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7-01 10:45:02 | 浏览:6019次 ]
分享到: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2025-07-01 08:50:11人民日报

0人参与0评论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孔作业。

  胡苗苗摄

秦岭腹地,云海苍茫。在层峦叠嶂之间,一座巨型隧道洞门如钢铁巨龙般昂首挺立——这便是今年4月11日贯通的新建陕西西安至湖北十堰高铁(以下简称“西十高铁”)控制性工程西岭隧道。

作为西十高铁穿越秦岭山区最长的Ⅰ级高风险隧道,西岭隧道以±1.7毫米的横向精度、±3.1毫米的纵向精度、±5.6毫米的高程精度贯通,标志着西十高铁建设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通双线36.115公里的Ⅰ级高风险隧道

创新应用,把岩层当“豆腐”切

西岭隧道,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境内,地处秦岭低中山区,是西十高铁全线最长的Ⅰ级高风险隧道,创造了我国高铁Ⅰ级高风险隧道的最长施工纪录。

“西岭隧道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双线总长36.115公里,犹如‘地下长城’,需要采用4座斜井、20个工作面同时施工。这里的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一座‘地质博物馆’。”中铁七局西十高铁3标二分部总工程师何心德介绍,“隧道穿越6类围岩、2处大型断层、8处褶皱、5公里的软岩大变形、10处洞身浅埋段,施工过程中,我们时刻面临着微瓦斯溢出、岩溶、突涌水、顺层坍塌等风险。”

地质条件如此复杂,如何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项目建设团队创新施工路径,采用了数字化施工体系,通过BIM建模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了厘米级精度的数字隧道模型;投入智能衬砌台车、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形成了全方位的机械化施工网络。

尤其在浅埋段施工中,由于覆土薄、岩层变化频繁且结构复杂,团队采用配备智能压力传感系统的悬臂掘进机。“机械臂能实时感知岩层变化,自动调节掘进参数,不仅能将喷射混凝土超耗率降低40%,还能降低隧道坍塌风险。”何心德说,“这相当于把岩层当‘豆腐’切,在‘薄如蛋壳’的浅埋层实现‘零扰动施工’。”

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为隧道通风制造了更多难题。“西岭隧道作为长大隧道,实现通风本就不易。”何心德指着3号斜井洞口的风机说,“经过走访调研和考察学习,我们决定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调整通风设计。”

考虑到斜井长1.6公里,断面小,团队选择高效率的智能风机,配置低风阻的风袋,在通风距离大于1公里时,运行功率是普通风机的1/4,且噪声较小,不会影响正常施工过程中大家的交流。

然而,斜井进入正洞施工后,转变为4个掌子面,也就是开挖坑道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施工人员发现,若仍按原设计采用4台风机、布设4条风袋分别通风,通风管道会在这个斜井小断面辅助坑道占据过大的空间,导致施工机械设备难以通行。“那个时候,我先在隧道里仔细观察,然后回到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论证措施可行性,最后采用两台风机承担4个掌子面的施工通风,在斜井范围采用两条风袋,进入正洞再一分为二,借助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模型对风量、风压进行检算,确保掌子面风量充足。”何心德至今记忆犹新。

这样布设管道,通风、通行问题都解决了。为了确保通风效果,技术人员还专门组成课题小组,研究如何保证4个掌子面的回风,减小相互干扰,根据掌子面空气质量自动调节风量风压。目前,团队关于通风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2篇技术论文,并在行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获得2项国家专利和1项陕西省省级工法。

创造1/256800的相对闭合差

精准监测,摸清岩层的“脾气”

在复杂地质环境中解决掘进难题,为项目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而确保这条隧道在秦岭山脉深处实现高精度贯通,则对测量和控制技术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断面扫描仪——3D激光扫描仪。以前的断面仪一次只能扫一个断面,用时10分钟;而3D激光扫描仪可以采集60米范围的断面数据,可按30厘米切取一个断面,取点间距20厘米,也只需要10分钟。这极大地提高了断面扫描效率,帮助施工人员掌握现场开挖情况,并能及时调整爆破参数,持续控制开挖掘进水平。

“为了摸清岩层的‘脾气’,我们还构建了‘三位一体’智能探测体系。”项目工程部部长郑向南介绍,地质雷达与超前钻探组成“地质侦察兵”,像做“微创手术”一样取芯分析;运用TSP地震波法进行岩体“CT扫描”,预测断层参数指导支护设计;动态监测平台作为“智慧大脑”,在岩体完整性指数低于0.3或地下水流量突破10立方米/小时阈值时,会立即发出警报。

2023年7月的一场暴雨,检验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隧道出口边坡突然发出2.3毫米/小时的位移警报,团队立即启动了由50台光栅水准仪组成的智能监测网。“过去遇到雨天,人工监测经常受限,仪器损坏也是常事。现在,即使0.1毫米的细微变形,也逃不过‘电子眼’的捕捉。”项目测量员李晓林轻点平板电脑,边坡的三维模型清晰呈现,每一处细微位移都被精准定位和记录。

不仅如此,针对不同地质特性,团队研发实现了全站仪毫米级精度追踪变形动态、创新三台阶微震爆破工艺等差异化“诊疗方案”。在攻克3号、4号斜井小半径转弯测量难题时,团队更是创新采用“全导线网”方案——在隧道两侧交叉布设4组棱镜,让每个测点参与多个闭合环平差计算,用冗余观测“驯服”误差。

2023年4月,团队首次在8号控制点进行实测。当计算结果从屏幕上跳出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欢呼——相对闭合差达到惊人的1/256800!这项技术成果此后取得国家专利并获评省级工法,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开创了复杂线型隧道精准测量的新范式”。

实现12分钟的紧急撤离

紧密衔接,构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

“突涌水!全员撤离!”202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3号斜井突然响起的警报声划破夜空。项目现场副经理孙建军回忆:“听见警报,我立即摁下了‘红色停止键’,应急照明瞬间把隧道点亮了,20名工人沿着墙上的荧光标识成功撤离,整个过程只花了12分钟。”人员撤离后,总排水能力达600立方米/小时的系统如同地下排水“大动脉”,将突发的涌水转化为可控水流,确保了隧道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惊心动魄的抢险背后,是团队“预防—预警—处置—恢复”全链条应急机制的成功实施。从发现险情到控制局面,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每隔50米设置的应急照明设备指示了生命通道,200千瓦的发电机保障了排水动力,针对员工的定期演练提升了应急能力,而与地方医疗、消防部门建立的联动协议“双保险”,则为救援上了最后一道锁。

“安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体系。一个成熟的全链条应急机制,能构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项目安全总监殷雨说。他身后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隧道各段的监测数据,记录着这座“地质博物馆”每一寸空间的细微变化。

夕阳下,商洛市杨峪河镇的村民们望着隧道口,聊了起来:“通车后,孙子去西安上学就方便多了”“村里的山货兴许能卖个好价钱”“真是不敢想啊,很多年前,我们去西安只能坐大巴车,翻山越岭,十几个小时才能到”……

机械的轰鸣声在隧道中回荡,这条穿越秦岭的钢铁长龙,将载着山区群众的希望,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胡苗苗参与采写)

■延伸阅读

西岭隧道建设难点何在?

西岭隧道是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的全线控制性工程,具有以下特点:隧道结构采用双洞单线设计,双线总长度达36.115公里,是目前全国高铁已贯通项目中总施工长度最长的Ⅰ级高风险隧道;洞身穿越泥岩、砂岩、石英片岩等6类岩层,途经2处大型断层、8处褶皱构造带及10处浅埋段,集中了岩溶发育、突涌水、软岩大变形、微瓦斯溢出等12项高风险不良地质问题;施工组织难度大,通过4座斜井开辟20个工作面同步立体作业,需协调2000余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管理复杂度极高。

项目2022年3月开工,创新运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地质雷达超前预报、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时监测地质变化,结合悬臂掘进机、自铺式智能衬砌台车等装备动态调整施工参数,克服各类难题,历时1100余天,于2025年4月实现贯通。预计到2026年6月,西十高铁通车后,西安至十堰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武汉至西安通行时间压缩至2.5小时,助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央广财评|紧抓快干、靠前发力,巩固经济向好势头

2025-07-01 08:56:31央广网

0人参与0评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两个月回升。这是今年以来“两新”、一揽子金融增量举措等政策持续发力的成果,也彰显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

在2025年上半年尾声,这份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呈现出两方面积极信号:一是6月份制造业PMI升至49.7%,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1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4个,意味着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二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4%、50.9%和50.4%,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显示出中国经济持续向新向好的态势。此外,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非制造业总体继续保持扩张。

这是今年以来宏观、产业政策“组合拳”多向发力的结果。2025年,“两新”政策持续显效,支持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今年以来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元;今年5月份,一揽子金融政策“官宣”,进一步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指出要有效落实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做好“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下一步,要继续紧抓快干、靠前发力,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一是继续做好促消费工作,从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角度入手,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潜力。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外贸多元化发展。要做好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各项工作,持续为外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力落实“两重”建设与“两新”工作,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好用足财政、结构化货币政策等工具,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分别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维持总体稳定。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投行纷纷上调对中国的经济预测,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基础牢、政策成效好、发展动能优、产业体系齐全的优势没有改变。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继续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发展,随着存量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新的储备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将更足、更亮。(央广财经评论员 宓迪)

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论

2025-07-01 08:59:22光明网

0人参与0评论

作者:王延隆(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论,对于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破“四风”与立新风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坚持破和立的统一,“立”的是健康向上的新风,“破”的是不良作风。

“破”的关键在于“立”。我们党始终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选树榜样、宣传标杆,为作风建设确立鲜明价值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晰行为准则,推动作风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榜样的力量持续激励全体党员干部以榜样为镜强素质、以使命为纲改作风、以奋斗为笔建新功,形成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破“四风”顽疾,才能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对腐败变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清醒,明晰行为边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固防线。坚持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凝聚党心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围绕发生的腐败案例,查找漏洞,吸取教训”。破与立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动态发展的。作风建设只有坚持破与立相统一,立破并举,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巩固破除“四风”的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此,要以“破”之坚定,促“立”之生长,确保作风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

  致广大与尽精微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既知其“巨”又明其“细”——“致广大而尽精微”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智慧。

观大势、谋全局,既是一种胸襟和格局,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从全局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运行之“形”、发展之“势”,才能更好从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不断提高“谋一域”的创造性,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同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需要脚踏实地地落实执行,宏伟壮丽的目标规划离不开一点一滴的行动积累。我们既要从全局角度对作风建设谋篇布局,又要以“绣花”功夫落细落实,从而确保作风建设由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之所以焕然一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致广大”与“尽精微”相统一。我们党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策略,将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有效破解了“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难题。中央八项规定是作风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既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防止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确保管党治党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个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掉以轻心,抓住作风建设“小切口”,融战略之博大与战术之精细于一体,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治未病与固根本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这不仅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问题,是“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思维。固根本则强调筑牢基础,注重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深层次问题,是“正本清源”的根本性举措。

不防微杜渐就会溃于蚁穴。作风建设要树立治未病理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为固根本创造条件。为此,必须秉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原则,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小隐患演变为大风险。固根本就是要筑牢思想之基、制度之基。通过推动廉洁教育、警示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和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固本培元的思想道德防线。注重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立健全巡视巡察制度,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盯重点领域,打通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工具,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党员干部行为的实时监控与评估,强化透明度与监督力度。

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未病与固根本是对作风问题标本兼治的方法论,是系统观念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具体实践,讲究既重治标、更重治本。通过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来治未病,又通过建章立制来固根本,形成作风建设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综合效应。

  明方向与抓落实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在作风建设中坚持明方向与抓落实的统一,本质上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定目标、明方向,是对矛盾分析法的生动运用,体现问题意识,要求找准“靶心”,避免“无的放矢”。钉钉子、抓落实则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强调以“一锤一锤敲”的韧劲持续发力,把目标转化为实效,体现作风建设的持续性和坚定性。既通过明方向明确“改什么”,又靠抓落实解决“怎么改”,从精准定位到持续攻坚,再到成效巩固,为作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明方向体现鲜明的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带头立规矩作示范,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紧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一件抓到底。抓落实体现的是责任担当、能力素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新时代,党中央以非凡的毅力和决心,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充分体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工作作风。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1.8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7万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6万人。通过精准整治突出问题,有效解决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持续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好。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保持目标上的清醒,确保管党治党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又要保持“钉钉子”的耐力,坚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将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既要看到阶段性成果的积累效应,更需清醒认识到其长期性、复杂性特征。要坚持精准定位、靶向施策、持续落实,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绝不能泛泛而抓。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将制度约束与日常监督紧密结合,通过构建常态化机制、完善制度化体系、巩固长效化成果,使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唯有以驰而不息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力度持续推进,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永恒底色,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06版)

当西方选举闹剧频出,欧洲学者:中国的民主很管用

2025-07-01 09:53:57中国日报网

0人参与0评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北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教授比利亚娜·万科夫斯6月30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高效执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的民主制度是以合力促进增长与繁荣的高效方式。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

西式民主相形见绌

文章指出,西式民主未能兑现承诺,迫使许多人、尤其是铭记过往的人重新审视自己失去的东西。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一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因为数十年来,西方宣传机构给这些年轻人灌输了“别无选择”的观念。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可以证明这一点。

西方国家推崇的选举民主日益沦为一场闹剧。民众成为政治营销的目标客户,被媒体和企业所操纵。民主选举沦为空洞的仪式,民众并未获得真正的选择权。与此同时,西方各政党利用公款谋取私利,为全球资本服务,其运行方式与企业无异。

中国的政治制度或许并不完美,却卓有成效。它带来了稳定、安全、明确的方向,以及至关重要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从未宣称其执政模式具有普世性,也从不试图强加于人。不过,中国共产党自104年前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功不容小觑。中国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于证明了一个持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国家能够有效且灵活地运转。

中国的实践表明,“幸福和自由只存在于自由民主的西方”的说法并不成立。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极高,对国家的发展方向非常满意。若民主意味着人民的意志和福祉,中国不就是典范吗?

中国式民主优势显著

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源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与教训。与那些迫不及待效仿西方、摒弃自身传统的社会不同,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并未切断与传统文明的联系。中国不推崇乌托邦,而是朝着可实现的具体目标稳步前行。中国不需要血腥的竞技比赛,而是致力于树立集体目标。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中国的政治制度植根于中华文明。在这里,领导干部的选拔标准是能力,而不是所谓的人气。相较之下,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地推行“恶人政治”,其选拔标准不是美德或能力,而是能否为赞助者谋利。

透过那些西方大国的领导人,我们可以了解一二。这些人的不足之处经常被矫饰的言辞和媒体所掩盖。当一个领导者无法胜任,另一个就会取而代之,但往往比前任更糟糕。然而,他们却对外宣称,这是人类自由的最高境界。

而在中国,年轻人追求的不是空洞的梦想,而是有望实现的目标。在他们眼中,美好未来是基于共同发展,而非支配他人。社会契约并非一纸空文,而是鲜活的指南。它提供稳定性,鼓励创造力,并培养使命感。

文章最后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并非与自由背道而驰,而是自由最真实的体现。它凝聚了社会共识,即为多数人谋福祉。在此基础上,优秀的公民为他人的幸福和安全作出贡献,他们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和满足。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辽宁省委书记、省长乘地铁与乘客交流

辽宁日报

2025年06月30日 19:48:49

0人参与0评论

6月30日,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出席开通仪式。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乘坐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体验新线路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情况。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乘坐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体验新线路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情况。

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为既有1号线的东部延伸线,2020年12月开工建设,线路西起既有1号线黎明广场站后区间,东至双马站,全长16.137公里,设10座车站,沿线贯穿沈阳农业大学、东陵公园、植物园等重点区域,将沈阳东部地区紧密纳入城市核心交通网络。沈阳地铁1号线是我国东北地区开通的第一条地铁线路,2010年9月开通运营一期工程。目前沈阳市已开通运营6条线路、在建4条线路,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地铁总运营里程已达204公里,年客运量将超6.5亿人次,客运强度稳居全国前列。

郝鹏、王新伟出席开通仪式,王新伟宣布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仪式结束后,郝鹏、王新伟等领导同志乘坐1号线东延线,体验新线路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情况,与乘客互动交流。“对日常出行帮助大不大?”“带孩子到植物园来玩是不是更方便了?还有什么建议?”郝鹏问得仔细。乘客们高兴地表示,东延线开通极大方便了购物出行,也让游客能更加便捷地到东陵公园、鸟岛、植物园,感觉城市“变小”了,活力更足了。走出地铁后,郝鹏还认真查看了车站防汛设施情况,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细化应急预案,切实保障旅客汛期出行安全。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乘坐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与乘客互动交流。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乘坐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与乘客互动交流。

郝鹏向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表示祝贺,向全体地铁建设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地铁是重大民生工程,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投入运营后,要做好运营调度,科学配置运力,优化公交接驳,同时,进一步优化地铁线网布局,加快建设步伐,持续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郝鹏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辽宁考察时也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辽宁城镇化率较高,做好城市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加快实施城市更新,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省已进入汛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救灾各项措施,突出抓好城市防内涝、山区地质灾害防范、险工险段隐患排查等重点工作,加强预报预警和应急演练,筑牢基层防汛救灾严密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省及沈阳市领导姜有为、霍步刚、吕志成参加活动。

记者:方亮 王奇 摄影:丁思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全国学联五年工作回眸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