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6-15 20:15:35 | 浏览:6615次 ]
分享到:

2025-06-15 16:00:57《求是》

21人参与16评论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习近平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2015年10月26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2025年4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2025年4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要加强对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领导,落实《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特别是要围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具体措施和指标。各地区编制本地区发展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搞层层加码。要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的现象。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

(2020年9月17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

(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这次活动效果很好,社会参与度很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要及时梳理分析、认真吸收。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具体,充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要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2020年9月25日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的指示)

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0年10月26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党中央制定规划建议,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强调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要根据《建议》制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地方规划,注意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各地区编制本地区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搞层层加码。要坚持和完善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完善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能否贯彻落实好,事关未来5年、1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又有具体要求,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又有新的重大判断、新的战略举措,不狠下一番功夫,是学不到手的。学不到手,贯彻全会精神就抓不住要害、踩不到点上、落不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领会好重点和创新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二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听取相关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经营介绍。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听取相关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经营介绍。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十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四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明年是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何,“十五五”规划要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任务,要提前研究,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2024年7月18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十五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将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向着宏伟目标接续奋进。

(2025年1月27日在202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十六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2025年4月30日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有关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5-06-15 16:03:29大象新闻

30人参与20评论

Loaded59.65%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1:39/Duration 3:4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2025年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主题为

“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

当数字原住民——Z世代

开始接管老祖宗的文化遗产

会碰撞出怎样的新活力和新光彩?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5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

保护好 传承好 传播好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

造像最多 规模最大的石刻宝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研究院

一群年轻的工作人员

利用虚拟修复 增强现实 3D打印等技术

将静态历史转化为数字档案

把1500年的风霜刻进数字基因库

把龙门装进“云”里 许龙门下一个千年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2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市考察时指出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

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

有一个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三十多岁

他们创建了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殷契文渊”

开发了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

用大数据助力甲骨碎片“破镜重圆”

用人工智能技术

破译3000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密码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从上古时的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

到千百年来的钟鼓磬瑟 管箫琴笙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年轻成员

通过研究“复原”古乐器和古乐谱

让沉睡千年的旋律重新响起

全新解锁古风版

《孤勇者》《夜空中最亮的星》等

让观众感受跨越千年的历史相遇

文脉华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4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

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

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

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审核:

摆向光 陈萍

记者:

张晓燕 韩梦怡 郭圣啸 李玥

李苗 李婧源 唐晓晴 武亚楠

宋悦 张钒

宣推:

刘大彬 孙川 成娟 万丹 朱伟斌

包装:

张冰晗 吴琼

协力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5-06-14 11:28:03中国经济网

0人参与0评论

企业“内卷式”竞争不仅挤压正常利润空间,还破坏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在一些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和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容易出现企业重模仿轻创新、同质化低价竞争、非理性争抢市场份额等现象。破解“内卷式”竞争,不仅要优化和拓展市场空间,而且要有效治理市场秩序。这就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发挥各自功能,协力治理“内卷式”竞争。

打造差异化竞争生态。引导和支持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梯度发展体系,不同梯度层次的企业在特定产业链环节和市场层次发展,避免大部分企业集聚在少数产业链环节激烈竞争。单项冠军企业需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品质品牌,注重开拓高端市场;专精特新企业则聚焦产业链特定细分领域深耕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专业、灵活等优势,面向尚未饱和的市场领域谋求发展。同时,同一产业链环节的市场需求也会存在分层现象,要引导企业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生态。如在宁波汽车产业集群,产业链不同环节领域的企业有序分工协作和竞合发展,不同梯度企业在差异化定位下提升核心能力、优化产业体系。

促进行业包容性发展。坚持创新引领,除了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还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一是促进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增强企业共同维护产业健康发展的使命责任感和行业共识,妥善处理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二是分享行业发展趋势资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链接技术、市场和管理等专家资源,及时分享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帮助企业洞察新机会,通过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有效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三是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发挥监督治理功能,杜绝违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同时鼓励后发企业积极向标杆企业借鉴学习,在支持后发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促使领先企业保持进取精神和增强示范效应,在良性的你追我赶中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塑造区域产业特色。各地需加强研究产业生命周期、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组织形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塑造区域产业特色品牌,缓解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内卷式”竞争。一是根据产业生命周期选择性培育发展地方产业。针对已经成熟的行业,要谨慎选择,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扩张。二是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布局产业链价值链环节。地方发展产业不应盲目求大求全,要根据当地人才、科技、用地等要素资源特点,培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环节,并寻求与其他地区互补性发展。三是推动产业组织高级化发展。大型“链主”企业与配套型中小企业有效分工协作是产业组织的理想形态,可以避免大量中小企业低水平竞争和行业无序发展。要加强培优“链主”企业,并与配套中小企业协作发展,同时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级,以满足合作需求,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态势。如深圳立足开放发展、产业生态、创新活力等优势,面向建设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地战略目标,围绕“链主”企业做优做强产业链创新链,强化集成电路设计和先进制造能力建设,高水平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特色产业,以协同创新培育发展细分行业,形成重点领军企业、细分龙头企业、中小协作企业集群式创新发展生态。(作者:邬爱其 来源:经济日报)

为“中亚之泪”带来绿色希望——中国科学家助力破解咸海生态危机

2025-06-15 15:26:43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新华社塔什干6月14日电 5月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平辗转抵达乌兹别克斯坦西部城市努库斯,参与同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的科研合作。他已经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奔赴这个位于咸海附近的城市。这次,王平和同事们带来了两样“宝贝”:盐生植物种子和光伏技术。

咸海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快速萎缩,面积已缩小90%以上。水岸线严重后退,土壤盐碱度升高,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咸海成为令人痛惜的“中亚之泪”。

这是2021年9月29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拍摄的干涸的咸海湖床。新华社发(扎法尔摄)

这是2021年9月29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拍摄的干涸的咸海湖床。新华社发(扎法尔摄)

咸海生态危机不仅造成水资源短缺,裸露的湖底还形成巨大的露天岩层,成为沙尘暴、盐尘暴来源,波及范围极广。荒漠化、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叠加,给周边中亚国家生态和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2010年4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视察咸海后说,咸海干涸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

多年来,通过联合科学考察、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家一直合力探索咸海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缺水、土壤盐渍化、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配套体系,都是制约中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难题。”王平说。此次重返努库斯,他和同事带来一批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植物种子,包括盐角草、盐穗木、梭梭、灰绿碱蓬等十余种,希望在当地实验室培育成功后,广泛种植到咸海周边,为盐碱地治理、改善生物多样性、减少盐尘暴带来新希望。

6月3日,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的咸海国际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园区内,当地农户在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合作共建的“光伏+生态”盐生植物园里劳作。(受访者供图)

6月3日,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的咸海国际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园区内,当地农户在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合作共建的“光伏+生态”盐生植物园里劳作。(受访者供图)

王平还告诉记者,几个月前,新疆生地所已经把大约1.5吨盐生植物种子运到塔什干,用于两国专家正筹备共建的盐生植物园。“这些种子不仅将直接用于盐碱地改良、生态恢复,还将为当地植物多样性储备、研究和开发打下基础。”

“今天阴天,适合田间工作,争取完成这片盐生植物试验示范田的滴灌。”在另一座咸海边小镇穆伊纳克,王平和同事蹲在田间安装节水的滴灌系统,并指导当地合作团队架设和使用光伏板,以便利用光伏发电为盐生植物灌溉系统提供电力。

这是6月3日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的咸海国际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园区内拍摄的光伏自动反冲洗灌溉水过滤系统。(受访者供图)

这是6月3日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的咸海国际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园区内拍摄的光伏自动反冲洗灌溉水过滤系统。(受访者供图)

最近两年来,中国科研人员一直在咸海周边推进“光伏技术在咸海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在努库斯,新疆生地所和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去年开展“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项目,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和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得棉花产量提高了两倍以上,同时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降。

中国专家的实干精神、中国技术带来的发展前景,让许多当地农民和农业专家赞叹不已。当地议会官员特意致信感谢新疆生地所,并表示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乌方出资扩大试验示范区的面积。

这是新疆生地所和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在努库斯合作的“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田。(新疆生地所供图)

这是新疆生地所和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在努库斯合作的“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田。(新疆生地所供图)

“咸海生态危机是中亚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说,乌中两国在咸海生态治理方面的合作已见实效,中国贡献令人钦佩。“这不仅关乎咸海生态治理,也是改善民生、增强信任的务实体现。通过共同推进绿色创新发展,我们不仅是在努力恢复咸海地区的生态,更是在为整个中亚地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策划:倪四义 韩墨

记者:张代蕾 李奥

统筹:孙浩 张远 王雅晨

相向而行 共谋发展

——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中亚机制做优做强

本报记者  李建广  陈世涵

2025年06月16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仲夏之月,世界的目光投向中亚。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这是中国—中亚峰会首次在中亚国家举办。

  两年前,中国陕西,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共聚西安,中国—中亚机制提升至元首层级,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树起双方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推进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关系着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时针拨回2020年,中方倡导成立中国—中亚机制;2022年1月,庆祝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之际,中亚五国元首纷纷提议将中国—中亚机制升格为元首层级;一年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水到渠成、落子西安,中国—中亚机制正式升级定型。此次中亚之行,是习近平主席又一次面向中亚的重大外交行动。

  “打造成推进六国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这是对机制的清晰定位;“不断做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推动中国中亚合作取得更多实打实的成果”,这是对发展路径的深邃思考;“旨在着眼各国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加强互利合作,助力共同繁荣”,这是对未来蓝图的擘画……思与行、谋与干,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中亚机制做优做强。

  “深化中国—中亚合作,是我们这代领导人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抉择”。短短5年,中国—中亚机制,这个“六国的共同创举”从无到有,为深化中国同中亚国家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从携手抗击疫情到聚焦经济复苏,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共促地区稳定,元首外交把舵领航,引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友谊之船驶入更加宽阔壮丽的时代航道。

  机制建设蹄疾步稳、不断完善——

  从六国外长定期会晤机制到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中国—中亚机制实现提质升级;外交、经贸、农业、交通、海关、应急管理、教育等10多个重点领域部级机制搭建起机制的“四梁八柱”;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全面运营,展现携手谋发展、并肩促合作的坚定决心……一个公开透明、互利共赢、平等互惠、务实管用的全方位合作平台,正给六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发展战略优势互补、深入对接——

  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哈萨克斯坦新经济政策、吉尔吉斯斯坦“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新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等中亚五国倡议和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中国与中亚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合作项目互利共赢、开花结果——

  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无水港成为内陆发展热土、中亚地区首个中国图书中心成立、中国同中亚国家已建立90多对友好省州(含友城)关系……在机制推动下,中国和中亚合作快速发展、全面推进,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948亿美元。

  仅仅5年,中国—中亚机制何以成果斐然?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我们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是在合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双方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也是六国友好交往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今天的亚洲,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发展繁荣是民心所向。相邻相近的地缘纽带、利益攸关的安全和经济纽带、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纽带,让中国—中亚机制成为相向而行的结果,也让“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携手走上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放眼全球,一个地区合作机制何以世界瞩目?

  命运与共,和合共生。世界版图里的中亚,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时代经纬中的中亚,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保护主义逆风逆水的扰动也在暗涌,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开放还是封闭、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这不仅关乎六国的未来前景,也将从根本上长远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前途命运。坚持开放包容,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和合共生,中国—中亚机制不仅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示范,为创造繁荣美好的亚洲和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做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促进全球和区域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改革创新、昂扬奋进的中国,正与世界共享广阔的机遇;一个团结互信、互利共赢的中国—中亚,正鼓荡起时代潮水的历史方向。

  未来从历史中走来。“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望向未来的深处。

  (本报记者邝西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6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上一篇:习近平主席引领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金句
下一篇:行进中国丨走,去“桥都”感受“星际穿越”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