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人民网启动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 热词等您选出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2-10 11:15:06 | 浏览:41995次 ]
分享到:

2025年01月27日15:0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点击图片进入两会调查页面)

(点击图片进入两会调查页面)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 (记者马昌、薄晨棣)人民网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于今日正式上线,这是人民网连续24年开展全国两会调查。网友可通过人民网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专题、“人民网+”客户端、人民网法人微博、人民网官方微信、“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通道进入调查页面,选择您最关心的热词并填写调查问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民之所盼、我之所呼,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将继续发挥传民声、汇民意、聚民力的重要作用,为网友提供建言献策的平台。

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热点话题,人民网邀请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共设置了10个候选热词。

您期待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改革举措落地?您认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应重点改进哪些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列举措您对哪些最为关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记者将把调查结果和网友心声带给代表委员。

为感谢网友对人民网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的支持,参与者有机会抽取精美奖品1份。

参与说明

1、登录人民网2025年全国两会调查页面。

2、选择您关注的热词(不少于5个)进行投票并回答调查问卷,提交问卷后可参与抽奖。

3、填写基本信息完成提交。


(责编:温璐、邓志慧)

一见·春节前后两趟东北行,传递哪些讯息?

2025-02-10 08:47:00人民日报

701人参与66评论

春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辽宁和黑龙江、吉林。在辽宁,访山村、看市场、入小区、进企业,给基层干部群众送上党中央的关怀和祝福;在黑龙江,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吉林,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蛇年春节前后两次地方考察,都在东北地区,足迹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信心和期待。

构建什么: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钢是我们国家的老企业,这些年焕发青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本溪市考察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

这里有世界上最宽幅的冷轧板生产线。通过集控技术的应用和对产线控制模型进行优化,这条生产线的运行精度和效率越来越高,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0%,产线的产量提升了25%。

本钢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东北制造业提档增速的缩影。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何破旧局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路径:“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立足实际、认清优势,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在春节前后的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在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与旧”“破与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地区考察过程中反复阐明其中的辩证法。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今年春节前在辽宁调研时指出,“切不可把传统产业一概视为‘低端产业’、‘落后产业’一退了之,否则就可能导致新旧动能断档失速、加剧结构调整阵痛。”春节后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依靠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到发展关键时刻,党中央的每一次谋划部署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18年9月28日,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四大短板”;寄语东北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越是挑战严峻、困难重重,越需要用改革办法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建设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时指出,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东北地区正不断把开放意识转化为开放条件下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本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为了什么:扎实改善民生福祉

“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一以贯之的民生情怀体现在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中。

城市更新如何操作?“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

农业农村如何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文化惠民如何落实?“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民族地区如何繁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着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特色产业。”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小区。在群众中,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落实的新阶段,一个个“民生愿景”正一步步变成“幸福实景”。

在这片热情洋溢、开放包容的土地上,广大干部群众敢想敢干敢首创,正用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东北答卷。

策划:杜尚泽

撰文:高慕

编辑:温腾

校对:朱利

学习进行时·快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部署东北全面振兴

2025-02-10 08:48:29新华社

67人参与19评论

人民日报头版: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

人民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07:27:35 来自北京

52人参与1评论

本报记者 罗珊珊

网上有自媒体说“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这个说法靠谱吗?我上网查了查,发现2024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1%,同时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9.9%。两个数据,是不是自相矛盾?

——人民网网友49****4

这位网友的观察非常细致,回答这个问题,想先说个身边故事——

沃尔玛大卖场,大家都不陌生,有没有感觉到近年来许多门店关闭了,是不是常看见类似“沃尔玛撤离中国”的新闻?

但这是全部事实吗?未必!

就在2024年12月18日,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浙江温州开设了全国第五十二家门店。更直观的是,2024年第三季度,沃尔玛在中国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7%。

一家总被传“撤出中国”的企业,却在中国市场保持销售额增长,矛盾吗?

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变化: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下,在本土零售企业强势崛起下,传统商业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了,快速反应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一句话,时代在发展,中国市场已今非昔比,中国与外资的相对关系也有了新变化。

在讨论外资是否撤出中国时,先要搞清楚“中国还需要外资吗”?

现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资本紧缺转向资本富余,从注重引进外资转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一些网友认为“中国没那么需要外资了”,一些外媒借此鼓吹“中国不欢迎外资”。

显然,资本富余和“走出去”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外资了。加快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外资仍是关键枢纽。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出台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举措:举办进博会、链博会,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是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那引资规模为何下降呢?

产业投资是面向长期的理性经济行为,受中长期多重因素影响,数据上下波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

先看短期,2021年以来,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外资大量流入,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2024年有所收缩也在正常范围内。

再看长期,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也会出现阶段性反差。

目前,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七成左右,服务业轻资产属性明显,这对引资规模的影响可不小。

数据反差能理解了,外资对中国到底是啥态度?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这是众多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

今日之中国,技术突破、人才累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世界工厂”含金量跃升;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显著,“世界市场”空间广阔。

毫无疑问,一个持续发展、动能强劲的中国,一定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但同时,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开放的中国,外资企业必须拿出看家本领才能站稳脚跟。

这些年,一些没有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出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来了。

近年来,美西方一些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这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不小挑战。外部环境越是严峻,越需要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坚定开放、互利共赢,中国是认真的。

还是那句话: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新闻随笔】透视春节年货消费之“新”

2025-02-10 09:52:37光明网

0人参与0评论

【新闻随笔】

作者:张小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团圆幸福的美好期盼。置办年货,则是春节仪式感的重要体现。从传统的瓜子糖果到新中式服装、非遗文创,从昔日的“赶大集”到如今的“云购物”,年货消费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反映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透视春节年货消费之“新”,我们看到的是消费升级的澎湃动力、文化自信的日益坚实,以及科技赋能下消费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年货消费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从“量”到“质”的跨越。过去,年货消费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而如今,消费者更注重好不好、健康不健康、新颖不新颖。以食品为例,传统的糖果、糕点虽仍是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减糖版”“低脂版”“绿色有机版”等健康产品正成为市场新宠。老字号品牌纷纷推出无蔗糖或低糖油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年味,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与此同时,“洋年货”走俏年货消费市场。从车厘子到三文鱼,从红酒到巧克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品进入中国家庭的年货清单。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贸易政策、便捷的电商平台和高效的物流体系缩短了中国消费者与“洋年货”的距离。

年货消费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年货,非遗文创、国潮产品成为市场新宠。今年的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消费者对非遗年货的热情空前高涨。从“玉蛇”毛绒玩偶,到“巳蛇祥瑞”流沙冰箱贴,再到“蛇墩墩”盲盒,这些将非遗技艺与生肖元素巧妙结合的文创产品,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奇年货。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平台年货节期间,“蛇元素”非遗产品日均成交额环比增长435%。

国潮的崛起同样引人注目。从定制新年“战袍”到购买红色配饰,消费者通过个性化的服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某购物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红色毛衣链销量同比增长超7倍,红色手链、戒指等配饰的销量同比增长超100%,红色女士丝巾、围巾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110%。国潮服饰的流行,不仅彰显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为春节增添了更多仪式感。

此外,科技进步为年货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多样性。从线下“赶大集”到线上“云购物”,从传统零售到直播带货,消费场景的变化重新塑造着人们的购物方式。直播电商的兴起为年货消费注入了新活力,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直播间“一日看遍各类年货”,享受沉浸式的购物体验。智能科技的普及也让年货消费更加便捷,通过AR技术,消费者可以“试穿”新年服装、“预览”家居布置效果。

年货消费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春节前,国家进一步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产品由8类增加到12类,并首次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发了消费者的换新需求,也为家电和3C行业(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某购物平台数据显示,近一个多月来,“以旧换新”相关搜索量超2000万次,手机、洗衣机、冰箱等产品最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不仅在一线城市表现突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也积极参与,显示出消费升级的普惠性。此外,各地政府通过举办非遗集市、年货节等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择。在四川宜宾、山东济南、云南昆明等地,非遗集市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打卡,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年货消费更具文化内涵。

春节年货消费的变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健康化、国际化的产品选择,到非遗与国潮的文化表达,再到科技赋能下的消费场景创新,年货消费之“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蕴藏着消费市场新活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春节年货消费还将衍生出更多新形态,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2版)


上一篇:习言道|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下一篇:找准发力点,干出好年景(今日谈)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