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
2025年08月22日05: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就业形势新变化,作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部署,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的多篇著作都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深刻论述,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劳动条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科学指引。比如,《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等。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将稳就业摆在“四稳”首位;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论述,深刻洞察内外部环境演变和就业矛盾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不断探索就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就业促进规划和就业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深入理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数字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清醒认识稳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准确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特征,更深入理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秩序和贸易格局加速演变,更加碎片化的国际市场和不可预测的贸易政策环境,导致全球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总体来看,世界经济既面临各种旧冲突尚未解决带来的成本累积,又面临地缘政治冲突博弈格局不确定性带来的新冲击。我国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出台,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去年同期持平。正是因为采取了稳就业稳经济的若干举措,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事实表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必然要求,更能增强维持经济韧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底气。
国内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增加结构性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经济整体呈现回升向好趋势,但国内有效需求依然偏弱,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在产业形态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就业结构与岗位需求也面临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中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当下,“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劳动力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体现,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大量知识密集型岗位,但一部分劳动者现有知识技能结构难以适应这些岗位要求。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大龄劳动者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步提升,而大龄劳动者知识技能转型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技能供需不匹配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此外,劳动者求职预期和就业观念与企业招工用工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如制造业、家政服务业长期面临“用工荒”,企业在招工时倾向专业化、年轻化的劳动者,但这些行业对新生代劳动者吸引力不足。结构性就业矛盾既是长期性难题,又是深层次症结。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途径。
数智技术广泛应用对传统就业岗位需求造成一定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当前,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深刻影响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就业岗位造成一定冲击。数智技术的岗位替代效应显著减少了低技能就业岗位。例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降低了对于执行常规性、重复性、标准化工作任务的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对现有工作岗位产生负面冲击,形成技术性失业。同时,数智技术的岗位创造效应催生远程工作、人机协作等多元工作方式,刺激智能化相关职位需求快速增长。与快速迭代的数智技术相比,劳动力技能提升速度相对较慢,因而短期内稳就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从长期看,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更多元化的新就业形态将广泛衍生,形成新的岗位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探索数字技术助力就业的新路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聚焦重点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面对内外部环境演变和就业矛盾变化,只有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于重点领域加力挖潜扩容就业岗位,才能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扩岗,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企业家精神》中指出:“当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关爱员工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对于稳就业、保民生至关重要。受到美国单边关税政策的影响,涉美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稳岗用工面临较大挑战,稳岗压力沿着外贸产业链向上下游配套企业蔓延。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影响,需要以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扩岗为抓手,建立援企稳岗常态化机制,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吸纳就业补贴、重点群体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于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大的企业,要从供需两端发力,用好用足存量政策、迅速推出增量政策、提前研究储备政策,更大力度减负稳岗扩岗。
打造就业友好型产业,积极顺应增长动能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指出:“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基于经济发展长周期视角,只有积极顺应增长动能转换,打造就业友好型产业,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就业扩容提质。要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增强新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扩容提质相协调。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与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同步开展。
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努力拓展就业增长空间。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既要坚定不移加快创新,也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决增强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和保障基本生活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随着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走向深入,以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竞相发展,催生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岗位需求,支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就业形态呈现数字驱动、网络支撑、平台协同的灵活用工新特点,成为吸纳就业的新“蓄水池”。与此同时,新就业形态存在社保覆盖率较低、劳动收入波动较大、职业发展相对受限等短板。要辩证看待数智技术创新发展对就业造成的冲击,积极适应数智时代就业新变革新趋势,在把握数智技术发展新机遇、构筑数智时代大国竞争新优势的同时,通过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方式,放大数智技术就业创造效应,努力拓展就业增长空间。
加强政策协同,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把握时代特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政策与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推动各领域各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共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打造就业友好型政策。一是推动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衔接。统筹推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扩容提质相协调。二是加强就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协同联动。积极引导各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三是强化就业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推动就业政策与分配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为灵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构建高质量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就业服务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体系。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领域的立法与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建立与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二是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支持与引导。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三是加快构建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探索确立有助于就业政策落地、可供国际比较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可从就业环境、劳动保护、重点行业与重点群体就业情况等就业质量维度,探索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
加大“投资于人”力度,构建匹配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提升就业质量,必须加大“投资于人”力度。只有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更好保障人的尊严,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才能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要健全数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数智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数智技能资源供给体系,打造数智技能重点攻关平台。优化劳动者职业培训和发展环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优化劳动者职业发展环境,健全人才评价选拔机制,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09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2025年08月22日09:46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8月22日宣布: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将为与会领导人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08月22日13:25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学习进行时】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雪域高原、情系西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藏的故事。
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从一穷二白到摆脱贫困,再到走向富裕,离不开神奇的“天路”。
西藏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曾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更谈不上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川藏公路修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终于通了铁路。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建好第二条进藏“天路”——川藏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进行部署。总书记指出,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这是2021年6月16日拍摄的行驶在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列车。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听取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情况汇报,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作为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拉林铁路2021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2021年7月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如今,从林芝到拉萨用时缩短为3个多小时。
截至今年6月底,拉林铁路开通四年,累计运送旅客超395万人次,运输货物超127万吨,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保护住这一块“净土”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来到尼洋河大桥,实地察看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雅尼湿地。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尼洋河大桥,习近平总书记停车驻足。雅尼湿地水波潋滟,草木葱茏。远处江河两色泾渭分明,那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雅鲁藏布江水系是难得的一块绿地、绿肺,它的生态还很脆弱。要以保护为主,保护住这一块“净土”,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
对于西藏的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
2011年,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就提出西藏生态保护是重要课题,要很好地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并将生态保护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为西藏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西藏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西藏的生态保护情况。
在林芝市城市规划馆,总书记在一张大幅照片前驻足凝视,那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挥洒一幅壮美的大写意。他叮嘱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
在林芝工布公园,总书记察看公园绿化和基础设施。
……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太重要了!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特别是近几年来,实施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超过100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入夜,西藏林芝市嘎拉村,桃花山庄。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这里汇聚,和当地村民一起,和着不时变换的汉、藏双语音乐声,或是有节奏地挥舞荧光棒,或是摆动身体跳锅庄。像这样气氛活跃的民族联欢篝火晚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这是在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拍摄的桃花(2025年3月29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嘎拉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全村群众热情地向五湖四海的人们敞开大门,用民族团结筑起幸福山乡。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嘱咐大家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温暖人心、饱含期许,让我们备受激励。”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如是说。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考察,走进村民家中。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等,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
达瓦坚参告诉总书记,这些年他们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2020年全家收入超过3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西藏处处开放。
千年八廓街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各族商户“比邻而市”。八廓街周围,有许多藏、汉、回等各族群众聚居的大院,他们长期互帮互助,共建美好家园。
游客身着藏装在拉萨八廓街拍照留念(2023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工布公园、布达拉宫广场,一群群市民游客偶遇总书记,齐声高喊:“总书记好!”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还有汉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习近平总书记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总书记叫出我的名字”
“总书记叫出我的名字,能不让我激动吗?”回忆起那个温暖的场面,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原乡长卓嘎笑得开怀。
2018年3月,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卓嘎,走出青藏高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总书记向我们走过来,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和蔼可亲。”卓嘎说,“习近平总书记,您好!”
“身边的代表告诉总书记我来自玉麦,总书记就问,是不是玉麦乡的卓嘎。”卓嘎连连点头,用“扎西德勒”回应总书记的关心。
之前的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姐妹写了回信——“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这封信,挂在卓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她说:“总书记在信中对我说的话,常让我想起那些跟随阿爸巡边的日子。”
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卓嘎颁授“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颁授勋章。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每当玉麦迎来新的建设者,卓嘎都会告诉他们:“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不只属于我,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所有坚守在祖国边陲的各族人民。”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林建杨
执行:万方 王子晖 华明 徐倩
主笔:李华 潘子荻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赵忆桐、卫嘉)
2025年08月22日13:35 | 来源:央视网
小字号
“狂风卷着碎石抛向四野,砸得车窗噼啪作响。崎岖的道路上车子颠着跳着晃着,脑袋几次撞上车顶。”
想到27年前跟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进藏的情景,随团记者张红记忆犹新。
那是1998年初夏的一天,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500多公里的路程,习近平一行人乘车走了一天。途中,车队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雪山,沿尼洋河畔一路下行,垂直落差达2000余米。
一路奔波,是为了接送援藏干部,更是为了到福建对口支援的林芝地区实地看看西藏人民“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
拼版照片:上图是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西藏林芝八一镇,下图是2021年7月20日拍摄的西藏林芝八一镇风貌。
脚踩泥巴路,习近平走进林芝地区的一个藏族村庄——巴吉村。
在村民次仁平措家中,习近平和村民们促膝谈心,“希望你们继续发展”。村民们纷纷掏出心里话,但有人说藏语,有人说汉语,村干部忙着翻译。
女主人捧着青稞酒笑盈盈地走来,习近平双手接过酒杯,轻啜一口:“谢谢您的热情款待,藏族和汉族是一家人。”
又走进一户藏族村民家中。听说老大爷身体不太好,习近平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您可千万多保重啊!祝您长寿。”
…………
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深深烙刻在西藏人民的记忆深处。习近平的那句话,让人们感动不已:“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
从西藏回到福建后,习近平持续关注援藏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件事,他都问得很具体、很详细。
一次,工作人员拟定几个项目请他批准。见有的项目华而不实,他严肃地说:“你们要拿出几个能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项目来,其他的不要讲太多。你首先告诉我,如何改善老百姓的卫生条件、住宿条件,如何把放牧区和居住区分开来……”
2021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
习近平始终惦念着西藏的乡亲们。2011年夏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来到巴吉村。
村庄10多年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他描绘的致富路,当地人至今念念不忘——
“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就是动脑筋,做聪明人。聪明人实际上就要选好发展之路。”“你有我有大家有,一起富起来才有意义。”
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致富带头人格桑旺久,把这些话记在了心头。他带头把村民的运输车、挖掘机“化零为整”,从以往的各谋出路变成了可以接工程的车队。
2014年,林芝市唯一的大型建材市场在巴吉村落成,村集体有了“聚宝盆”;2019年,一个现代化物流园区在巴吉村建成,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收点……
探访、问询、嘱托,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雪域高原上落地生根,乡亲们大胆地去闯去干,巴吉村有了新变化。
2011年,巴吉村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富起来是当时整个村子最大的心愿。十几年后的今天,巴吉村村集体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在9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6万元。
巴吉村的老人们都记得,“习近平1998年第一次来我们村时,村民还不富裕,村里还是泥巴路,弯弯曲曲的,下雨时没穿雨靴根本没法出门”。如今,总书记曾经走过的那条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早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村道。
漫步巴吉村,传统的藏式民居和新建的欧式别墅错落分布。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义务教育普及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
2025年4月2日,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
1998年,从拉萨到林芝,习近平乘车走了一天。
2021年再到西藏,他乘坐复兴号,同样的路程只用了3个多小时。一路上,“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也是在这次西藏之行中,在离巴吉村不远的嘎拉村,总书记听到村民感慨“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非常欣慰,勉励乡亲们:“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嘎拉村常住人口只有149人,今年桃花节期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达到370万余元。
今年夏天,总书记给嘎拉村村民们回了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时光流转,深情不变。领袖的关怀如温暖的春风,吹遍了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蔡纯琳
校 对丨李丹 孙晓媛 宋春燕 毛长志 李英卓 任佳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赵忆桐、卫嘉)
2025年08月22日11:29 | 来源:新华网小字号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马卓言、袁睿)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