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人民网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8-04 18:06:41 | 浏览:1784次 ]
分享到:

2024-08-04 14:41:37人民网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锻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协力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科技体系服务能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纵观神州大地,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渐形成,生动展现出宏观经济治理的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也对加强政策统筹、放大政策组合效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到“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作为“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首要内容,再到此次《决定》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执行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这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协调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组合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宏观调控科学、政府治理有效,换来的是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我国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59.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实践证明,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方能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又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领域改革,还要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尤其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着力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征程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如何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2024-08-04 14:41:08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准确领会和把握这些重大原则,对于确保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亲力亲为指导推动改革工作,在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关头、重大问题上果断决策、一锤定音,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发挥好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第二,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关于“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四,关于“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五,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依法治国是改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注重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创新难题需要用法治方式来破解,许多重大改革成果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巩固,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第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影响改革推进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各种矛盾及其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必须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印记丨12年,总书记种下的“信心树”枝繁叶茂

2024-08-04 20:14:54人民网

盛夏时节,深圳莲花山公园满目葱郁,游人如织。

“躲在帐篷里睡一下午,一睁眼就能喝到刚做好的加冰柠檬茶,这是以前露营不敢想的事情。”在莲花山公园露营地,王女士刚收到由无人机送来的冰柠檬茶外卖。

随着无人机莲花山航线正式开航,莲花山公园成为全国首家开通无人机配送服务的国家重点公园。

登临山顶俯瞰,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从南海之滨“小渔村”,到改革开放“试验田”,再到大湾区建设“重要引擎”,深圳作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率论能耐。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在莲花山公园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工作。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高山榕树。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工作。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高山榕树。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时任深圳市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的场景,他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种下的是常青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树’‘希望树’!”

12年过去,深圳以改革创新激发澎湃动能,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从特区时代走进湾区时代。

莲花山公园几公里外的深港交界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以“一年一个样”甚至“一月一个样”的速度,加快开发建设、开放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未来寄予厚望,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河套科创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供图。

河套科创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供图。

202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接连不断: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成开园,科研机构跨境资金调拨“科汇通”试点启动,河套深圳园区10家中试平台集中授牌……

这块3.8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目前已聚集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1.5万名科研人才。不少公司以“香港实验+深圳研发+珠三角生产+销往全国”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

来自香港的何耀威在河套创业多年,专注于无创血糖监测可穿戴设备研发。2023年2月14日,他的公司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标志着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深圳是一座有着创新基因的城市,为我们带来了成就更大梦想的舞台。”谈到未来,何耀威满怀期待。

高质量发展充满活力,镌刻着新时代的印记,也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与决心。

12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种下的那棵高山榕树,如今已枝繁叶茂,迎风屹立在莲花山公园。深圳,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续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上一篇:石泰峰人民日报撰文: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下一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