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擦亮新时代党的建设“金色名片”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3-26 15:18:18 | 浏览:2890次 ]
分享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  孙少龙  丁小溪  王子铭

2025年03月26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召开会议指出,党中央决定,2025年自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问题。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我们党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八项规定,涤荡风气、振奋精神、改变中国。

  一以贯之——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2024年岁末,北京中南海,一年一度的党内最高层级民主生活会在此召开。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听取关于2024年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报告。

  “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结合不久前结束的党纪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中央政治局同志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今已成为惯例。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短短600余字,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再塑党的作风的“第一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谈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的初衷:“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

  当有的人还认为八项规定不过是“一阵风”的时候,2013年3月19日下午,一条新闻的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央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这是中央纪委首次向全国公开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这年底,中央纪委再次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和上次只通报单位和职务不同,此次通报点名道姓、直指病灶,产生了极强的震慑效应。

  行胜于言。

  八项规定出台十二年多来,从抓月饼、抓贺卡、抓烟花爆竹,到抓节假日、抓“八小时外”、抓日常……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作风问题的清晰思路、坚定信念。

  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整治痼疾、扫除积弊,作风建设被形象地称为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当时很少人预见到,公款吃喝等中国官场的“老大难”问题,竟然出现如此明显的改观。

  如何把这张金色名片越擦越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进行深邃的思考。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接续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将作风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均研究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深化细化;“中央八项规定”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和经验,镜鉴历史、指引未来……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掷地有声,“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展现新风貌。

  2025年1月6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在京开幕。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对“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一重要要求,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

  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以身作则——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考察调研。

  这是总书记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首次地方考察。不久前启动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

  在茂名柏桥村的荔枝树下,详细询问荔枝价格、销售渠道、果农收入;在广汽研究院座谈交流,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4天时间,从湛江、茂名到广州,自西向东穿越粤西大地,从琼州海峡之畔到珠江之滨,辗转千里,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一路调研、一路思索。

  深入基层,躬行求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国内考察调研上百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总在人民之中,察实情、重实效,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榜样。

  以身作则,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察中一向轻车简从、住宿上简化安排、出访时严格执行外事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打折扣、不做变通,以实际行动彰显坚定信念,带动全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

  乙巳蛇年前夕,山海关外,冰天雪地。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北上,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我心里一直牵挂着,那段时间每天都在了解你们这里的情况。”考察辽宁第一站,总书记就辗转火车、汽车,来到在去年洪灾中受灾严重的葫芦岛。

  人们依然记得,这一幕幕动人场景——

  云南鲁甸地震后,一路颠簸来到震中峡谷,走进满是废墟的院子,询问地震伤亡、抗震救灾情况;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飞赴武汉指挥抗疫;山西遭遇罕见秋汛后,冒雪来到临汾市,察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灾区实地考察,关心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实际需求,为大家解难题、鼓干劲、指方向,用实际行动诠释“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真挚情怀。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菲科提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在改进调查研究方面,有的放矢、直面问题,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在精简会议活动方面,注重从源头控制重大会议活动总量,严控中央会议活动会期、规模、规格;在精简文件简报方面,推动中央法规文件改进文风,落实“短实新”要求,避免超规格发文……

  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抓好分管领域、部门和所在地方的贯彻落实。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纯洁党的作风,令出必行、驰而不息,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久久为功——

  “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面对党内高级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诠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质朴道理。

  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全党深刻把握作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精准整治作风顽疾,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奋进新征程保驾护航。

  打破“政治潜规则”,以从严纠“风”巩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2023年1月9日至10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举行。

  “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作风建设在路上,一抓到底不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党组)坚持严的标准和严的氛围,纠治“四风”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整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等问题,深挖细查快递送礼、公款旅游等隐形变异问题,对办公用房超标问题紧盯不放,一系列歪风积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对搞“半拉子工程”“面子工程”以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专项整治,集中纠治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问题,一大批改革部署得以落实到位;

  针对餐饮浪费和“三公”经费支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联动联查、严查酒驾醉驾背后的“四风”问题、推进监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风腐防治的防线不断筑牢。

  如今,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中央八项规定极大改善了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让大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变化。

  “小切口”打开大变局,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撬动社会风气深刻变化——

  2025年3月3日,北京京西宾馆迎来了前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江苏代表团。

  “进入房间,桌上摆放的《改进会风严肃会纪工作守则》格外醒目,上面的要求既明确又具体。”全国人大代表张兆丽表示,参会期间,简朴务实的会风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重要窗口。

  不举办代表团迎送仪式,矿泉水摆放处设置“空瓶行动”标识,倡导“光盘行动”,减少用房数量,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全国两会期间,节俭之风处处体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清新会风、严明会纪的生动实践。

  好会风反映好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小份菜更合适”“剩下的菜打包带走”,餐馆里的对话折射风气之变;月饼、大闸蟹等曾被“天价”异化的食品,重回“亲民”路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不少人感叹“过去比谁车好,现在比谁微信步数多”……

  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之变,正具体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为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南下湖北。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张贴的《服务群众事项清单》,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只有卸掉应减之负,方能勇担应担之责。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国内考察中多次走进乡村、社区等,关心为基层减负措施落地实效。

  在重庆看社区报表,深刻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在青海谈党纪学习教育,郑重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在甘肃问减负成效,鲜明提出“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基层减负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引领全党树立起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为民服务的实干导向。

  从确定“基层减负年”,到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从开展“一网统管”“一表同享”改革,到做实乡镇(街道)的“吹哨”调度权、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等,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具体举措,促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一组最新数据,正是变化的生动写照:

  整治基层“滥挂牌”问题,将村(社区)办公场所外部各类牌子规范为4至6块;

  以省部级党政机关名义举办的节庆、展会、论坛活动数量分别压减46.3%、65.2%、48.3%;

  …………

  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走出机关、走进群众,主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困难攻克在一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

  加强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当前,“人情社会”“面子文化”积习尚在,一些“官场潜规则”惯性仍存,一些地方整治形式主义“一刀切”“搞变通”引发新问题,滋生“四风”和腐败的社会文化土壤并未根除,改进作风道阻且长仍需久久为功。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仅一周,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云南两地考察调研。

  在贵州,强调“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在云南,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联系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任务,联系本地本部门本单位这些年抓作风建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把握相关纪律处分条规,为查摆问题、集中整治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聚焦刚刚启动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划出清晰重点、提出明确要求,传递出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宣示——

  八项规定已经深刻改变中国,八项规定还将继续改变中国!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6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一体化架桥机、智能筑塔机、大吨位桥面吊机……

造桥有“神器” 穿云又越海(经济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线)

本报记者 韩 鑫

2025年03月26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墩梁一体化架桥机在深圳盐港东立交施工现场作业。
  中交二航局供图

  图为智能筑塔机参与深中大桥东索塔施工。
  杜才良摄(人民视觉)

  图为全球最大吨位桥面吊机在常泰长江大桥作业。
  赵振宇摄(人民视觉)

  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在杭州湾海域作业。
  张 滔摄(人民视觉)

  施工中的常泰长江大桥。
  赵振宇摄(人民视觉)

  东海之畔,世界最长跨海高速铁路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步入海上桩基施工新阶段;

  长江中游,世界最大跨度四主缆悬索桥——湖北燕矶长江大桥向年底主体工程完工的目标冲刺;

  目光向南,世界最高双层悬索桥——广东狮子洋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主桥主塔完成首道钢桁梁架设;

  跨江河、越湖海、穿峡谷……今年以来,多项重大桥梁工程施工加快,这背后,少不了一个个造桥“神器”大显神通。打桩、筑塔、吊装……在桥梁施工装备的加持下,工程建设者化天堑为通途。

  建270米高塔,吊2000吨重物

  一体化、智能化成趋势

  港珠澳大桥、广东深中大桥、江苏常泰长江大桥……每一个“超级工程”的建设都少不了各式造桥“神器”的参与。

  桥墩建设,一体化架桥机让桥墩拼装得“更结实”。

  广东深圳盐港东立交施工现场,名为“墩梁一体化架桥机”的智能设备横亘在半空中,进行引孔、打桩、架梁等作业。

  “过去,桥梁施工现场摆满脚手架和起重机,很受环境制约,施工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而且影响周边环境。”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装备部经理肖浩介绍,有了这台设备,工地从陆地移至空中,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干扰,还能更好适应城市、山区、浅海等复杂环境,施工效率提升30%。不仅如此,它还装配了“数字大脑”,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并预警情况,肖浩介绍,“项目竣工后,设备能生成数字化模型,为后续桥梁维护提供参考。”

  桥梁塔柱施工,智能筑塔机让索塔安全“长高个”。

  伶仃洋上,深中大桥东西两座主塔矗立于广阔海面上。高270米的全球最高海中桥塔怎么建?智能筑塔机来帮忙。它集合模架爬升、混凝土布料、智能养护等功能,即使遭遇八级大风,也能助力塔柱每天爬升1.2米,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倍。

  “近年来,我国加速建设超级桥梁,但传统施工方式效率低、风险高。”肖浩介绍,以混凝土桥塔施工为例,传统方式靠工人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多、质量难以精准控制。智能筑塔机通过工厂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革新桥梁建造模式,目前已在深中大桥、燕矶长江大桥、江苏宁扬长江大桥等多个工程验证成功,与传统方式相比,桥塔建设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0%,碳排放减少40%。

  桥面吊装,大吨位吊机让箱梁吊装如同“搭积木”。

  长江下游,常泰长江大桥横卧江面。由于桥梁主跨长、双层桥面重量大,全桥共有91个大节段,最大钢桁梁单体重量超1800吨,普通吊机无法正常工作。为了将这91个大“积木”拼接到位,全球最大吨位桥面吊机应运而生,它不仅“力气”大,能轻松吊起2000吨重物,还很“聪明”,能实时监控施工状态,使安装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

  “这一国产装备的制造成本仅为进口同类装备的一半左右,且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较传统吊机低30%,碳排放减少25%。”肖浩介绍,通过模块化设计,吊机可拆解为200个标准部件,从而适配不同桥梁的建设需求,为每座跨江大桥节约成本。

  桩架高150米,吊桩、抗风浪能力强

  自主研发打桩船见证发展

  钱塘江入海口,两座跨海大桥隔海相望,共同见证中国桥梁建造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一侧,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正加紧建设;另一侧,17年前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刷新彼时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纪录,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力量。

  3月1日,辽阔的杭州湾传来“砰砰”巨响,桩架高达150米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将一根长98.5米的钢管桩精准钉入海底岩层,助力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步入建设快车道。

  “这艘打桩船是目前世界上桩架最高、吊桩能力最大、抗风浪能力最强的打桩船。”中交二航局副总工程师杨秀礼介绍,其关键部件主油缸实现了国产化,重量、直径、长度均创下全球第一。未来两个月,“二航长青”将在这里打下约200根同类桩基。更大、更高、更强的造桥装备,让乘高铁跨越杭州湾指日可待。

  还是这片海,2003年底,相似的“砰砰”声,却远没有如今的从容。

  杨秀礼回忆,当时公司缺少适合海洋作业的高端设备,唯有主动求变,和国外一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先进技术,“那是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设备耗资1.6亿元,但当年企业利润还不到2000万元。”

  研制的“海力801”打桩船,将桩架高度从80米提升至95米,并引入定位系统。杨秀礼说,正是这艘打桩船的助力,让杭州湾跨海大桥提前8个月通车。

  从合作研发到自主研发全球最大打桩船,时间的回响里,激荡出中国桥梁建造装备的清晰发展轨迹。

  以打桩船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多采用蒸汽动力木质桩锤,只能在浅水区进行简单施工,桥梁建造装备受制于技术;进入20世纪初,国产化打桩船的相继研发建造,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桥梁建造装备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突破;近20年,凭借超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的优势,中国打桩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全球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已在超大跨径桥梁、智能建造技术、极端环境施工等领域树立起世界标杆。

  超大超长油缸让打桩船更给力

  全产业链加快技术突破

  短短数十年,中国桥梁建造装备为何快速崛起?

  需求持续牵引供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叠加幅员辽阔的独特禀赋,催生过江越海、穿山越岭的多元运输需求,倒逼全产业链加快技术突破。”杨秀礼说,以“二航长青”打桩船为例,跨海铁路大桥对桩基带来更大的压力,要求打桩船拥有更强的动力,为此研发团队相继突破密封圈、轴承润滑垫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超大超长油缸的国产化替代。

  供给端也不断升级。随着一座座重大桥梁的建成,我国逐渐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人才团队,在施工装备、材料研发、关键工艺等领域积淀了雄厚的技术实力。

  未来的造桥“神器”会长什么样?

  更“聪明”——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与桥梁建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智慧大脑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与实时监测,让桥梁建造装备更可靠。比如,监控系统精准调控混凝土振捣、结合三维数字化平台动态优化施工线型等,大幅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推动桥梁建造向数字化、可视化转型。

  更“全能”——

  “下一步,装备研发将朝着功能集成与工序协同方向发展,通过一体化设计整合施工全流程。”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永涛介绍,这将减少设备数量与施工环节,通过系统化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桥梁建造向工业化、集约化模式转变,有效降低成本并缩短工期。

  更“绿色”——

  聚焦低碳环保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未来的装备设计将更注重生态友好。比如采用新能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造桥装备不仅是“大力士”“全能王”,还将是“环保先锋”。

  “几十年间,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实现了从技术引进、自主突破到创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杨秀礼说,未来,将有更多以智能、高效、绿色为特点的造桥“神器”涌现,推动我国桥梁继续跨越山海,畅达交通。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6日 0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一见·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一实施了十年的制度“还是要坚持”

2025年03月26日08:41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3月17日,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畅谈时说道。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一书记是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实施这一制度已十年,第一书记发挥了哪些作用?总书记为何强调“还是要坚持”?

在一以贯之的关切中,感悟“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谋深虑远。

兴村富民

时间回到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随后,《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印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开始在全国层面部署推动。

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是关键。2015年6月18日,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挑选精兵强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正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实践。

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驻村工作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第一书记和基层干部。

2017年10月19日,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听完时任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波的发言,总书记强调,“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关心爱护,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同时要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

“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总书记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道。

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转化成广大第一书记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干群同心,最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脱贫之后该怎么干?对于一些人的困惑,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中办印发意见,明确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

十年来,第一书记从文件走向广袤乡村,他们在一线挥洒汗水、建功立业。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个个村子实现了富起来、美起来的华丽蝶变。

强基固本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基层党组织就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

…………

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出发,围绕如何强化基层党组织作出重要论述、进行重要部署。

选派素质过硬的第一书记驻村,是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基的管用办法。

“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农村仍然是重中之重,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不能削弱,‘第一书记’制度要延续下去。”

“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哪些村要选派第一书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始终是首要考虑对象。

第一书记政治过硬、能力突出,有些第一书记本身就有从事党建工作的经验,有的还是抓党建的“行家里手”。他们的加入,为一些党建薄弱的村庄带去希望,注入了澎湃力量。

严要求,各项制度在村里运转起来;抓班子,基层组织焕发出新活力;强党性,农村党员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书记们有思路、有办法,昔日的软弱涣散村纷纷摘帽,干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组织更坚强,干群关系更融洽。

锤炼队伍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优秀干部,这是第一书记们肩负的又一重任。

“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

“优化向重点乡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把驻村工作队派下去,把当地干部培养起来。”

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第一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

优秀干部沉下去,更多干部冒出来,这是面向农村地区培养干部的科学实践。

广大第一书记积极发挥作用,协助村级党组织抓党建、兴产业、聚人才;同本土干部并肩战斗,双方取长补短,更多干部得到历练成长。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其中一些人成为村级后备力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要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要优先重用。”

乡村是锤炼干部的大舞台,肥沃的土壤为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不竭养分。不少第一书记坦言,驻村后才真正开始了解“三农”工作。从进村“听不懂方言”,入户时和群众“有距离感”,到同坐一条板凳、吃一口锅里的饭,再到最后离村时老乡泪眼汪汪、依依惜别,广大第一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掌握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驻村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驻村期满不是结束,是新的起点。”一位第一书记说。带着满满的收获,他们继续在各条战线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策划:张毅 杜尚泽

撰文:孟祥夫 梁冠群

编辑:胡泽曦 韩文鋆

校检:朱利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上一篇: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一篇:中国经济新脉动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释放什么信号?|理响中国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