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冯春梅 金正波 李龙伊
2025年08月28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站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上,永定河静水流深,蜿蜒而去。极目远眺,高铁列车往来穿梭,开向远方。
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一个声音更加响亮: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正义因捍卫而昭彰,精神因弘扬而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百业待兴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奋勇争先。一路风雨,壮阔征程,始终激荡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回响,印刻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足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今年9月3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
一场穿越历史烽烟的检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示。
沧海横流,初心不改。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敬爱的先辈,若无当年你们的英勇无畏,便无而今的国富民强。鲜红的旗帜传于吾辈之手,必不辱使命……”
平型关烈士陵园内,来自“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官兵军容齐整、庄严肃立。连队第四十七任政治指导员栗新朝展信诵读,铿锵之声,久久回荡。
这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从‘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来到平型关大捷旧战场,感悟革命先辈不畏强敌的血性胆气和敢于亮剑的胜战基因。”栗新朝感慨。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深沉的民族记忆。今年以来,无数观众走进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他们在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前,驻足、聆听、沉思……
8月15日,中央档案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专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340余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100余份敌后战场电文静静陈列。一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参观者说:“这些档案,是滚烫的血,是民族的魂。”
阵地,得而复失;战局,时好时坏……1938年,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任凭惊涛骇浪,屹然砥柱中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到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再到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
从白山黑水间的第一声炮响,到卢沟桥畔的烽火硝烟,再到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性时刻……十四载风雨如磐,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光阴流转,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依然能清晰触摸到那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谱系。
岁月铭刻,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发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那是在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之际,一个民族的自省与呐喊。
华北平原一户人家的对联,正是坚定的回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
山河见证,那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密布炮弹孔和枪弹孔的巨大墙体,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撼天动地的壮举——“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第88师524团“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直至接到撤退命令,才冲出重围。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无数中华儿女像“八百壮士”一样,以铮铮铁骨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时光印记,那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1943年,20岁出头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指导员李云鹏把思念写进信中。
李云鹏坚信抗战一定能取得胜利,但他和战友们却没能等到那一天。刘老庄战斗中,为守护百姓,他所在的四连82名官兵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无一人投降,无一人生还。
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英雄们将热血洒在中华大地。
青史长存,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百团大战纪念馆展墙上,刻着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十旅旅长范子侠的铮铮誓言,震撼人心。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晋察冀、冀鲁豫、鄂豫皖等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革命先辈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更是一支不灭的信仰火炬。它照亮过救亡图存的血泪征途,也正在照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正义因捍卫而昭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今年5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邀,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明媚的春光里,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发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时代强音——
“人类应永远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及其原因和教训,尽一切努力阻止类似悲剧重演。”
只有真诚面对过去,才能堂堂正正谈论和平。
今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在馆内展出731部队原成员胡桃泽正邦的口述证言。
长达83分钟的视频中,胡桃泽正邦供述了731部队从事人体解剖、开展人体实验以及实施细菌战等罪行。这是揭露731部队罪行的又一个“活证据”。
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生命和人权的粗暴践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挑战。这决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较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暗夜笼罩世界,中国人民与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共克时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
生与死的边缘,以生命守护生命——
前不久,河北涞源县,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内,上百名中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
1938年1月,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在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他一个月内为147名伤员做了手术;在广灵公路伏击战中,连续工作40个小时,为伤员做手术71例……生死考验,大爱无疆。
血与火的天空,用信念点燃信念——
重庆万州,西山公园,薄雾如纱。年逾七旬的魏映祥来到香樟树环抱的苏联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老人说,为英雄守墓是他这辈子的工作。
苏联援华航空队,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特殊的空中作战队伍。80多年前,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驾机而来,“鹰击长空”,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柯棣华在手术台上仁心救治,约翰·拉贝、辛德贝格在南京舍身庇护,林迈可、汉斯·希伯用笔和镜头记录真相……这份长长的名单,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道义的力量。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八十载光阴流逝,那场战争所昭示的真理颠扑不破:大道煌煌,正义必胜!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
今年夏天,电影《南京照相馆》沉重上映,观者热泪盈眶。每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会响起钟声,听者沉思肃立。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走过的足迹,也给未来的发展以启示。
当我们回望昨日的浩劫、思考胜利的意义时,不能不警惕当下的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回潮,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冲击世界。面对百年变局,如何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怎样推动共同发展?这是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作用;促成沙特伊朗历史性和解,为有关地区国家化解矛盾、睦邻友好树立典范……中国,以行动作答,捍卫和平的决心无比坚定。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今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巍峨长城,与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橄榄枝相得益彰。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判断闪烁着思想光辉,映照着人类未来。
纵览历史长河,直面时代大潮,相信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终会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始终为和平而来!
精神因弘扬而弥新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山西阳泉狮脑山,形如雄狮之首,俯瞰着壮美河山。
今年7月7日,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英雄事迹,重温光辉历史,同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亲切交流。
迎着一张张天真的面孔,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更加强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纪念,是为了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缅怀,更要弘扬精神,接续奋斗。
在岁月熔炉中,深沉持久的爱国情怀愈发炽热——
回望抗战烽火,探寻精神地标。
62个站点、464公里、172个隧道、186座桥,北京大学博士生唐倩以两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滇越铁路沿线,用脚步追寻80多年前部分北大师生辗转入滇的足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辗转至云南昆明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8000多名学生就读,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0多位院士……烽火之中,丰碑不朽。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如今,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都立有一块西南联大纪念碑。校园里,刚毅坚卓的青年,以新的姿态,奋发图强。那一声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奏响新时代的嘹亮乐章;那一个个“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身影,正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辉煌。
在火热实践中,砥砺前行的奋进姿态愈发昂扬——
8月的南泥湾,千亩稻谷随风摇曳,黄土高原风光正好。
时针回拨到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实行军垦屯田,把荒芜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昔日垦荒处,今朝展新颜。从抗战时期发展边区经济,到如今建设科技试验田、产业开发区……当地干部群众弘扬南泥湾精神,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绘就生机勃勃新画卷。
八十载砥砺奋进。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壮阔征途中,和平发展的旗帜愈发鲜明——
胜利日阅兵集训点方阵巍巍,战旗猎猎。威武的英姿、雄壮的阵容,写满忠诚与坚毅。蓝色贝雷帽,让维和官兵在受阅方队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35年来,中国维和部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军队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在国外维和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官兵们说,走出国门,我们代表中国军队,展示大国形象,彰显大国担当。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风险和挑战的远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山河为证,时代作答。
1931—1945年,1921—2025年,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牢记使命、矢志奋斗的不变初心;面向未来,中华儿女还将创造更多伟大瞬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杨须爱
2025年08月28日05: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揭示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精髓,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全社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原创性理念中的“共建”二字饱含深邃的理论意蕴、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芒。中华民族共同体既需要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建设,也需要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建设;既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同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是对我们党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远见卓识的彰显,是对我们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智慧的思想凝结和升华。
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作为共同体的重要形式,是历史的现象,要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消亡;有民族存在,就会产生民族问题,就需要解决民族问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面对不同时期的民族问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可以说,这条正确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这条道路是各族人民共同探索出来的,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坚持与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民族领域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以引导各族人民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总纲,不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构建基础理论、完善制度设计,以夯实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和制度为基础拓展这条正确道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解决民族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充当‘教师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用“八个坚持”科学提炼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内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突破。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与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创新随之不断深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九个坚持”。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以“十二个必须”为基本内容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八个坚持”到“九个坚持”,再到“十二个必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科学揭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本质。科学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党在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既超越中国传统的民族事务治理的局限,又摆脱西方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困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本质在于党始终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底层逻辑,在于这条道路始终“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始终“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条道路之所以被各族人民共同维护,说到底在于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持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适应民族问题的变化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使其围绕动员各民族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力,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切实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完善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民族是人类最具生命力的组合形式之一,民族意识则是民族的核心要素。以无产阶级革命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推动各民族构建多民族共同体,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途径。然而,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基本上是空白的,实践是失败的,其以苏联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摆脱苏联民族理论政策的影响,得以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形成,科学回答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增强各民族凝聚力、有效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最大限度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问题。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以“整体论”与“部分论”、“全局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
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时间长河里,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彰显出独特的形成发展规律。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西方民族理论无法解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无法直接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一重要论述既阐明了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根本价值,也为我们科学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指明根本方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蕴含与强化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这一重要命题。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要旨。民族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最具动员力、凝聚力的社会要素之一。这是一条社会规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始终在遵循这条规律,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对这一规律的运用并不成功,根源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建设多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对民族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在总体上是成功的,根源在于遵循了引导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始终围绕动员、引导、推动我国56个民族和各地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展开,最终都指向如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一伟大实践的根本特征与要旨的彰显。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造福我国56个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56个民族共同努力。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最广的地区。边疆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抵御敌对势力破坏、渗透的前沿阵地。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极端重要、任务十分艰巨,其成效事关党的民族工作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多次亲临边疆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治国必治边”重要战略思想,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方略战略,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夯实了动员边疆地区、重点区域与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在这层意义上,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要论述的集大成者。
开辟全方位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彰显了这一系统工程、伟大事业的本质特征,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动能。
党对民族工作、边疆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得到系统性重塑,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得以形成与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在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以及在整个边疆治理方略中得到切实贯彻,边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得到历史性提升。
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践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被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文化润边、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实施,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目标的文艺展演、文博展陈、文学创作、体育赛事等出彩出效,一大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得到树立与凸显,以促进人心相通为目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持续强化。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民生福祉空前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方位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富民兴边行动深入实施,团结固边、产业兴边成效日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均得到空前改善。以西藏为例,新时代以来,堪称世界级难度的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开通航线183条,天堑变通途;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4年分别增至55444元、21578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深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优化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制定支持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政策,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和场景。民族工作部门制定出台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为代表的专项政策,持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互嵌”日益凸显。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民族工作、边疆治理等领域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牢牢掌握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战略主动权,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宝贵的稳定红利。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09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马来西亚】颜进明博士:热心大陆家乡公益事业时间:2025-08-28 10:25:55 来源..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