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才文
2025年10月05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发展成果实现共享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发展大势,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绿色发展,为全球包容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不让一个人掉队。发展总是有先有后,不可能齐步走,总有一些人因为能力、运气等种种因素落在了后面。面对这一看似自然的进程,我们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选择性无视,而是坚定地伸出了扶助之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下,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被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不让一个地区塌陷。发展带有强烈的非均衡特征,地区分化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非常突出。发展过程中,一些原本领先的地区也可能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美国的“铁锈地带”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等有力举措,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坚决防止“区域塌陷”。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老少边穷地区……一个个弱势区域都克服困难、找对优势,实现了更好发展。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成功汇聚而成的。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就业渠道、好的创业空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13年保持在4%以上,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北大、清华等公立一流大学学费仅为国外同行的1/10到1/20。普惠而优质的教育,为社会纵向流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包括2亿多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又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我们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全国超过1.9亿户经营主体(含6300多万家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3.28亿人按月领取养老金,阻断了一些国家常见的“老年贫困”风险。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超过90%的家庭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我们通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大幅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努力推动广大群众都能公平可及可负担地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8岁增加到2024年的79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7岁。
让发展更绿更美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全球最快、地表水质量提升幅度全球最大、森林资源增长全球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全球最多的重大成就。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已故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曾说,中国在生态文明上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令世界看到希望,中国是世界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2 版)
相关新闻:
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责编:白宇、卫嘉)
、
李强同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互致贺电
2025年10月05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10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孟加拉国总统楚普互致贺电,庆祝中孟两国建交50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孟加拉国是传统友好近邻,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双方始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树立了国家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典范。近年来,中孟政治互信持续巩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
习近平强调,我高度重视中孟关系发展,愿同楚普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弘扬传统友谊,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楚普表示,过去50年来,孟中两国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持久合作的基础上,共同铸就深厚情谊,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孟方高度赞赏中方为推动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孟方可持续发展事业给予的宝贵支持。相信在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两国合作必将更加富有成效。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互致贺电。李强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孟关系发展,愿同孟方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各领域合作,推动中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尤努斯表示,孟中建交50年来,两国人民友谊历久弥坚,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双边合作成果丰硕,值得庆贺。孟方致力于推动孟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更多成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本报记者 杨 暄 陈圆圆 董映雪
2025年10月05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日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91.46%的博物馆免费开放,2024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都曾“打卡”一次有余。
博物馆,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905年,我国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今日,神州大地“千馆千色”蔚然成林。
迎来100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等重磅展览。百岁博物馆,依然风华正茂。
百廿光阴,尤其是新时代的春风化雨,三个“前所未有”清晰显现——保护传承力度前所未有,公众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创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我国博物馆事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生机勃发、光华夺目。
不仅是数量的跃升,更是理念、技术、业态、服务的深刻变革。透过博物馆的创新进化,得以感知文化事业拔节生长的蓬勃态势,辉映大国文化自信自强的璀璨光华。
在历史坐标下,看博物馆承载的文明底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博物馆,正是解读这份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120年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一举打破中国数千年只有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确立了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现代博物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背后的支撑,则是中华文明自有的雄浑底蕴。
漫步7000余座博物馆,如同穿行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史诗长廊——
陕西历史博物馆写: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三星堆博物馆写: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北京自然博物馆写: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恐龙生活了52分钟,而人类只有9.4秒。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汇聚、流深、激荡。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国之瑰宝化作展览实物见证。持续擦亮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14亿多中国人挺立文化自信的脊梁,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在当代坐标下,看博物馆脉动的时代气息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河南博物院内,孩子们的笑声与8000多年前贾湖骨笛的空灵之音“隔空交响”。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迎来更多观众。
繁荣,在于贴切而精准地拥抱并照亮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博物馆不断延伸的“文化半径”里,有更多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场景。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改革,是这场深刻嬗变的强劲引擎。“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助推博物馆发展提速。
看城市,重庆重钢原型钢厂旧址,老厂房“变身”工业博物馆,书写“活起来”的工业史;
望乡野,吉林长春黑土地里,“长”出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记录乡村农耕的质朴肌理。
“千馆千色”,各展其华,各美其美。越来越多人,爱上博物馆,也爱上“博物馆+”的新风尚。
100年前,故宫博物院向公众敞开大门的第一天,参观者排起长龙;今天,“博物馆里过假期”“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文旅融合的新风尚,催生出城市文化新名片。
“把国宝带回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顶流”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供不应求。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延伸,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促进了历史文脉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为了让更多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上世纪60年代,莫高窟第161窟整窟壁画起甲,如雪片般脱落。修复师李云鹤每天修复0.1平方米,整整两年终于让洞窟“起死回生”;今天,敦煌研究院团队通过数字技术,令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千年瑰宝“数字永生”。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博物馆“活”起来、潮起来。
在全球坐标下,看中国博物馆出海展现自信姿态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一个自信开放、拥抱世界的东方典范。2024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唐”特展华彩启幕。200余件(套)东方瑰宝,述说盛唐气象。
赴一场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文明之约”。上海博物馆内,“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逾277万参观人次掀起现象级热潮。
从“对视”到“对话”,中国博物馆,不仅着眼于自身发展和服务人民,更以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四海,共奏华章。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到成功承办亚太地区大会、主办博物馆学委员会年会;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际文物避难所”,到2024年全年举办百余场文物进出境展览……理念与角色,持续焕新。
这份气度,温润而博大。“平视世界”的从容,源于五千多年文明长河赋予的深厚底蕴,更绽放于新时代喷薄而出的文化自信与开阔胸襟。连接中外、沟通心灵,中国博物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独特的东方智慧与厚积的文化力量。
登高方见远。唯有以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方更能回应时代呼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历史纵深中汲取智慧,于新时代脉动中焕发新生机,向文明交融中拓展格局——为明天收藏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史诗般的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澎湃的动能。
皇皇长卷上,大河奔涌不息,守护伟大文明的根脉、照鉴璀璨夺目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本报记者 郑洋洋
2025年10月05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0月4日下午,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车间里正满负荷生产。车间内,一卷卷薄如蝉翼、光滑如镜的“手撕钢”,经过压延、清洗、光亮、拉矫、纵切、包装等步骤自动化制成。
“今年,我们的最薄‘手撕钢’量产了。”公司总经理段浩杰捏着一片厚0.015毫米的钢箔说:“这一批是发往上海的。这几年,高端钢箔需求越来越大,连续几年国庆假期我都没放假了,得盯着生产和研发。”
“手撕钢”是不锈钢乃至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企业经过科研攻关,早已摘得这颗明珠。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精带公司时,称赞公司研发的0.02毫米“手撕钢”“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并勉励职工“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
牢记嘱托,奋力再攀。从0.02毫米到0.015毫米,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量产,精带公司续写着“百炼钢”到“绕指柔”的产业传奇。
齿轮飞转,机器轰鸣。生产车间的光亮机组前,一条条钢箔正随着开卷机向高温退火炉里缓缓传送。“我们的‘手撕钢’单日产量可达3吨左右,其中最高端产品的价格堪比黄金。”段浩杰说。
眼前这条开卷机运送着片片钢箔,供给的是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现在市面流行的折叠屏手机,关键材料里几乎都有我们的产品。”段浩杰介绍,正因为有比纸还薄的“手撕钢”,折叠屏才能承受数十万次的使用而不变形、不断裂。
2021年到2024年,公司“手撕钢”产值从5亿元增加到近8亿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手撕钢”的应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手机音量键里的弹片、柔性太阳能组件的模具、磁悬浮列车电缆的基底材料等,都离不开它。”段浩杰说。
上海超导科技有限公司曾长期依赖进口超薄钢材,如今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段浩杰介绍:“去年,我们向上海超导供货10余吨,未来有望达到百吨级。”
近5年来,“手撕钢”研发团队不断取得突破,一批“高精尖特”产品走向市场。“手撕钢”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而且性能全球领先,平均价格也从进口价300万元/吨降到了100万元/吨。
“进步和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制造有更多的高峰等着我们攀登。”站在摆满奖牌证书的荣誉墙前,段浩杰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2025年10月05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10月4日电 (记者韩鑫)10月4日,国庆、中秋假期过半。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半程,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再创历史新高,累计约12.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
分方式来看,累计铁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分别预计7878万人次、681万人次和96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3%、11.7%和5%。累计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预计11.53亿人次,同比增长5.6%。
“假期前半程,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日均值超3.1亿人次,展现出强劲的出行活力。”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出行结构看,公路出行仍占主导地位,其中自驾出行比例高达八成,成为公众出行首选。滴滴数据显示,假期异地打车订单量环比上涨51%。从时间分布看,假期首日迎来出行最高峰,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36亿人次,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成都、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仍是公众假期出行首选,日均出行人数超过500万的城市达到4个(广州、成都、北京、深圳)。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江西萍乡东桥村张常琪一家三代接力——
本报记者 郑海鸥
2025年10月05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农家院升旗现场。 |
![]() |
汤春梅仔细整理一面面褪色的国旗。 |
![]() |
江西萍乡湘东区东桥镇航拍图。 |
江西萍乡湘东区东桥镇东桥村,藏在罗霄山深处。从城区出发蜿蜒前行,仍需近2小时的车程。在这个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院里,一面五星红旗每日升起。
又是一个清晨。6时许,霞光初染天际。伴着《义勇军进行曲》,74岁的村民汤春梅,与女儿一起拉动绳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拿着锄头出工的乡亲,晨起的学生,专程过来的男女老少……30多名村民围在旗杆边,自觉立正、唱国歌、行注目礼,用坚定的眼神注视着飘扬的红旗。山风与鸟鸣,为齐唱的国歌声伴奏。
“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一起看升旗,很有意义。激动的心情与今年看九三阅兵一样。我要写进作文,让同学们都知道。”初中生汤鹏涛说。
37年间,汤春梅家里的五星红旗,1.3万余次升起。东桥镇党委书记黄榕榕感慨:“大山深处飘扬的国旗,是最直接的、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户农民的几十年坚持,也是村里最好的榜样。”
心怀感恩:把国旗在咱家升起
农家院升国旗,始于1988年。
一日,在镇里初中当政治老师的张常琪回到家,声音略微低沉地对妻子汤春梅说:“我们这里有百余名烈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娃娃们已经很少知道这段历史了。咱可不能忘了他们啊!”
女党员贺竹英不惧敌人的酷刑,严守党的秘密,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地发起农民运动,为红军带路送情报,建立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据统计,四面环山、湘赣交界的东桥镇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出了100多位烈士,年龄最小的才15岁。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国旗。我们就把国旗在咱家升起来,铭记历史,感恩先烈,热爱祖国。”张常琪说。
“我同意。”汤春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却也知道国旗的分量、英雄的意义。
夫妻俩马上着手在屋顶工工整整地垒起石块,丈夫从山上精挑细选砍来一根笔直挺拔的竹子,仔仔细细打磨成旗杆。
国旗呢?家里条件有限,于是汤春梅白天务农,夜里就细心照着国旗图样,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绣起来。
因为做了一天体力活,汤春梅手会发抖,有时会扎破手指。丈夫在一旁叮嘱:“慢点绣,旗面要周正,就像咱中国人的腰杆要挺直。”
汤春梅依然记得国旗绣好的那晚,“我俩对着月光展开,红布像一团火,五角星比天上的星子还亮。我们说,明天,就把五星红旗升起。”
此后,天不亮夫妻俩就会把旗杆够得着的地方擦拭一遍,然后将国旗小心翼翼地铺开、升起、系好。黄昏时刻,再爬上屋顶,把国旗降下、平整、收好,不能褶也不能皱。
现年59岁的余正华是张常琪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后,有一天去看望老师。
“走在蜿蜒山路,我偶然抬头,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当时呆住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地只有在少数地方每天升国旗。而这个穷乡僻壤,竟然有一面。”余正华震惊更震撼。
带着激动与疑问,余正华和张常琪促膝长谈。“那天,老师讲过去的国家有多难、自家的生活有多苦、烈士们的牺牲有多壮烈,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直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余正华回忆,“老师说,要心中有祖国、立志去报国,他没什么能力,‘就以每天升国旗的行动,去表达铭记与感恩的心意吧’。”
罗霄山深处,这面五星红旗,静悄悄地升起、降下。在前10年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汤春梅说:“我们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当然,也非常希望大家尤其是孩子们能来瞧一瞧……”
家风赓续:一颗红心代代相传
日升日落,旗升旗降。
刮风时,夫妻俩会抱着旗杆,手脚并用加固;突然下雨时,身在多远都要跑回家,尽早收好国旗。
“一次瓢泼大雨,我妈冒雨去收,泥巴路滑,她仰面朝天,摔了个大跟头,满身是泥。我一看,国旗被紧紧抱在怀中,一点没脏。”女儿张继红当时不解。
汤春梅严肃地说:“你爸爸讲,国旗不能脏,更不能破,这是规矩。”
也是自那时起,张继红把这个“家规”牢牢刻进心里,也慢慢理解了父母给她取名“继红”的含义——“一颗红心代代相传”。
从第一次飘扬在东桥村,五星红旗便每天都会伴着朝阳升起。旗杆换了十来根,国旗换了40多面,庄严的升旗仪式从未间断。
随着夫妻俩的年龄渐增,病痛也在增多,升旗的地点从屋顶移到了屋前。旗杆可一点不能马虎:先是换成了更高更挺拔的树干,继而是更牢固结实的不锈钢。
“无声的教育对我们晚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做一个堂堂正正、骄傲自豪的中国人!”今年45岁的张继红说。
岁月更迭,老人的两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孙子、孙女们出生、长大。
张继红说:“我女儿从6岁起就参与升旗,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她经常和五湖四海的同学分享家里这面国旗的故事,一有时间,就会回来升旗。”
接续传承,那抹鲜艳的红色在大山深处愈发耀眼。
“做好一件事看起来不难,但一家人把一件事长久地坚持下来,就非常不简单。”27岁的村民邓佳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深圳当体育老师,休假回村,她再次来到熟悉的旗杆下。
“无名坚守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要带着这份感动,把崇高的精神和可贵的赤子之心,传递给更多学生。”邓佳说。
“日日夜夜浇灌,爱国的种子便破土而出。”黄榕榕说,“行胜于言,润物无声。没有说教,只有坚持,随之而来的是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拢心聚力:美好生活节节攀高
日日升国旗的行动背后,是一颗滚烫的爱祖国、爱家乡的心。
“张常琪老师闲不住,出钱出力给村里修了一公里多的公路。为方便做农活的乡亲们躲雨、避暑、休息,还在路边专门建了一座亭子。”73岁的村民袁继发竖起大拇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呐。”
可是,即便是升旗,一开始也引来了个别人的讽刺——“大山沟里升旗,谁看得到?有啥意义?”“国那么大,少你这一面旗吗?”
老人们听着也会心痛。“我做我的,你说你的,咱不会放弃这个事。”张常琪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革命者的牺牲,哪有如今的生活?不能忘本啊!”
2023年,深明大义的张常琪老人去世了。
“去世前,他反复交代要坚持升国旗,保存好之前的国旗。”汤春梅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柔地抚摸着一面面饱经风霜的旗帜,“好好珍藏着,这是家里的传家宝。”
时光流淌,一面面国旗也见证着村子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拢着心、聚着力。
起初,升旗时只有家人在场;后来,村里的孩子会早早跑来,学着敬礼,汤春梅夫妇便给他们讲抗日英雄的故事,讲国旗上五角星的含义;再后来,来来往往的村民们会自发聚集,有人扶旗杆,有人整理国旗,不少蹒跚学步的孩童也咿呀着挥动小手……
“农家院升国旗让我感受到,爱国、奉献、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口号,而在于日常中的一点一滴。”00后村民、小学教师邓汐感慨地说,“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道理都是一致的。”
高高飘扬的国旗下,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孩子们走出大山求学,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如今,东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近1.5万元,“共富工坊”绘就乡村新图景。
这两年,汤春梅的子女们也把老屋修葺一新。外边白墙蓝瓦,内部窗明几净,电视、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好日子节节高。母亲总是乐呵呵的,感慨幸福的日子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张继红说,“村民们也是喜笑颜开、干劲十足。”
“国旗的象征、含义,爱国、拼搏的精神,已经融入东桥村的血脉,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东桥村文明实践员李美金说,“升国旗的行动是一个纽带、一种氛围、一颗种子,让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激励大家万众一心,向前进。”
正是稻收时,稻浪翻滚,东桥村一派繁忙景象。
而国旗升起的时刻,始终是村里最庄重的瞬间——小院里,乡亲们停下脚步、抖擞精神,双眼望向同一个方向。那是美好生活节节攀高的方向。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
2025-10-13 11:07:01新华社70人参与20评论新华社快讯: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