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11:53:52都市新闻
0:50/0:59自动播放
4月2日,“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式暨“一堂思政课”活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作为中央网信办2025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以“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开辟了多维路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伟人母校、红色摇篮”——第一师范!
去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他说: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我有幸现场聆听总书记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那些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记得总书记走进大厅时,在毛主席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一校训前驻足凝视,这十四个鎏金大字,辉映着延安时期毛主席“先做群众学生”的思想之光,更与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一脉相通。所以,一师赠与我什么,赠与我们什么,是“人民至上”的精神传承,是“小我”融入“大我”的信仰明灯。
第一师范赠予我谦虚勤勉的求学之道。校训中的“先做人民的学生”告诫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斋,而在人民群众的智慧里,在火热的实践中,在泥土的芬芳里。一百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此不仅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游学多县考察乡村民情,主办工人夜学唤醒阶级觉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一样,今天的我们,要以“小学生”姿态走进村寨车间,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阡陌间,写在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上。
第一师范赠予我挺膺担当的凌云之志。百年前,一师学子身无半文,却心忧天下,衣衫褴褛,却发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呐喊,奏出“到中流击水”的壮歌,这些都是在诠释校训中那句,做好“人民的先生”。一师先辈们的挺膺担当,与总书记“立报国强国大志向”的深情寄语一脉相承,同频共振。今天,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潮头,我们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强国必定有我”的锐气,在科技创新赛道领跑,在强国建设前沿弄潮。
第一师范赠予我矢志为民的信仰之光。校训中的“人民”二字,是初心,更是使命!从新民学会“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誓言,到新时代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从一师人“谁主沉浮”的苍茫叩问,到十八洞村“首倡之地”的振兴密码,共产党人用滚烫热血浇筑的为民丰碑,在时代答卷上熠熠生辉。风雨如晦的年代,革命先辈们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熊熊烈火,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我们,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旗帜,沐光而行。
青年朋友们!当总书记凝视校训的目光与伟人的初心在此交汇,当“强国有我”的誓言与“浪遏飞舟”的豪情在此碰撞,第一师范这座青砖黛瓦的校园便成了连接百年的精神坐标:这里不仅孕育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源泉,更奔涌着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实践力量。让我们以“先做学生”的谦卑叩问大地,以“敢为先生”的担当对话苍穹,在文脉沃土深耕自信,在科技蓝海破浪前行,让青春在人民至上的实践中,在报国强国的征程中做出响亮的回答!
2025-04-06 08:52:48央视新闻
0:12/0:48自动播放
近日,到访中国的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接受了《高端访谈》的专访。对于中国的脱贫成就,他赞叹不已。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 尤努斯:我们曾经认为,让一个国家消除贫困是天方夜谭,但中国做到了。曾经,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十分贫穷。如今,中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脱贫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事实,真的实现了。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这样的成就,怎能不让人对中国心生敬佩?中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力量。中国的年轻人发挥了作用,他们的付出不仅造福本国,也惠及全世界。
2025-04-06 08:59:50央视新闻
0:26/2:34自动播放
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深圳、湛江……这些自带“水汽”的地名,很容易让人认为这里并不缺水。的确,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广阔,江河交错。而广东的年降雨量也常年居全国首位。
但事实上,广东早在60年前便开始不断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至今仍未停歇。
一个看似水资源丰沛的地区,为何还会“喊渴”?
问题在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岭南地区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冬春枯水季降水稀少,极易干旱。比如香港,水源主要靠降雨和少量地下水,历史上曾多次陷入“水荒”。
正因如此,1964年开建的东深供水工程,才有了“倒流”东江水支援香港的壮举。这项当时全国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成为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的开端。
而今天,缺水更多源自“发展之渴”。随着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用水需求急剧上升。东江流域仅占广东18%的水资源,却要支撑31%的人口用水和近一半的经济总量。深圳人均水资源仅12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7,超过85%要靠东江水维系。广州北部如花都、白云等地也面临水源紧张的问题。
当“就地取水”难以为继,新的跨区域调水工程应运而生。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已通水,将西江水从地下数十米输送至广州南沙、深圳、香港,完成“西水东济”。北江引水工程则为广州北部“解渴”。而粤西的湛江、茂名等地,也将通过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工程引来西江活水。
这些新“水脉”的铺设,不仅解决缺水,更承载着广东在产业规划、人口布局、区域协同上的深远布局。如今,一张“五纵五横”的大湾区水网骨架正加快形成,覆盖全省16市,服务人口超7600万。
当清泉奔涌而来,那是一条条穿越山河的生命线,也是一次仍在不断掘进、重塑山河的新长征。
(总台记者 刘帆 林铭浩 张琦)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4月5日至6日,日“鹤丸”号渔船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舰艇依法对其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并警告驱离。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我们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该海域的一切违法活动。中国海警将持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开展维权执法活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2025年3月17日,安徽省合肥市,运河新城。视觉中国 图
中部六省2024年常住人口变动情况均已揭晓。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4月3日发布的统计公报,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445.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5.4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66.32%,比上年末提高1.35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出生人口24.00万人,出生率为6.94‰;死亡人口28.79万人,死亡率为8.33‰;自然增长率为-1.39‰。
同在4月3日,《202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外发布: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7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9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99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22%,比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78‰;死亡人口77.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
据此计算,河南2024年末常住人口较2023年末的9815万人减少30万人。
另外,湖南202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539万人,较上一年的6568万人减少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8.6万人,出生率5.89‰;死亡人口58.5万人,死亡率8.93‰;人口自然增长率-3.04‰。
湖北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34万人,较上一年的5838万人减少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4万人,出生率为5.38‰;死亡人口49.7万人,死亡率为8.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4‰。
江西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502.0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0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0.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5‰;死亡人口32.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
中部六省中,仅安徽2024年常住人口呈正增长。
根据《安徽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8万人,出生率为6.17‰;死亡人口51.5万人,死亡率为8.41‰,自然增长率-2.24‰。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
2025-04-06 15:23:50人民日报客户端
“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自2013年以来的13个春天里,无论晴雨,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拿起铁锹,与干部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总书记身体力行种下绿色的希望,对扩绿兴绿护绿、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一起学习。
2025-04-06 15:23:10央广网
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在植树现场,总书记高度肯定国土绿化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强调绿化祖国必须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要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起来学习!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 制:伍刚 王薇
编 辑:田甜
设 计:刘启阳
2025-04-06 15:27:52央视新闻
清明时节,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清明也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民间也有早清明、晚清明,前清明、后清明的说法。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的清明就属于“后清明”的情况。
0:14/1:56自动播放
清明节气是冬歇过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日益忙碌起来的田间耕种场景。此时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林木种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人们应时而动,忙着在田地里耕种、施肥、除草、灌溉。
前清明后清明
与春耕春播有密切关系
许多民间流传的农谚也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二月清明暖烘烘,三月清明冻死牛”“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因此民间又有前清明和后清明之分。
国家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王纯枝:“前清明、后清明”,其实是春耕播种的农谚,与春耕春播是有密切关系的。今年是“后清明”,这和清明节气出现在农历的二月和三月有关系。通常出现在农历二月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气温不稳定,发生“倒春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如果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三月的话就要抓紧了。因此清明前后就是春耕春播的一个关键期。
早清明暖洋洋晚清明冷飕飕
今年是晚清明
除了“前后”,清明也有“早晚”的说法,是根据清明交节的时间来定的。清明交节的时间如果是上午的话,那么清明节过后天气会特别暖和;如果是下午或晚上的话,清明节过后可能还会冷上一段时间。正所谓:“早清明,暖洋洋;晚清明,冷飕飕。”今年4月4日20时49分正式进入清明节,属“晚上清明”。因此清明过后可能还会冷上一段时间,需防范“倒春寒”。
知识链接
什么是倒春寒?
清明前后,农业生产需要防范“倒春寒”现象,那么什么是“倒春寒”、如果出现了“倒春寒”又要如何防范呢?
0:00/1:46自动播放
“倒春寒”主要在春季3月一5月出现
“倒春寒”是一种春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主要指春季3月一5月出现的前期暖 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当前期偏暖,后期出现强度较强的冷空气影响时,若日平均气温低于30年气候日平均气温值达1℃及以上,且持续天数≥3天时,即判定出现“倒春寒”天气。反之,则只是一次普通的冷空气影响过程。
农业生产需防范“倒春寒”影响作物发育
事实上,“倒春寒”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倒春寒”的出现会影响春季种植的农作物的发育,严重的会导致作物死亡。根据气象监测,前期江西等地已经出现了“倒春寒”现象。
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瑞鸽:受倒春寒影响,山区茶园出现“春霜冻”,影响茶芽生长,低温过后不宜立即采茶,建议适当休园,待气温稳定回升后再进行采摘加工,以免影响春茶品质。高山茶园要及时察看受冻情况,剪除冻伤枝叶,以促进新芽萌发和恢复树势。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4月4日至6日),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基本无降水,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温高雨少、光照条件良好利于冬小麦起身拔节生长。江南中西部、华南、四川盆地、贵州、云南等地有降水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水分保障,但局地降水较强易导致低洼地块出现短时渍涝灾害,建议及时播种春播作物或移栽早稻,并加强秧苗田间水肥管理,培育壮秧。
2025-04-06 15:29:20人民网
清明,是节气、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砖黛瓦间寻一抹新绿,于百家灶火中品一口春鲜。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蕴藏在一个个文化符号中;“诗与远方”的文旅牵手,激发出旺盛的时代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从红色旧址上追思追忆,到山水花丛间踏青赏春,清明时节,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赓续精神血脉、汲取文化养分,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红色文化传承不息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清明假期,革命旧址参观者络绎不绝。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跨越时空的思念与坚守中赓续传承。
圪梁梁、山峁峁,如何垦出歌谣里“陕北的好江南”?
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镢头,静列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刃口处的斑驳凹痕,镌刻着80多年前的垦荒史诗。
“这把镢头,是1941年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自己动手打造的。”讲解员李茜向清明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战士们没有工具,就找废铁自己造;没地方住,就搭帐篷、挖窑洞……一把把镢头,刨出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更是披荆斩棘垦荒原、筚路蓝缕建家园的高昂士气。”
纪念馆尾厅墙上,“南泥湾精神”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人们在重温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虽已成为历史,但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传递着开拓前行的奋进力量。”来自陕西宝鸡的游客梁京说。
延河水畔,游人如织;石库门前,熙熙攘攘;嘉兴南湖,波光粼粼;北京香山,苍翠遍野……神州大地,红色资源星罗棋布。
漫步革命旧址,红色文化的滋养,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
全息影像亮起,长征“无名英雄”身影浮现,与游客“同走长征路”;模拟寒冷气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有了实感”……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借由科技手段,将长征历史转化为一个个体验互动场景。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我感受到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来自江苏的游客叶女士说。清明假期,“红飘带”接待省外游客占比超30%。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各地的守正创新实践,推动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感染力。
逛集市、买文创、品美食。江西瑞金,红井步行街的“红色集市”人潮涌动。来自广州的游客朱志辉正在挑选伴手礼:“苏区纸币纪念册、少年家国梦手办,红色文创很有新意;黄元米果、脐橙米酒,地道风味值得分享。”
“来瑞金的青年游客越来越多,瑞金正推动形成更多红色旅游新业态,为青年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瑞金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说。
文旅市场释放活力
春和景明好时节。从曲水流觞、临水赋诗,到踏青插柳、放飞纸鸢,清明在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出多样的民俗习俗。市民游客在清明假期尽享“文化味儿”。
“铛——”一声铜锣响彻石板路。延续近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含山轧蚕花”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拉开帷幕。
我国的蚕桑文化内涵丰富,清明蚕桑习俗多姿多彩。“轧”在方言中意为“挤”。每逢清明,浙江杭嘉湖地区的蚕花庙会、水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蚕花轧得越闹猛,收成就越好。”在村民口中,这是一场祈求风调雨顺、蚕花茂盛的盛会。蚕农手持竹篮,头戴蚕花发饰,沿青石板路拾级而上。“蚕花娘娘”沿途撒下寄托着美好祝福的蚕花和糖果。鼓乐队、舞龙队、舞狮队一一出场。
清明时节,一系列富有节日特色的文旅活动与春日胜景相映成趣,吸引游客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沿着两岸长满芦苇的五布河,向东温泉镇飞驰,四周山峦环抱。何怀凤一家三口从重庆巴南城区来到郊区踏青。
春风轻拂,孩子兴奋地牵着线奔跑,五彩斑斓的燕子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摇曳。“看她笑得多开心!”何怀凤说,一家人订了村里的民宿,带孩子挖野菜、做清明粑。
清明假期,巴南区组织开展赏花、登山、露营、挖野菜等乡村旅游活动,全区特色旅游民宿平均订房率超70%。
文旅融合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各地积极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清明假期,北京推出312场群众文化活动、843场各类演出、12条“跟着电影去旅游”线路和十大赏花胜景地,发展“春日经济”;安徽将国潮、美食、数字体验等融入文旅空间;湖南长沙通过非遗集市、研学直播等形式,打造可触、可感的文旅新消费模式。
强化保障丰富体验
“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
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加强服务保障,丰富产品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广东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等无需预约,精彩展览“随到随看”。山东文化馆开办丰富多样的展览,“走进展厅,非遗展览、陶艺作品展、创意作品展一应俱全。”来此参观的张先生说。
清明假期迎来出游高峰。4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近2.9亿人次;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09.3万人次,创今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为保障群众安全平稳出行,各地开行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和银发专列。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在哈尔滨至亚布力开行“旅拍专列”,北京局集团公司“开往春天的列车”涂装换新,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开行“杏韵之旅”银发专列,提供一铺到底、慢旅行服务等。
为满足自驾出行需求,浙江海宁盐官景区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新建的低碳停车楼建设有637个充电车位,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便利。景区还安装了光伏停车棚,提供绿色电力。”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营销工作人员吕杰说。盐官景区创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酒店、餐饮、房车营地、民宿以及所有公共设施均已使用绿电。
从交通出行到游玩赏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做好假期文旅市场保障工作,让市民游客舒心出游。
从景区展馆到大街小巷,各具特色的文旅活动火热开展,解锁更多“打开方式”。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写下人文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注脚,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张丹华、陈隽逸、杨颜菲、刘军国、王欣悦、潘俊强、窦瀚洋、王珂、韩鑫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6日 01 版)
2025-04-06 15:31:18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 题:洪流中的丰碑——追忆吉林省临江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夏琨
新华社记者唐成卓、孙鹏程
鸭绿江畔,长白山下,英雄辈出的热土永远记得那个雨夜。2024年7月24日,时任吉林省临江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夏琨在抗洪抢险途中遭遇道路塌方,车辆坠入洪流。7天后,夏琨的遗体在距离落水点下游37公里处被找到,他的生命定格在46岁。
“暴雨引发闹枝镇义和村徐家沟山洪泥石流!”“路上堵了30多辆车,河水疯涨!”……2024年7月24日晚,警情电话接连打进夏琨的手机。“必须去现场!”夏琨不顾安危,带着辅警李祥深驱车直奔险情一线。
临江市公安局的监控记录下了他最后的身影:20时05分,夏琨一边疾步前行,一边通过手机部署抢险工作。电话里,他对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王玉斌说:“做好抢险工作,必须保证群众安全!”这是他对战友的嘱托,更是对群众的承诺。
通往徐家沟的路,一侧依山,一侧是咆哮的二道沟河。车辆行驶途中,路基被冲塌,夏琨与李祥深乘坐的车辆瞬间坠入急流。
对王玉斌来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刻骨铭心。夏琨出发后,王玉斌与同事也乘车出发,赶往现场。“当时我以为能比夏局长先到,没想到这次还是他冲在前面。”王玉斌哽咽着说。
搜救期间,一位大娘焦急询问:“找到没有?”救援人员摇摇头,大娘泣不成声:“都是为了咱老百姓啊!”
翻开夏琨的履历,每一步足迹都彰显着赤诚。1999年从警校毕业后,夏琨扎根基层,从派出所民警一路成长。从警25年,夏琨参与办理刑事和行政案件460余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他是打击犯罪的“利刃”。2015年,夏琨带队抓捕持枪嫌疑人,将身前的年轻战友一把拽到身后,第一个冲进房间。2020年,作为专案组组长,夏琨数次复盘案卷,成功抓获30年前雨夜行凶的命案逃犯。案件告破后,被害人家属流着泪说:“30年了,以为没人管了,是夏局长给了我们公道。”
他是基层治理的“能手”。在临江市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枫桥经验”,组织27家单位建立联动协调机制,诸多矛盾纠纷被排查化解。面对南来北往的游客,他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带领临江市公安局落实首违不罚制度,让游客感受边境小城的温暖。
与群众打交道,夏琨倾尽赤子之心。“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要把群众的事当成亲人的事去办!”这是他一生的坚守。他帮助72岁的流浪老人寻亲,让老人与失散32年的家人团聚;在包保帮扶的独居老人家中,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墙上,方便老人随时联系……
2024年8月6日,临江市举行夏琨烈士追悼会,许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要求同志们做到的事情,他会首先做到;需要冲锋在前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上。”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留给同事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追悼会上,有同事写下这样一段悼词:他的脚步永远停留在了抢险路上,他的精神却化作星火,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完)
2025-04-06 15:32:12央广网
0:09/1:48自动播放
烟火气、慢生活、文艺范,你最近一次逛后街是什么时候?
近年来,藏身城市肌理的周边支路、沿街小巷正从城市“隐秘角落”走向消费的“前沿阵地”,聚集形成独具魅力的“后街经济”。比如,当你和好友CityWalk时,可能会在城市巷子中找一处街边特色小店品味美食,也可能在茶馆体验市井文化。这些背街小巷和支马路,通常被称为“后街”。
眼下,许多城市正积极探索“后街经济”新模式。譬如,从北京的胡同小店到上海的弄堂咖啡馆,从青岛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到以重庆“小黄楼”为标志的三层马路徒步路线,这些周边支路、沿街小巷上的人气活力,聚集形成“后街经济”,助力拓展城市消费新空间。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项便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具体来说,包括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等,这些都为各地发展“后街经济”注入新动力。
后街改造并非简单的商业复制,“后街经济”之所以能够蓬勃兴起,关键在于通过挖掘在地文化、保留市井烟火气,形成独特的“城市微表情”。更重要的是,如今消费者更追求沉浸式体验与个性化服务,消费不仅仅是物质购买。在后街经济的灯火里,有家的温暖、故乡的记忆,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言,后街更是成长的“日记本”,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新地标。
打造“后街经济”需因地制宜,“小而美”的“后街文化”也在考验基层治理智慧。春天已经来了,如果你想打卡某个城市、近距离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不妨去品味一下当地的“后街经济”吧!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刘娜 姜葳
记者:王晶
拍摄:魏浩宇
剪辑:张宏宇(实习)
设计:李自然
2025年04月30日18:01 | 来源:新华网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