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10-07 07:41:05 | 浏览:12182次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记者 郑海鸥 何思琦 李卓尔

2025年10月07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文化是灵魂。”

  一个多月前盛大阅兵仪式所激发的爱国情感仍然炽热。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人们在这里感悟历史与文化,满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报国志。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思想光辉照亮奋斗征程。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博大文化胸怀和鲜明实践品格,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中不断彰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气壮山河——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串联起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感人至深——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

  “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歌曲中,有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话语里,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赓续传承。

  “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

  …………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和第二卷等相继出版发行。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村庄庭院里,说家常讲政策;旅游景区内,打快板道传承……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当地摆放便民小马扎,建设“明理胡同”,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架起科学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把党的好声音化作社会最强音。

  浙江安吉宣讲团深入乡村、走近群众,宣讲“两山”理念;重庆“小院讲堂”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让群众听进心里;《强信心  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电影党课”“音乐党课”等,创新又走心,赢得群众点赞;中央主要媒体推出重点栏目和融媒体产品,理论普及半径持续拓展……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置于全方位、系统性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格局中,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9月3日,天安门城楼。习近平总书记来到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身边,微笑着俯下身,同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握,情深意重。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持续涌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高尚情操,引领着全社会尊崇英雄、见贤思齐。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名单在今年5月揭晓。“文明城市创建让我们得到实惠,政府下了绣花功夫,服务更上层楼。”家门口的菜场面貌焕新、街道干净整洁,安徽省淮南市市民周女士说。

  文明创建,人人参与,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在群众身边发生着。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新时尚,主动让座、文明用语、礼让行人等现象更加普遍;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成为乡村文化新名片;一个个家庭弘扬优良家风,为小家谋幸福、为大家送温暖……

  文明种子播撒,文明风尚形成。真善美大力弘扬,正能量广泛传播。

  今年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展现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观众在这里驻足、深思,缅怀革命先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在博物馆鉴古励今,在图书馆读书充电,在文化馆听课学艺……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人民群众学习热情、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民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奋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族以更加自信有为的精神状态踏上新征程。

  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未中断。

  “中华文明里能看到历史的深厚积淀”“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慢步细看,且行且思。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如何让这“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更丰厚的滋养?

  “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伊河两岸,灯光渐起。夜幕下远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璀璨光影背后,是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努力。作为中国石窟寺遗存的典型代表,保护不仅在于石窟本身,更在于其周边形成的涉及造像、寺院、观游、文学等人文生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总规模近4000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传统院落民居里,看纳西原生态歌舞,写东巴象形文字……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古今交汇,活力十足。

  一座座呼吸着的古城、一条条流淌着的古街,都被精心呵护,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四川阆中古城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延续至今,4万多居民与古城相契相守;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吸引人们体验“苏式生活”。

  放眼全国,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为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守在染缸边,搅动着一汪靛蓝染液。“发酵得正好,颜色很纯正。”向前看去,她身上的靛蓝围裙,已和身后晾晒的侗布融为一体。

  古法侗布缝制的手提包、蓝靛染丝巾、刺绣挂画,很古朴也很时尚,既传统又流行,正在“圈粉”更多年轻人。

  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

  今日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今年5月18日凌晨,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二、三卷结束79年的海外漂泊回归祖国;

  今年7月11日,中国申报项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十项世界遗产……

  这一幕幕,见证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考古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文化传承发展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绽放新彩。

  文化自信昂扬民族复兴精气神

  银饰璀璨、苗绣雅致,T台上,身穿民族服饰的阿妈、阿伯和孩子们依次走来,闪光灯不断。在贵州凯里,“村T”的热度不断发酵。贵州的非遗还走进新加坡、阿联酋等,掀起一股股“最炫中国风”。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村T’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世界的眼前,特别自豪。”71岁的凯里市凯棠镇凯棠村村民顾彪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文化的脉搏强劲跳动,文化自信昂扬民族复兴精气神。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上映,中国美术馆举办专题美术作品展,一系列展览和文艺活动筑牢民族记忆、激荡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转化为文艺作品中的生动故事,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网络文学《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描摹山乡巨变,话剧《炉火照天地》展现工匠精神,影视剧《大山的女儿》《山花烂漫时》刻画新时代奋斗者的坚韧与信念……

  广大文化工作者把守正创新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原创力不断提高。

  科技赋能文化,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让传统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文旅融合发展,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千余人与“李白”隔空对诗,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国潮点亮幸福生活,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受到年轻人追捧,“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外国人玩转中国功夫、“洋面孔”说四川话、机器人服务赛事……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世运会赛场内外,不少外国运动员切身体验中国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

  印度选手纳玛塔·巴特拉说,她从2015年开始练习武术,刚开始是为强身健体,后来慢慢爱上了武术背后的中国文化。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

  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出全新路径。《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球,掀起“西游热”;《斗罗大陆》《庆余年》等网文作品被国外图书馆收录;相关网剧海外热播。它们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全球受众感受中国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勾勒出全球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共绘新篇的历程中,让世界看到一个古老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一支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的托举。

  浙江美术馆馆员刘佳波是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的文化特派员,他策划举办了“村民画室”,培养出30余名渔民画家。渔民画取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深受游客喜爱。在浙江,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组建了近4000支文化队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文联实施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海外研修工程,开展“艺苑撷英”展演,推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让人才成长有路径、有舞台;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5.1万人次……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文化的力量,磅礴浩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神州共明月 佳节韵味浓

本报记者 刘静文

2025年10月07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国庆、中秋假期,大江南北秋意渐浓。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团圆赏月,大街小巷假日活动丰富多彩,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团圆和睦的欢庆氛围。

  天上月,万里同圆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中秋与家人团圆赏月,是许多人的期盼——

  10月6日晚,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正在举办长街宴。席上是一道道南浔美味,桌边是一个个团圆家庭。天上月圆,人间团聚,定格了中秋最温馨美好的瞬间。

  “以前过中秋,我们通常是在家吃团圆饭。这次来水乡古镇游船赏月别有韵味,有长街宴、特色演出,既古老又新潮。”宴席中,来自辽宁沈阳的游客孔祥文说,他带着父母旅游过中秋,“抬头是圆满的月亮,身边是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各自中秋的习俗,很有意思。”

  南浔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杨尧介绍,今年中秋佳节,南浔古镇以长街宴为灵感,为游客奉上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美食与文化佳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相聚,也是同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

  因为坚守岗位等原因,不少人无法在节日与亲友团聚,一通通视频电话跨越千里、传递思念。

  10月6日清晨6时,天色微亮。湖南长沙客运段动车一队列车长李艳已出现在长沙南站派班室。作为党员,李艳习惯了在节日里坚守岗位。14时,9号车厢里装饰着五彩灯笼、谜题彩纸,李艳策划的中秋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猜谜。夜幕降临,列车抵达终点站云南昆明南站。送走旅客,李艳回到公寓,给丈夫打去了视频电话。相隔1200多公里的一家四口,在屏幕前实现了团圆。

  古今月,游城共赏

  “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秋佳节,各地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节庆民俗与现代生活交融,生动彰显着传统节日的时代魅力。

  四川西昌被称作“月城”。因纬度低、海拔高、少云雾,西昌赏月得天独厚。不仅如此,在西昌“嫦娥奔月”第一次梦想成真,我国探月工程在这里迈出了“绕”的第一步。这个假期,西昌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交织,让游客在欣赏古今之月中过中秋——

  10月5日,西昌古城举行中秋拜月祈福仪式。悠扬的古乐声响起,身着传统服饰的司仪带领游客一同行礼祈福。走进古城,猜灯谜、投壶、飞花令等活动精彩纷呈。

  10月6日,中国西昌航天元宇宙体验馆内人头攒动,游客们开启一段段奇幻的太空之旅。游客戴上虚拟现实设备,“亲身参与”火箭发射,“化身”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在巨大的轰鸣与震动中感受火箭直冲云霄的推力;走进双层悬空飞行影院,近距离感受包含月球在内的星际空间场景,仿佛置身于无垠宇宙。馆内1∶1复刻的空间站舱体、宇航服模型等展项,配合图文并茂的科普讲解,让游客在互动中解锁航天知识。

  不仅在西昌,许多地方举办的赏月活动既有文化味又有科技味——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参观者一边咂摸着传统文化,一边制作一枚月亮和兔子样式的盘扣,提一盏明月般皎洁的北京宫灯,非遗技艺让中秋韵味可观可感;在北京天文馆,参观者跟随讲解员一起解开关于月亮的科技奥秘,嫦娥五号月壤、月球陨石等展品让观众近距离“赏月”;在云南建水县,“月映千年  非遗共婵娟”中秋音乐诗会吸引了逾万名游客,一首首蕴含传统文化典雅韵味的曲目在四弦、竹笛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中轮番上演……

  金秋月,四海相庆

  金秋时节,文旅活动喜庆欢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满中秋的祝福——

  10月6日中秋夜,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人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民俗文化活动“烧禾楼”。

  夜幕刚降临,大家聚在塱头村的塔状“禾楼”前,村干部黄施雄在“禾楼”内点燃柴火和干草。村里的老人黄建刚手持一根长竹竿,轻轻撩动塔口的火花,火花向塔顶集中喷发,形成耀眼的火光。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游客李先生第一次参与“烧禾楼”活动,被现场的氛围深深感染,“很惊艳,我和家人也像当地人一样,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据了解,炭步镇的习俗“烧禾楼”已有600多年历史。“‘禾楼’年年烧,火花越高寓意着来年越好,寄托着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蕴含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塱头村党总支书记黄智云说。

  乐享秋日的美好——

  10月5日,走进辽宁沈阳植物园,满园秋色扑面而来。正值植物园第二十五届菊花文化周,60余万株菊花打造的10万平方米花海绚烂缤纷,园内的彩叶类植物红、黄、绿渐次晕染,吸引游客驻足拍照。随着夜幕降临,园内光影交织,一场集水幕投影、AR技术等于一体的“植物园奇幻森林冒险之夜”活动开启,森林剧场、闯关互动等环节带领游客了解更多自然知识。

  10月6日晚,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吕梁风景区,市民尹先生带着家人前来赏灯,红灯笼挂满道路两旁,璀璨灯光与月光倒映在景区湖面,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光赏月。“节日期间灯火亮丽,用电需求也在增加,我们专门配备了无人机等设备,时刻巡检,守护好万家灯火。”正在操作无人机的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郭苑冰介绍。

  感受秋收的喜悦——

  10月6日,在江西省莲花县吉内得稻田公园,万亩晚稻迎着暖阳铺成金色海洋。在农耕文化体验区,家长带着孩子认真学习传统水稻收割技艺,举起一把稻穗欢呼雀跃;栈道旁,脚踏打谷机成了热门体验项目,游客们合力踩踏,谷粒如金雨般飞溅;磨坊内,游客手中的石磨“吱呀”转动,乳白色的米浆缓缓流出……“在美好的假期沉浸式感受丰收的喜悦,很欢乐。”来自浙江宁波的游客朱燕说。

  国庆、中秋假期,多地以丰收等为主题,打造亲子农耕研学等农文旅融合活动。秋日出游的热情,在假期的欢乐时光中加速转化为消费增长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窦瀚洋、杨迅、宋豪新、郑海鸥、叶传增、王云娜、胡婧怡、白光迪、周欢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重磅微视频丨同心协力共襄伟业

2025年10月06日16:47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小字号


Play Video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和担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杜晓东 兴来 宁黎黎

编导丨张鑫 张碧琦

文案丨张亚楠

配音丨黎春

编辑丨严佳 王萧宇

(责编:王静、袁勃)



交通繁忙 绘出经济活力(国庆中秋假期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李心萍 邱超奕 韩 鑫

2025年10月07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国庆、中秋假期,行走在中国大地,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的生机。

  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正加快实现,流动的中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高铁站通宵运营。开行夜间高铁、实行双侧进站、新增安检通道、提供夜间候乘服务……国庆、中秋假期,北京南站预计发送旅客252.6万人次。

  高速服务区变身“景区”。参观茶博物馆、逛“西红柿集市”、品手冲咖啡……四川一批高速服务区、收费站提升服务质量,高速服务区变身旅游景区。

  机场披上“中国红”。航站楼内布满国旗,主题景观成了热门打卡点,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热闹非凡……吉林长春机场“中国红”氛围浓厚。

  交通运输部预测,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

  新线路,让出行更高效

  刷新!10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313.2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攀升!同日,民航客运量为247.49万人次,同比增长3.2%。

  数据的增长背后是综合立体运输网络提供的坚强支撑。

  高铁触达更多地方,旅行“说走就走”。

  “沈阳出发,不到2小时直达长白山。”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正式开通,辽宁沈阳市民刘佳立刻策划一场国庆长白山深度游。沈佳高铁沈白段,串联起沈阳、抚顺、吉林通化等地,让旅客一站式欣赏各地风光。国庆、中秋假期,沈佳高铁沈白段日均发送旅客3万人次左右。

  随着一系列高铁新线开通运营,目前我国高铁里程近5万公里,托举起流动的中国。

  高速拉近时空距离,出行便捷高效。

  “过去,从四川平武回达州老家要6个多小时,如今走九绵高速,3小时就能到!”假期首日,中交二航局项目工程师李鸽驶上了自己参与建设的九绵高速公路。从建设者到出行者,身份变了,不变的是获得感。这条高速路以82%的桥隧比打破山川阻隔。假期前两日,九绵高速九寨沟收费站最高流量超1.5万辆次。

  今年以来,从川西高原到湘鄂山区,从赣西南腹地到吉林边境,更多新高速解锁出行新体验。

  航空网络越织越密,“日行千里”成常事。

  “有了新航线,从广东珠海直飞云南大理,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坐上祥鹏航空8L9790次航班,旅客陈女士满眼憧憬,“我已经等不及要去看苍山洱海、逛大理古城了!”

  据介绍,这条7月份新开通的航线很受欢迎,假期客座率预计超过90%。此外,祥鹏航空还接连开通了云南丽江往返山东济南、云南西双版纳往返腾冲等30余条新航线。

  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飞机翱翔、巨轮远航……“十四五”以来,我国基本贯通了“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助力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新玩法,让路程变旅程

  这个假期,变化悄然发生。如今,人们正逐渐告别“打卡式”的匆匆赶路,更追求“沉浸式”的体验。旅游列车、邮轮度假、自驾打卡……交通新玩法,让出行更有趣,让路程变旅程。

  最美“胡杨列”,向金秋出发。

  K7911次列车,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往额济纳旗,横穿草原、戈壁、荒漠,跨越400公里无人区,是车迷心中的最美“胡杨列”。

  登上“胡杨列”,沿途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细致服务也是独特的“风景”:提供重点旅客服务卡,印有值乘列车长电话,方便旅客咨询;推出银发服务,为老年旅客提供送餐到座、整理物品、报平安等服务……“本来还担心途中会有不适,但走完全程,觉得特别温馨。”来自广东广州的旅客刘女士说。

  租车自驾,享受旅途乐趣。

  浙江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接上从河南老家来的亲友,夏晟径直走向停车场,取用租赁的车辆。

  “租车出游,既省了长途开车的疲劳,又能享受自驾的乐趣。”行至国家电网东钱湖小普陀风景区充电站,夏晟对充电服务赞不绝口,“租车公司推出了首日免费充电活动,没了里程焦虑,租车出游更便利。”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预计国庆、中秋假期租车需求将大幅增长。

  邮轮旅行,边行边游更惬意。

  “一路行,一路游,是种新体验!”10月2日,广东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市民林先生携家人登上“招商伊敦”号,开启8天7晚邮轮之旅。

  凭借舒适便捷、体验丰富的特点,邮轮游成为假期出行热门选择。广东深圳海事局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蛇口邮轮母港预计服务出入境旅客超1.7万人次。

  在福建厦门,海事部门加强航线恶劣天气预警,保障邮轮“快进快出”在港“零待时”;在上海,采用“一船一策”安全监管方案,量身定制邮轮靠泊计划……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水路旅客发送量预计达1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6%。

  新升级,跨境游更便捷

  国庆、中秋假期,流动的活力早已跨越国界。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预计出入境客流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1日和6日。

  这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看到马来西亚对中国免签,我直接订了票,带家人一起尝尝南洋美食,看看海边日落。”10月1日,唐先生乘坐南航CZ8301航班,与192名乘客一道飞抵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开通了广东广州至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北京大兴至卡塔尔多哈、广东深圳至越南岘港等多条国际航线,加密广东广州至泰国普吉、辽宁大连至韩国首尔等航线……面对新需求,南航持续增加国际航线。

  正如英国《旅游评论》所报道的,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免签证范围扩大,以及国际航班数量增加,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增长势头旺盛。

  这个假期,“中国游”越来越火。非遗与高铁的邂逅,让外国旅客还未到达目的地,便与中国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没想到在飞驰的中国高铁上,还能体验中国文化。”在福建福州至广东广州南的G1609次列车上,法国旅客艾玛和安德雷体验了茉莉花窨制工艺流程。品尝了亲手制作的茉莉花茶,两人用并不流利的汉语频频感叹:“香!”

  除了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国铁南昌局福州客运段将中国非遗闽剧、寿山石雕等搬上列车。中国速度与传统文化的邂逅,不仅让非遗“活”起来,也让旅途“火”起来。

  从高速车流到高铁列车,从水上邮轮到跨境航班,23.6亿人次的山海奔赴,见证流动中国的生机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上一篇: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坚定相信中国(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下一篇:把法庭设在田间地头 最高法案例展现涉农纠纷多元化解新举措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