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游客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拍照留影。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7月28日,我们走入冀西北,走进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那片历经岁月沧桑的沟壑纵横之地——泥河湾遗址群,去探寻东方人类的足迹。
探索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世界性的科学课题。上世纪二十年代,当仰韶村等遗址首启发掘时,在冀西北的泥河湾村,一批古生物化石正式进入科学家的视野。自此,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逐渐揭示于世人面前。
那么,泥河湾遗址群,到底有何魅力?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呢?
在遗址公园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照旧石器“尖形刮削器”形状设计的南大门。“大家瞧,这里的设计独具匠心——入口檐板掀开,寓意开启人类起源之门,走上探寻泥河湾百万年古人类的神秘历程。”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冀春儒介绍。
遗址公园内小长梁遗址,是重要的探访点。走到那片悬崖边时,已有很多游客在远眺山峦。“天高云淡,千沟万壑,一眼百万年——来到这里,真有一种回到远古的感觉,自豪感油然而生。”北京游客刘悦茜告诉我们,多年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历史青铜甬道第一阶上,见到镌刻着小长梁遗址之名。自那时起,就一直对泥河湾充满向往,这次特意带家人一同前来探寻古人类足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寻找文明根脉。”冀春儒说,古地磁测年结果证实,小长梁遗址距今136万年,是泥河湾遗址群发现的第一个超过百万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一中国旧石器考古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现在已成为讲述百万年东方人类发展故事的重要样本。

7月10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百年来,泥河湾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距今176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9万至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至0.5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
“目前,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数量已增加至300多处。这些数量巨大、分布集中、文化序列连续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岗说,除非洲之外,泥河湾是全世界最完整连续记录人类演化进程的区域,“百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作出独特贡献。”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泥河湾努力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发挥古老遗址群的现实引领作用。2022年底,泥河湾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23年6月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运营。
如今,古朴的遗址公园已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遗址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古人猿雕像目光深邃,注视着芸芸众生。雕塑前的20级台阶,正是河湖相沉积的泥河湾第四纪国际标准地层的形象展示,代表近2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
“遗址公园是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让人们‘来有所获、观有所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与环境保护局负责人孙永春告诉我们,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探寻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展示灿烂文明的鲜活地标。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走进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透过明亮的玻璃,见到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在操作精密仪器,凝神研究石核、石叶等石器。在一间展厅内,只见陈列着石器、动物化石等,墙上悬挂着泥河湾地图、阶段性研究成果、曾在泥河湾开展研究的中外科学家照片。在马圈沟遗址发掘点,巨大的钢结构保护棚笼罩着“大象餐桌”,向人们鲜活地呈现距今176万年前古人类群体肢解动物遗骸,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用餐”情景,堪称“东方人类第一餐”……

7月10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古人猿雕像。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泥河湾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遗址群,如何进一步发挥遗址公园的社会功能、讲好泥河湾故事呢?
“一方面持续推动实施遗址展示与阐释,另一方面不断拓展讲故事的方式和渠道。”孙永春说,近年,邀请权威专家策划编制《泥河湾考古图典》《阳原泥河湾——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等系列科普读物,制作完成《寻梦泥河湾·探访东方人类的故乡》10集微纪录片,通过沉浸式数字影片等为青少年研学教育提供趣味展示与交互体验……今年,还将组织举办“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配合拍摄《寻古中国·东方人类百万年》系列纪录片等活动。
“挂牌一年多来,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公园内还有万亩杏林,春天杏花飘香,夏天杏果挂满树枝,也成为文旅美景。”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志军说,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正加速推进,泥河湾正在加快形成集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望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
今年1月,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马圈沟遗址展示提升项目,已于6月完成设计方案并获得河北省文物局批复;备受关注的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目前全面进入内部装修和布展阶段,计划今年11月试运行,将成为展示泥河湾盆地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窗口……
遗址、山峦、发掘场景,正结合起来;远古、当下、未来,正贯穿起来……“泥河湾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高度融合的复合型遗产地。去年,我们正式启动申遗工作。相信泥河湾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天,会越来越近!”李志军们对泥河湾的未来充满期待。(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郭晓通)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投资中国”(见证·中国机遇)
2024-08-04 11:47:32人民日报
“中国经济充满活力,为航空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空中客车公司(以下简称“空客”)首席执行官纪尧姆·傅里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空客此前发布的全球航空服务市场预测显示,中国有望在未来2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从长远来看,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我们将继续以高效产品和优质服务支持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傅里说。
近年来,中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中国与多国实现签证互免、延长对10余个国家的免签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落地,进一步便利了外籍人员来华经商、交流。傅里说:“中国拥有友好的投资环境,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加大投资的原因所在。”
傅里表示,中国市场对空客十分重要。从1985年中国引进第一架空客飞机,到去年首架在中国总装的空客A321飞机在空客天津总装线下线交付,空客在中国的产业布局逐渐完善。目前,中国已成为空客最大的单一国别市场,每年空客向中国客户交付的飞机数量约占同期全球总交付量的20%。
今年1月,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四川成都正式投运。截至目前,已有多架飞机在这里完成发动机更换。该中心是空客在欧洲以外建立的首家一站式服务中心,对飞机零部件的回收利用率高达90%,有助于带动中国航空市场建设完整的全产业链集群。
“中国为空客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和广阔的市场。”傅里表示,从研发、制造到飞机回收利用,空客与中国的合作不断加深,几乎涵盖了航空业的全生命周期。“中国市场是全球航空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空客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推进本土化合作,目前中国约有200家供应商支持空客民用飞机的生产。”
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实力同样令傅里印象深刻。他表示,空客已在北京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在广东深圳设立创新中心,在江苏苏州设立研发中心,这些都是空客在中国的关键投资项目,旨在拥抱中国的创新力量,在全价值链上与中国进行合作。
当前,空客正与中国合作伙伴探索可持续飞机座椅的应用,并加强氢能领域的创新。傅里说,空客将扩大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绿色减排措施应用,并支持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投资中国,与政府、航空业、学术界等各方加强合作,为推动中国航空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0人参与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