面的“经济战”,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稳定了金融物价,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他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较早发现“大跃进”带来的问题,参与部署和领导调整国民经济,特别是注重解决农业困难和粮食紧张问题,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勇气和胆识提出,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就必须解决好历史遗留的若干重大问题,为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历史关头,他坚决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坚定维护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他积极推动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重要意见,支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确立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主张。他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持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他支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强调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陈云同志的一生,是伟大、光荣的一生。他树立的崇高精神风范、创造的丰富领导经验、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结合实际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陈云同志在长期革命生涯中树立和坚持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他说:“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态度;在党的事业发展遇到困难时,他总能保持头脑清醒,在深思熟虑基础上提出独到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必胜信心,在变乱交织、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政治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陈云同志担任过很多重要领导职务。无论负责什么领域、在哪个领导岗位,他都勤于学习、深入钻研,探索规律、抓住要害,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领导经验。
比如,在负责经济工作方面,陈云同志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重大举措,探索了创造性解决问题、打开工作局面的有效途径。他在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既注重学习苏联经验,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布局、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他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为克服苏联模式弊端提供了重要启示。改革开放后,他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经济建设必须综合平衡,建设规模必须同国情国力相适应,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出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还不行,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
比如,在负责组织工作方面,陈云同志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选人用人思想。他强调,选拔干部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指出:“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用干部,要五湖四海,平常不熟悉的干部也要用。就地取材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五湖四海,再加一个德才兼备,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他强调大力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保持干部队伍的连续性稳定性,保证党的领导权始终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他强调要大力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积极支持和落实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
比如,在负责纪律检查工作方面,陈云同志就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他指出:“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针对“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点,他强调:“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严肃党纪、政纪,党风才能根本好转。”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重大论断,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解决好切实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和坚决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两个关键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着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蹄疾步稳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是陈云同志的鲜明特点。他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他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一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十五字诀”。他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强调:“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呆在地下室。”“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他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重要前提,强调:“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学习好、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未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应对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提高调查研究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准确把握基层所需、群众所盼,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愿望。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展现出光明前景,老一辈革命家矢志奋斗的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2025-06-13 21:49:11央广网
0:10/1:26自动播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到古城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调研,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2023年6月,总书记专程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两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成绩亮眼:9100余家非遗工坊、近400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匠心守护传统文化根脉,“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打开新空间……
新征程上,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奋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监制:张军 于锋
统筹:伍刚 王薇
策划:赵净 田甜
记者:张晋鹏 张顺鹏
视频:郑平平 陈怡君(实习)
2025-06-13 21:45:02央视新闻
0:06/1:45自动播放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6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等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
据介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近五年来,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经验。
下一步,我国将加大力度,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将推动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深度融合。
在金融、数据等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将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存托凭证,允许符合条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且在境内注册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将高水平建设重大开放平台,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提升对外贸企业进出口信贷、跨境结算等服务水平;完善外籍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5-06-13 21:53:07央视新闻
在贵州,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解码那些藏在纹样里的古老传说。
0:11/2:25自动播放
苗绣,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姑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绣在服饰上的符号和图案,记录下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与情感等,也让苗绣传统纹样代代相传。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的一家苗绣工坊内,十余名绣娘正端坐木架前,指尖的银针上下翻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传承人刘忠嫦正为大家派发刚接到的海外订单。
刘忠嫦告诉记者,苗族刺绣的工序和步骤烦琐又复杂,刺绣种类包含打籽绣、破线绣、马尾绣、贴布绣等十余类针法。绣娘们要先在刺布上画出花样,搭配彩色丝线,将古朴又绚丽多彩的美丽图样刺绣在服装上,色彩艳丽,造型丰富又精美。
在台江县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传英。她曾与绣娘们一起带着做工精细、色彩艳丽的苗族传统服饰,走进法国巴黎以及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向海外设计师、游客们现场展示苗绣技法,介绍苗绣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湛技艺。
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 石传英:我们现在跟国际的大牌合作,它都是用上我们传统的色彩、传统的纹样来跟现代语言相结合,开发一些时尚单品,服装、手环、耳环、包包等等。
国内外订单越来越多,苗绣传承人们纷纷深入苗寨招募绣娘,并进行统一培训,苗绣和饰品、工艺品、时装相互碰撞,既保留传统纹样又符合现代审美,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更是远销海外十多个国家。
(总台央视记者 俞悦 杨小刚 史超杰 盛亚亿)
2025-06-13 21:55:43新华网
0:13/1:23自动播放
在沈阳苏家屯区山丹街8号,一座承载着中国铁路百年记忆的殿堂巍然矗立。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沈阳铁路陈列馆,以其8万平方米的恢宏规模,2.9万平方米的主体展馆和2.1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成为记录东北铁路发展史诗的重要载体。
在这座工业记忆的圣殿里,每一件展品都是会说话的史书。斑驳的蒸汽机车静默矗立,泛黄的图纸微微卷边,它们用独特的语言讲述着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领跑世界的壮阔征程。当指尖轻触百年老机车的铆钉,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汽笛长鸣,感受到钢铁脉搏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强劲律动。
沈阳铁路陈列馆。沈阳铁路局供图
这座陈列馆最动人的,不仅是那些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更是铭刻在每一寸铁轨上的奋斗故事。从詹天佑时代的筑路先驱,到新时代的高铁工匠,几代铁路人用汗水浇铸的梦想,都凝结在这片钢铁丛林之中。那些褪色的工装、磨损的工具,都在诉说着平凡铸就伟大的永恒真理。
铁路主题广场以创新的艺术语言续写着工业传奇,它是沈阳铁路陈列馆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由主题雕塑、可移动铁路文化主题的实物雕塑群、万平园林、观光小火车等组成。
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动体验。当夕阳为古老的机车镀上金边,这些钢铁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继续诉说着属于中国铁路的荣耀与梦想。
沈阳铁路陈列馆的展馆。沈阳铁路局供图
沈阳铁路陈列馆展馆内,设有机车车辆展区、动感机车体验区、史料图片展区、铁路装备展区四大部分,展陈各类装备800多件,图片1500余幅。其中:史料图片展区以700余块展板、1500多张照片、80多个展柜及实物、场景复原、影视播放等形式,讲述沈阳铁路的前世今生。装备陈列展区中,分为机车展区、车辆展区两个部分。机车展区中,众多的蒸汽机车陈列其中。馆内展览有1907年美国造蒸汽机车、1914年德国造“森林小火车”、1934年日本造“亚细亚”号牵引机车、1956年中国造前进型蒸汽机车等不同时期铁路的机车装备。车辆展区内,陈列有沙俄、美国、中国等国家制造的各种不同型号的车辆24台。有1900年俄国制造的C20型敞车,还有中国制造最现代的载重80吨C80B型敞车,“满铁”遗留1933年的EX型维修车,也有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
沈阳铁路陈列馆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行业博物馆,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更新换代的装备,详实记录了沈阳铁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彰显了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铁路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沈阳铁路陈列馆内,备受关注的莫过于“时光列车”网红打卡点,绿皮车身、木质车窗,搭配精心布置的站台场景,每处细节都浸着怀旧气息。售货员推着小推车穿梭在车厢中,绿皮车厢再次回荡起“瓜子饮料火腿肠啦,前面的旅客小腿儿收一收啦……”,让观众找回多少童年的记忆。众多游客换装不同时期的铁路制服,穿梭在各个年代的列车之间,感受铁路发展的历史脉搏。
开馆以来,已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原铁道部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铁道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基地等称号。2014年5月被沈阳市评选为“沈阳市首届博物馆十大精品奖”、2018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获中国旅行社协会行业榜单研学旅行基地十强、2021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被评为辽宁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24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郭香玉 李季春 夏颖 )
2025-06-13 17:04:49中国网
0:18/4:50自动播放
中国网讯 为深化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校一品”思政育人格局,塑造天津良好城市形象,由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教育两委指导,津门网络大思政特别支持,中国网、天津工业大学承办的“寻光津城·百面共绘”——“百面绘天津”校园行系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首站活动今日于天津工业大学举行。活动将天津网信正能量传播品牌“百面绘天津”融入天津思政教育,通过各行各业的“津门榜样”走进校园开展多维互动体验,生动展现天津精神与人文魅力,激发青年学子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多元交融 行走的思政课堂
走进天津工业大学艺缘活动中心,由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展牌构成的体验展区,吸引不少师生驻足。舞台大屏幕播放着“百面绘天津”专栏视频,热血青春的天津梦、幽默豁达的天津味儿、敢为人先的天津派等天津人特有的精气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现代风貌、经济发展等,都在视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气氛浓厚热烈,不少观众、学生分享着自己与“百面绘天津”的故事。本次活动融合了行进思政课、互动体验、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让现场师生享受了一场沉浸式的城市精神盛宴。
活动开场,非遗服饰文化传承人吉洳庆携八套精美中式礼服亮相,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身着华服优雅走秀,在嘉宾的讲述中,非遗技艺再次焕发新生。
天津工业大学赵鑫教授结合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带来“AI津心”主题分享,展现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天津曲艺摇滚创始人李亮节与学校“哏儿导”团队联袂献上“爱津留津”主题说唱表演《津今有味》,用青春旋律唱响津味文化。天津市河北区非遗项目传统女子相声传承人刘春慧也带来了经典相声选段《智力测试》,在笑声中传递公益大爱,温暖人心。书法家孟巍带领外籍友人皮安睿、安雅现场挥毫创作,展现天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活动尾声,学生合唱团深情献唱《飞云之下》,将活动推向高潮,“寻光津城·百面共绘”——“百面绘天津”校园行系列网络主题活动同日正式启动。
活动现场学生们反响热烈。叶同学表示:“刘春慧老师的相声既接地气又充满正能量,她的公益故事让我看到了天津人骨子里的热心肠,对‘崇德向善’的天津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有同学受到科技环节的启发:“赵鑫教授的分享让我看到了天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力,也让我对自己专业未来的应用前景有了新思考,希望能参与到这样的城市创新中去。”
深化育人 共绘城市未来
“寻光津城·百面共绘”——“百面绘天津”校园行系列网络主题活动,是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教育两委创新网络宣传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将“百面绘天津”这一优质品牌,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网信特质的网络“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深刻而鲜活的行走“大思政课”。它成功地将线上塑造的城市品牌延伸至线下,让百位“津门榜样”成为一部部行走的教科书,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榜样力量的近距离感召与多元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们拨开前行迷雾,点亮人生之路、职场之路、学习之路,活动有效点燃了青年学子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奉献天津的热情,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洪流。
“百面”共绘,绘就的是天津气象万千的壮丽图景,更是青年一代接续奋斗的璀璨未来。后期,以“百面绘天津”为主题的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将持续助力天津城市精神的传承弘扬,为汇聚青春力量、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天津新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据了解,为立体展现新时代天津的城市风貌与精神内核,天津市委网信办携手中国网创新打造了“百面绘天津”天津网信正能量传播品牌。品牌通过挖掘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以鲜活的个体故事和奋斗群像,勾勒出天津城市的立体图景与精神图谱,激励广大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国家进步的宏伟蓝图,挺膺担当,书写华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烈许子和:侠义柔肠勇护乡里2025-07-05 09:45:08新华社0人参与0评论新华社郑..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