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7-01 06:44:36 | 浏览:10028次 ]
分享到:

   

2025-06-30 22:21:17央视网

111人参与23评论

Loaded16.02%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35/Duration 5:5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下午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七一”的节日问候!他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在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规范权力运行、从严监督执纪、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到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赵保国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坚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做起,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纠治“四风”开展集中教育和一系列专项整治,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和推进,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推动管党治党水平整体提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党组织和党员无论处在哪个层级、担负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自我革命的责任。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更要在自我革命上以身作则。

习近平指出,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纯正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积极参加党内政治生活,勇于自我省察,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各方面监督。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

习近平强调,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要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相统一、清晰透明可追溯的制度机制,注重查找权力运行漏洞、补齐制度短板。要严格制度执行,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全过程监督权力运行。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

习近平指出,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对违纪违法问题必须坚决处理。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向全党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信号,形成震慑效应。

习近平强调,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等构成完整的责任链条,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上要为全党树标杆、作表率。

习近平指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政治责任,勇于直面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狠刹各种不正之风,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学习原声|歌声献给党

2025-06-30 21:04:34新华社

25人参与20评论

Loaded17.25%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5/Duration 7:01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七一”将至,有哪些旋律在你的耳畔回响,触动你的心弦?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宴会。宴会结束,总书记即将离席,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悠然响起。这是乐队特意为中国贵宾加奏的。

这一幕,意味深长,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凝结着世界的共识。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这不由让人想起另一个“声”动人心的场景。

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主题曲《领航》嘹亮唱响,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演出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场观众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声,唱出心声。

一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所唱:“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正如《领航》中所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们为党放歌,越唱越嘹亮。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2024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2024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走进一户村民家中。

这户人家门框上张贴的春联格外醒目:“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是“共产党好”。

人们总是感动于这样的质朴表达:那是彝族群众挂在嘴边的“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那是江西神山村村民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的“你呀,不错嘞”……

这是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脸拼版照片(2020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这是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脸拼版照片(2020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这些朴素却动人的心声因何而生?

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交出世纪战“疫”的中国答卷……

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亿万人民在党的领航下,创造了更幸福的生活,拥有了更灿烂的笑靥。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天玉咖啡庄园,庄园经营者玉吨(中)和工作人员庆祝咖啡丰收(2025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天玉咖啡庄园,庄园经营者玉吨(中)和工作人员庆祝咖啡丰收(2025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刻论断,早已由历史的如椽巨笔写进十四亿人心窝里。

歌曲《领航》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面对危难来袭,我们为什么能最快调动抗灾救灾人力物资?面对自主创新难题,我们为什么能把封锁清单变为攀登岩钉?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强。

当西方政党因各自利益相互攻讦、拆台时,新时代中华大地铺展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生动画卷。

2025年5月18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这是奋斗之光方阵的表演队伍在进行巡游。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5年5月18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这是奋斗之光方阵的表演队伍在进行巡游。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5年5月4日,电力施工人员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至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的220千伏华电武坚25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项目配套输电线路上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任飞摄)

2025年5月4日,电力施工人员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至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的220千伏华电武坚25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项目配套输电线路上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任飞摄)

2024年10月3日,中建五局的建设者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4年10月3日,中建五局的建设者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翻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党的领导”列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首。

世界上那么多政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坚强有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前方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闯不过去的关、迈不过去的坎。

“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2019年5月,在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家,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孙观发的一对孙儿孙女,笑着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4年5月8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小学,学生放飞笑脸气球。新华社发(蒋克青 摄)

2024年5月8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小学,学生放飞笑脸气球。新华社发(蒋克青 摄)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响彻神州大地,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从在战火硝烟中唱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新时代新征程中《领航》所高唱的“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

歌声献给党,中华儿女意气风发;紧紧跟党走,民族复兴前景光明。

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2025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2025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董琳娜

海报:杨震男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一线调研丨行业大咖变身高校导师 开拓学生就业、企业晋升新赛道

2025-06-30 19:37:09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今年初,教育部联合中组部、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首次从国家层面为高校引入企业专家提供制度保障。

对高校和企业来说,如何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中找到因地制宜的落地方法,让学生、高校、企业都成为受益者?产业兼职教师又会给高校和企业带来哪些变化?

Loaded37.09%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25/Duration 2:3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一大早,在湖南湘江新区湘江科技创新港的施工现场,湖南工程学院任课老师汤丹正和产业兼职教师一起,给学生们上项目管理实践课。

湖南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朱丽:现场观摩能够更加直观。之前专业课讲了一个墙的制作,课后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如何建造出来的,但实际到了工地上,企业导师一点我就通了,恍然大悟。

湖南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 汤丹:过去我们学习的都是已经完成的项目,它是一种过去式的状态。但是现在是带着问题到施工中的项目中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将课堂上的教学现场搬到一线实战场景中,湖南工程学院从2018年起就在进行这样的尝试。湖南建工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李永轩2020年被学校聘任为智慧建造专业的产业兼职教师,每学期,他都会带着自己负责的最新工程项目脱产来学校授课。

产业兼职教师负责带来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案例,专业课老师则负责从旁解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大家优势互补、干学相长。

湖南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产业兼职教师 李永轩:我们所缺乏的讲课技巧、理论知识,学校老师可以补足;学校老师需要补充的,我也能提供到。

湖南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 汤丹:我的课程大纲会一起讨论,比如怎么把这么大一个项目拆解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我们俩会来回商讨。

任课教师加产业兼职教师双导师制,化学反应也在不断产生。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谭猛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专注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设计制作,经过三年多课堂和项目的学习实践,从跟着导师做项目到带领团队完成项目,再到组建自己的团队,即将毕业的谭猛已经成立了公司,开始尝试独立承接项目。

创新机制 广纳产业兼职教师

从2022年开始,湖南工程学院已聘请300余名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兼职教师。产业兼职教师给高校的课堂注入了产业一线的源头活水,但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湖南各高校的产业兼职教师80%都是学校的校友,更多人是本着对母校的情怀回到学校、走上讲台。

如何让产业兼职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校友层面,让更多一线大咖愿意来到高校,湖南的一些高校也在探索。

Loaded12.72%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3:17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记者来到湖南科技大学“海牛”团队的试验工厂,最新型号的“海牛Ⅲ号”深海钻机已完成全部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样机制造,计划明年进行海试,验证万米级钻探的可靠性。

在这支国内顶尖的深海钻探装备研发团队中,就有着数位产业兼职教师,彭德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来学校任教不仅是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一线实践,在跟“海牛团队”的深度合作中,他和企业也收获很多。

湖南科技大学产业兼职教师 彭德平:我们公司的技术主要是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一直跟高校的老师有长期合作。现在正在进行的是进一步拓展湖南科技大学“海牛”团队的深海探测装备,将成果落地。

这样的合作机制源自2022年,湖南科技大学、“海牛”团队以及湘潭高新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成立了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的方式让拥有150多件国家专利和16件国际发明专利的“海牛团队”走出实验室,赋能产业链。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探测实验室教授 金永平:我们高校科研人员每年申请的专利技术很多,但是都放在了抽屉里,放到了实验室中,而没有把它拿出来为社会服务。

公司的成立让高校的科研直接对接市场,也让被高校赋能的这些公司业务伙伴更愿意来到学校任教,一方面分享经验,另一方面也提前挑选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

湖南科技大学2025届毕业生 王平:从大学开始,我一直跟着我的企业导师,他是我们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我一直跟着他做项目、搞技术,长时间的相处让我们之间的配合变得十分默契,也促成了我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公司。

如今在湖南科技大学,企业导师依托高校平台攻关技术、孵化团队,高校借助企业导师实现科研落地、学生就业,已逐渐制度化。

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刘东海:企业出题与学校共同来做,从项目立项、项目进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我们都在校内配了一批导师,同时也对这个项目配一个产业导师。也就是说,通过这种项目制教学,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从理论到实践,应该进行哪些实际操作和实训。

记者了解到,湖南省近年来大力推行“企业工程师驻校计划”,允许高校设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人才兼职,明确产业兼职教师在高校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依据。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并把企业选派导师情况纳入评价指标,逐步构建产业兼职教师“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生态闭环。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产业兼职教师 朱添益公司分很多种晋升路线,如果担任企业导师就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生和学校的一些科研项目中来,这样对于更好地晋升工程师和技师,以及对自己的提拔和选用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 闫乃之 郑雨龙 娄超 郭琎)

“水要起来了,快点走” 警报拉响后 榕江4万多人紧急转移

2025-06-30 19:39:54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16.97%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35/Duration 4:52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在上一轮强降雨侵袭下,榕江县多处积水严重,多支力量驰援榕江抗洪救灾。原本县城已经进入清淤、消杀阶段。但就在28日早上,榕江县气象台再一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午,当地发布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当防汛升级、警报拉响后,全县总动员,迅速组织排查转移群众,有四万多人进行了转移。总台记者跟随其中一路工作队,记录了他们的排查转移的过程。

应急广播:正在低洼地段作业的人员、群众,马上撤离到高处安全地带。我们在二中、民中设置了临时转移点。

面临新一轮洪峰,榕江县迅速部署,全县总动员,在网络上发布转移区域和路段的同时,党员干部以及前来驰援的队伍都下沉到县里划分的7大洪区、29个网格内去排查、动员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

总台记者 陈春晓:第4洪区也就是车民街道所在地,这里一共有60多名党员干部和民兵,检查和转移群众,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榕江县车民街道党工委书记 第4洪区副指挥长 田耕:4号洪区大概就是6万多人,户数大概也在将近3万户以上。现在来说就是和来支援我们的兄弟县的民兵,我们一起再到洪区里面,对低洼地带的小区,看还有没有人员,把他们劝离疏导出来。同时看还有其他什么险情的地方,我们要帮助加固。

全县拉响警笛,给群众和居民发出预警,让处于低洼和沿河的居民赶紧转移到安全地段。

在车民街道有6个小区,记者发现,防汛应急响应升级至一级后,依然有群众在一楼低洼地段停留,还有的群众打算驾车前往危险区域拉物品,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制止。

这片区域防洪任务重,很多工作人员这些天一直坚守在这里,而田耕已经有十来天没有回家了。

田耕:在这次洪水中,我家里面也被淹,到现在都还没回到家一次,所有事都是家里面其他人在做,我就全身心投入在街道群众抢救上。看到原来一片繁华的场所,现在变成满目疮痍,真的很心酸。要把群众生命安全守住,我们按照指挥部要求,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把他全部撤离,要相信我们明天会更好。

来自丹寨县人民武装部的民兵队伍,已经驰援榕江有五天了。新一轮强降雨中,丹寨县也遭受了洪水侵袭,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到最后一刻。

丹寨县人民武装部驰援榕江抗洪抢险人员 李显钊:半个小时前才问了一下,家里报了平安,让我们在外面的人一切要平安,我们同时在努力,这一轮必须扛住,也必须坚持住。

28日晚上6点,新一轮洪峰经过榕江县城,都柳江榕江段洪峰水位超过253米,流量达到8060立方米每秒,高于保证水位1.63米。防汛升级后、警报拉响时,全县8000多名党员干部,争分夺秒紧急组织撤离转移群众41000多人,在洪水来临时,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江风海韵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2025-06-30 19:43:37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苏南通被誉为“江海明珠”。

这里孕育古老的文明,南通西北的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填补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在江淮平原东部的空白;这里澎湃年轻的脉动,江海潮生的泥沙堆积让沙洲渐次浮出,南通东南的启东全域成陆仅百余年。

长江浩荡奔流,黄海飞涛如歌。古今熔铸、南北贯通、中外交融,淬炼出南通坚韧不拔的气质、崇文厚德的气韵和包容会通的气度,汇聚成具有江海气派的精神图谱。

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江景色。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江景色。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江风海韵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江海潮生 强毅力行

江海之畔,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通扬运河静静流淌。

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枕河而建,大生纱厂隆隆的机杼声响彻百年。游客流连其间,体验手工制皂、打卡活字印刷,沉浸式感受近代工业遗存的文化魅力。

130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这里白手起家,从大生纱厂开始,陆续创办油脂厂、面粉厂等。唐闸从平凡的乡间野渡一跃成为繁荣的民族工业重镇,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

枕河而建的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许丛军 摄)

枕河而建的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许丛军 摄)

张謇以状元之身办实业,在海边滩涂上披荆斩棘、垦牧植棉。“千磨百折,忍侮蒙饥”,大生纱厂历经5年周折才出纱。张謇“以强毅之力行其志”的企业家精神,上溯源头,离不开江海交汇滋养的性格品质。

江海成陆不易,大自然鬼斧神工,既塑造城市风貌,也雕琢文化特质。泞滑的滩涂不宜种植,还要不时面对家园被江潮海飓吞噬的危险,南通先民靠着一根根扁担,牵着海子牛驮泥运沙,在滩涂上开辟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绿野平畴。

在南通如东县城中心,一座埋头奋蹄的海子牛雕塑高高矗立,成为当地的精神图腾。深知先辈拓疆之艰难,接续奋斗的南通人血脉里生长出“屡覆屡兴、百折不回”的文化基因。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穿越历史烟云,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依然照耀江海。2016年起,南通为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献上一座城市的敬意。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是第一座“张謇杯”的获得者。75岁的他将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基建”砖厂,经营为如今光纤通信的“新基建”龙头,还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布局新能源,成为南通首家营收迈上千亿台阶的制造业企业。

“传承张謇强毅力行的企业家精神,更要像他一样造福桑梓。”薛济萍说。近5年来,中天科技社会公益投入每年递增20%,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超亿元。

游人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游人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高度评价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同时提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为弘扬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创新创造,全国第一家培养民营企业家的学院——张謇企业家学院2021年落地南通,成为全国10多万名企业家学员的精神加油站。

“在变革中求发展,于变局中求卓越,学习张謇实干兴邦、起而行之的奋斗精神是一次启迪与成长。”刚从新生代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毕业的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敏感慨,自己对企业家精神有了深刻理解,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的初心。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江风海韵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崇文厚德 春风满城

城市核心地段坐落着什么?是忙碌的政府机关,还是繁华熙攘的商业中心?南通的答案是——学校。

南通市地标建筑钟楼,与悬挂“英才辈出”字样的南通中学紧邻,成为当地一景。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南通市地标建筑钟楼,与悬挂“英才辈出”字样的南通中学紧邻,成为当地一景。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2003年南通市政府机关迁到新区,空出的大院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商业价值巨大。当时百年名校南通中学正苦于校舍逼仄,政府研究后决定,将大院整体划拨给学校办学。

“这间教室原来是市长办公室,一墙之隔就是百年历史的城市地标钟楼。”年过八旬的钱炜既是通中校友,也曾在此办公,他感慨,悠扬钟声与琅琅书声相伴,让南通城的文脉变得无比具象。

南通自古崇文重教,出生于如皋的北宋大儒胡瑗摒弃六朝隋唐以来重词藻、轻义理的学风,经义和治事并重,“明体达用”的理念备受后世推崇。

教育之乡,人文俊彦。仅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南通就走出两院院士50余人,各自发光发热,不忘反哺桑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深耕纤维领域40余年,攻克一系列世界难题。去年,她推动东华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航天柔性材料联合交叉中心落户南通,进军新材料领域“新蓝海”。

以文兴城有迹可循,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如皋东大街迎春桥上,镌刻着一副古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2021年,如皋小伙陈伟在南京的水果店经营不善关门后,还欠着200多位客户的8万多元充值款。他回到老家每天打三份工,靠着这份执着,2022年初,他还完了最后一笔欠款。在陈伟看来,他不过是“从小受到家乡淳朴民风的影响”。

南通曾全城寻找一位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莫文隋”,后来发现是“莫问谁”的谐音化名,还无意中发现了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照顾孤寡老人的“任友琴”(人有情),继而兴起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那几年南通慈善组织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百余笔。近年来,“莫文隋”多次作为道德典型被表彰,领奖人却一直缺席。

南通的小学生参加“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周钰纯 摄)

南通的小学生参加“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周钰纯 摄)

保有形、续无形,江海文化在传承演进中青蓝相继。

为改变儿歌发展滞后的困境,南通首倡“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童声飘过19年,一首首汲取生活养分又融入时代精彩的歌谣,从江海之滨飘向全国7000多所中小学,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3年,“童声里的中国”首次启动海外推广交流活动,全球50多所华文学校的千余名华裔青少年相聚“云端”,用歌谣传唱真情、用音符凝结友谊。

“小城市办出大好事,小作品融化大道理,小伙伴点染大环境。”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评价道。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江风海韵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包容会通 耕海图强

在连接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的海太长江隧道工程现场,最大开挖直径超16米的盾构机“江海号”昼夜不息,向着长江水下75米深处掘进,为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按下加速键。

2025年4月9日拍摄的“江海号”盾构机内部。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2025年4月9日拍摄的“江海号”盾构机内部。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江海之城”既得益于长江,又受制于长江。长期苦于“向南不通”的南通人,把过江体验形象地描述为从“人在船上”到“车在船上”,再到“车在桥上”,海太隧道建成后将迎来“车在水中”的全新阶段——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南通创造性提出“八龙过江”构想,未来的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座过江通道。

江海奔流与日新,沧桑巨变阅不尽。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正是那一年,南通跻身江苏长江以北首座“万亿之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身立体枢纽,七个县(市、区)竞相发展形成“七虎竞南通”的区域经济现象。绝不“等风来”,主动“迎风起”,南通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和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江潮带来奔腾的力量,大海激荡开放的气度。户籍人口仅3500余人的海门区林西村,先后有600多人在海外经商、生活。早期村民们背着床单、枕套闯荡世界,他们不懂外语、只凭一台计算器讨价还价,如今将生意做到全球40多个国家。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南通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以来,始终朝着“双向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孜孜以求。

图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该桥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通,是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和高速铁路“三合一”的过江通道。(许丛军 摄)

图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该桥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通,是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和高速铁路“三合一”的过江通道。(许丛军 摄)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江尾海头的地理、楚风吴韵的文化,南通作为移民城市兼收并蓄,这也正是‘通’的精神源泉。”南通文化学者黄正平说。

改革开放之初,南通就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而著称,上海、苏南“星期天工程师”支持南通乡镇企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好通”的南通左右逢源,70%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80%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90%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坚定耕海图强,为实现“下一个万亿看海上”的蓝色梦想,南通冲破沿海滩涂不能建设深水海港的禁区,打破“有海无港”的窘境,数座深水大港向海而立。

“‘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作风不是空穴来风。”黄正平认为,南通因为张謇诞生了近代中国很多个全国第一,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公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沿着先贤足迹,南通永葆追江赶海的信心和斗志。

江海潮涌,新的滩涂不断滋长,一如江海文化生生不息。南通乘风聚势,勇立潮头,开启又一次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江风海韵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记者:刘亢、杨丁淼、柯高阳


上一篇:好评中国丨以精准服务,绘就“稳稳的幸福”画卷
下一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