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2 08:44:16人民日报客户端
4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今年中国元首出访开篇之作,也是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面向周边的首访。
风云激荡中,新一年元首出访,起笔周边,牵动世界目光。
一个理念:“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邻居好,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家如此,国亦然。和睦邻邦、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为邻之道”。
这些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越走越近。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就任总书记后首访就来到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上任两年多已经三次访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就任后把中国作为首个正式出访的国家。
常见面,多走动。密切交往的背后,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3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十余载春华秋实。如今,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成为18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一以贯之的理念,引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断向前,让邻国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诚意。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当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开启东南亚之行,这一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将如何拓展充实,备受期待。
一个愿景:“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周边,唇与齿,手与足。面对周边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期盼,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顺风车”。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西赴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一带一路”倡议一呼而百应。
源自中国,始于周边,造福世界。10多年来,中国已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老铁路打开老挝“陆锁国”困境,雅万高铁为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翅膀,中马“两国双园”开创产业合作新模式……一大批项目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周边是搬不走的邻居,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越南“两廊一圈”框架、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重点项目、柬埔寨“钻石六边”合作架构等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对接,正形成“1+1>2”的强劲合力。
在双边,中越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马深化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中柬命运共同体进入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
看区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有望年内签署,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助力东盟国家转型发展,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
全球化逆风中,各方期待:中国和周边国家如何不断树立合作典范、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进一步走深走实。
一个行动:“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34年前,中国与东盟正式开启对话进程。在东盟的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第一个成为东盟的战略伙伴。正是在中国—东盟关系快速前行的带动下,各国纷纷加大与东盟的合作,从而逐步形成了东亚合作蓬勃发展的局面。
回望历史,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深刻总结双方发展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便是“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以开放理念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推进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正是真正的多边主义。
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挑动分裂对立还是倡导开放共赢、是共商共建共享还是霸权霸凌霸道?两种抉择,两种前途,关乎人类整体利益,也考验着各国的智慧。
中国和东盟人口总量约占全球1/4,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经济体。“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策划:杜尚泽
撰文:李建广
海报:陈晓劲
编辑:胡泽曦、蒋雪鸿
校检:朱利
2025-04-12 12:30:09新华社
0:07/3:42自动播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内考察调研还是国外出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2022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玉亮 摄)
“4个热菜:红烧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上展厅,一张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时的晚餐菜单格外引人注目。
朴素的家常便饭,严格的“四菜一汤”,折射出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工务段职工食堂,餐桌上摆放着杜绝浪费的提示牌(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振聋发聩地提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绷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根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和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更有奔头。这“紧日子”里有为民情怀,更有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
策划:樊华、幸培瑜
统筹:吴炜玲
编导:杨慕茜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04-12 12:33:04新华社
0:07/13:01自动播放
三星堆的青铜鸟足神像
彰显了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闪耀着中华大地多个区域
文明交流互融的光芒
一组“北魏漆画屏风板”反映出
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文化交流
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
一首悠扬的《土尔扈特的故乡》道不尽
瞭望着东方的土尔扈特人
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今天的中国
各民族相互了解、尊重、包容
互相学习、帮助
形成了持久而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祖国母亲的情怀
深深流淌在所有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一双双黑色的眼眸
无论在哪里
都望着“家”的方向
出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新疆分社、新华社山西分社、
新华社河北分社、新华社四川分社、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联合制作:新华社客户端、bilibili
支持: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2025-04-12 10:11:31新华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
2025年一季度
我国汽车产销量
分别为756.1万辆和747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分别为318.2万辆和307.5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
汽车行业开局运行良好
记者:唐诗凝、高亢
设计:胡戈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2025-04-12 10:13:18人民日报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好共同家园。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发展的实践成效显著,命运共同体建设成果可知可感、惠及广大民众。
践行亲诚惠容 促进地区繁荣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运与共。2013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10多年来,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
马来西亚交通部前部长、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认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植根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契合亚洲国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当前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中国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地区稳定与繁荣注入了宝贵的正能量。
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韩中全球协会会长禹守根表示,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方积极倡导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为地区和平与繁荣提供了重要指引。“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不仅为地区国家民众带来福祉,也为全球和平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禹守根说。
“中国政府对周边外交的高度重视,展现了大智慧与大格局。邻国是‘搬不走的邻居’。处理好周边关系,不仅有利于自身安全与发展,也为地区国家深化互利合作奠定基础,是推动双赢、多赢的重要举措。”巴基斯坦议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秘书处全球发展倡议小组顾问沙基尔·拉迈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期待中国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区域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吴森提兰谷长期致力于研究泰中关系及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他说:“‘泰中一家亲’在泰国家喻户晓。在中方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泰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深化务实合作 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中国已同周边25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1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正式通车让地区国家圆了“铁路梦”“高铁梦”,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年度开行量首次突破1万列,中吉乌铁路项目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硕果累累、不断取得新进展。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高级国际研究所中国项目负责人阿博斯·博博霍诺夫表示,中吉乌铁路承载了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期待,有望为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厂,来乌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得益于乌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乌中合作正蓬勃发展。”阿博斯说。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取得新进展,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稳步推进、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深入人心,切实惠及更多周边国家民众。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者协会主席迈戈尔季诺夫表示,哈中两国合作不仅聚焦铁路、公路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高度重视教育、农业、医疗等贴近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关照到当地民众的具体需求。
日本帝京大学教授露口洋介表示,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亚洲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为构建和谐与繁荣的亚洲大家庭创造有利条件”。
翁诗杰表示,马来西亚高度认可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为、大国担当。中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马中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
坚持命运与共 惠及广大民众
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同地区国家携手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缅甸日前遭受强烈地震灾害,中国救援力量迅速行动。缅甸青年龙威是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籍传播官,地震发生后,有许多中国朋友向他表达了捐款捐物的意愿。龙威表示,中方救援队不仅赴缅甸受灾地区开展现场救援,还赠予先进设备,协助当地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他说:“患难见真情。中国在缅甸遭遇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了缅中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
迈戈尔季诺夫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在中亚地区的生动实践。
“澜湄流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吴森提兰谷表示,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正式建立10多年来,工作成果显著,为湄公河流域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安全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支柱之一。中方强调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对于周边国家至关重要。”
柬埔寨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长期关注柬中合作。他表示,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柬埔寨农村饮水、道路建设和农业发展等合作项目,切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中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方针,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必将为地区发展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北京、阿斯塔纳、金边、吉隆坡、首尔、东京4月11日电 记者屈佩、李强、赵益普、程是颉、俞懿春、莽九晨、朱玥颖)
2025-04-12 10:15:30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从国际民意看美式霸权的内爆与崩塌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连日来,全美各地数十万人走上街头,抗议特朗普政府造成的混乱。抗议活动还蔓延到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抗议者高举“美国怎么了?”“停止伤害人民”等标语牌。而美国政府抛出的所谓“对等关税”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斥为“现代史上影响最深、危害最大、最没必要的经济错误”。美国搅乱世界贸易的所作所为是其治理失灵和国际声誉下降的又一例证。
长期以来,美国为自己精心打造了“民主灯塔”“人权卫士”“种族熔炉”等光环,并借此塑造其“全球领导者”形象。然而,随着内政外交矛盾日益累积、问题不断暴露,美国实力不断受挫,这些昔日光环越来越难以维系。总部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发现,78%的受访者认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威胁和不稳定来源是美国;德国民调机构拉塔纳公司发现,全球范围内对美国持正面态度的国家正在减少,瑞士、爱尔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向负面;2月底在英国伦敦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美国声誉指标排名下降4位,治理水平指标也下降4位。全球多地民调结果印证了这一报告洞察的趋势: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全球很多国家的民众认为美国民主“从来不是值得效仿的好榜样”。
这样的结果不难理解。美国政治乱象迭出,社会治理陷入困境,制度运转滞涩,混乱状况已成“常态”。美国自诩为“民主样板”,可政坛奇观不断上演;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可国内人权状况不断恶化……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从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招致内外争议,到大裁联邦雇员引发政府机构震荡,再到“群聊泄密门”暴露执政真实水平,其推行的多项政策受到广泛质疑。据美国媒体统计,本届政府成为被告的国内诉讼已超过150起。著有《软实力:国际关系中的吸引力》一书的德国波恩大学研究员亨德里克·奥内佐格指出,随着社交媒体与现代通信技术普及,每个人都能更清楚地了解美国国内发生的事情,这放大和加速了“美国道德权威的侵蚀”。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所作所为,也在系统性消解自身软实力。曾几何时,美国政客总喜欢大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其兜售的从来都是以美国霸权为核心的“家法帮规”。从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贸易,到公开宣扬觊觎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岛、加沙甚至加拿大领土,美国越来越不惮公然显露其霸权面孔。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颠覆世界秩序”的政策正在“地震式”动摇二战后美国领导建立的国际体系,将令美国付出沉重代价。美国软实力在“规则破坏-信任流失-影响力衰退”的螺旋中不断消退,不仅体现在报告排名和数据指标上,更体现在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上。英国舆观调查公司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瑞典和意大利民众支持对美国进口产品实施反制措施。
美国治理与声誉的双重颓势,是霸权叙事与全球发展叙事之间历史性冲突的必然结果。当发展中国家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以打破“中心-边缘”体系束缚,当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和共赢机制,当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大潮滚滚向前,美国却逆潮流而动,以“对等关税”等胁迫霸凌政策为武器,强行切割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维护自身私利,企图通过强化霸权来延缓自身衰落。这种将零和博弈凌驾于合作共赢之上的霸权逻辑,与当下全球追求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必然招致国际社会更广泛反对与反制。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世界历经几十年才构建起当前的国际规则、规范和价值体系,美国在其间曾发挥主导作用,随着这一体系的瓦解,美国将失去特权地位,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换言之,美国正在亲手拆毁支撑其国际地位的底层架构——那些被“关税大棒”击碎的产业链、被退群行为撕裂的多边机制、被霸凌政策击碎的信任,最终都将化作镜子照见美式霸权的内爆与崩塌。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得道多助的历史规律终将证明,霸权崩塌的废墟上,站立的必将是携手共进的世界大多数。
2025年07月04日19:15 | 来源:新华网小字号 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王小..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