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麻城颜氏溯源初探一、二、三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19-11-21 06:14:09 | 浏览:10273次 ]
分享到:

麻城颜氏溯源初探(一)

慧云山长 洪湖慧云山长


作者:颜晓华


春江花月夜纯音乐 - 风华国韵

麻城市隶属湖北黄冈,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北部,长江中游北岸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麻城历史悠久,因“献寿仙子”麻姑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麻城县,1986年,撤县设市。麻城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被称为“全国将军第一乡”;也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


颜氏自占籍麻城以来,绵延至今700余年,子孙枝繁叶茂、星罗棋布。今麻城颜氏一支,始祖讳定,原籍江西南丰,生子二,长千一、次千二同徙麻城,是为麻城开基之祖。定公以上之世系,由于年代久远,信息闭塞之故,已失考,暂无法查找,因此今麻城颜氏族人也无法准确知晓自己之复圣世系。

颜氏一族历史悠久,得姓始祖为西周晚期小邾国国君颜友,颜友18世孙颜回、字子渊,位列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首,以道德品行卓冠古今,后世尊其为“复圣”,颜氏后裔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尊颜回为一世祖,故今之颜氏族人会晤之时,大都冠以颜子世系、从而可以知“远近尊卑”。



查阅麻城颜氏族谱,千一公兄弟徙居麻城至九世春山公于明嘉靖年间始修族谱、而后于明万历、清康熙、雍正、民国初等历次续修,新中国成立后,最近一次修谱于1998年。历史上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麻城颜氏有分有合,谱叙、齿录等重要资料信息难免不一。先祖们谨慎其事、为了后人能了解详实先世脉络信息,不敢随意增减,所以都原文保留了下来,这也为后世族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

现存麻城《颜氏宗谱》,续修于1998年,共9卷,所载班序为:兴崇鸿远业 厚泽福能长 积德辉先绪 存仁自克昌;后又新续班序二十字为成才光祖志 宗应保吉祥 英明永立本 国顺庆贤良。卷首详细记载了历代谱叙、祠堂、坟山、合族公约、先贤传记等图文资料,卷一至卷八则详细记载了各分支族人名讳齿录信息,原原本本,毋庸赘述。根据现有文本资料所载信息,通过综合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麻城始迁祖应为颜千一而非颜定

(一)以颜定为麻城始迁祖

麻城98版《颜氏宗谱》卷首所载由千一公二十一世孙兴烿公所著《盖序》一文中提到:“始祖定公,自江右迁麻城,一支居县之西,一支居县之北、后世思源报本,建设三祠,此由合而分,其事甚易,从元末以迄于今,霜露经六百余年……”。此文刊在族谱之首,明确表明了颜定自江西迁来。


据族谱记载:颜兴烿(róng)字行夏,号华卿,同治戊辰年十月二十日亥时生,光绪乙未年入学,戊申年支郡师范学堂毕业,创修宗谱,旅充河南省工业中学堂监学暨涉县会考官等职,民国戊辰年十二月五日亥时卒。

这篇谱序是行夏公写于1917年,时年49岁。他生于1868年,上文中所载他光绪乙未年入学,并不是指他25岁才开始上学。光绪乙未年是公元1895年,他当时27岁,所读学校应该是当时名震湖北的江汉书院。江汉书院是武昌最早的书院,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位于武昌文昌门内,清顺治年间定为直省书院,迁至忠孝门内巡道岭(今粮道街武汉中学处)。它属于官立教育机构,是当时的士子和生员考科举的准备和补习之所,换句话说,颜行夏当时至少已经是具有功名的秀才之身。1902年江汉书院与经心书院合并,经心书院即为支郡师范学堂前身。1906年 ,张之洞为培训湖北各府州县师资, 在省城设立支郡师范学堂, 学生分府各录取100 名,颜行夏为第一批被选中入学的生员,1908年毕业于支郡师范学堂,时年40岁。后调任河南,卒于1928年,享年61岁。

(二)以颜千一为麻城始迁祖

   在麻城《颜氏宗谱》卷首载有本族最早的谱序,而后世皆沿袭此述,其原文如下:

吾祖千一公,江西南丰人。其先世,仕元提领官,进封镇远侯,以直戆劾去,公乃潜跡麻城。生四子:长正一,官都督指挥使:其次早逝;正三以明经授学录,其子祖五,永乐三年成进士,除户部郎中,遂家于京之东市,厥后藩衍愈盛而科甲日多。余祖正四,性辟泉石,不事功名,故祖八公仅得以隐居博学著。历二世,或卜居武昌,或发籍云梦,崇秩厚禄,皆以爵位显,而吾家之子若孙,又依然泉石遗风也。豈天心有独眷欤?地理有独钟欤?抑祖德有未逮欤?吾知非天心有独眷也、地理有独钟也、祖德有未逮也,合天心、全地理、修祖德者无其人也。后之高大门户、光宠存没者,端有望於子若孙。嘉靖戊戌年仲春月朔九世孙春山谨序。(文中标点符号为作者所注,原文无符号。)



以上春山公谱序历史信息丰富,后世修谱俱以此为依据。这篇谱序是颜千一九世孙颜春山写于明嘉靖戊戌年即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距离洪武元年(1368年)170年整。从历史上来说是距离颜千一最近的时期。由于麻城《颜氏宗谱》中没有颜定和颜千一的详细生殁寿葬信息,根据谱载颜千一于元末明初徙麻城的信息,据此推算,颜氏到嘉靖十七年已在麻城繁衍生息180年上下,共历9世,这是比较符合人口繁衍发展规律的,也是最具可信度的重要资料。

虽然两篇谱序对迁麻城基祖的表述不一,但通过谱序内容与齿录信息比较,迁麻城基祖应为颜千一,而不是颜定,可见以颜定为迁麻城基祖是行夏公之笔误也,此其一。其二,在麻城《颜氏宗谱》的首页第一列其实有:“始祖定公,江西南丰人,元提领官,封镇远侯,卒于江西,迎葬于宋埠之西砚池畈、乾山巽向……”l这段文字是明确记载定公是死后迁葬麻城的,是何时迁葬则没有记载,这段文字反正了麻城开基祖是千一公而不是定公。(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颜晓华,字翰博,号慧云山长,册名颜学贝,复圣颜回八十三世孙,洪湖府场人!

麻城颜氏溯源初探(二)

慧云山长 洪湖慧云山长


作者:颜晓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关于春山公谱序的解读与辨误
  (一)春山公家世
颜春山为麻城颜氏基祖颜千一九世孙,行二,其伯叔子侄辈皆饱读诗书,声明显赫一时。
颜春山高祖颜谦,国学生、常州府通判,五品。明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物,相当于当今地级市副市长。
颜春山曾祖颜继鲁,国学生、光禄寺署丞,五品。国学生是指入读国子监,一般为官员子弟身份,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经见习可得补官。明代光禄寺负责祭享、宴劳、酒醴、膳馐之事的中央机构,分别设光禄寺卿、少卿、丞、主薄等职,光禄寺丞是五品,所以,颜继鲁妻胡氏被诰封宜人。
颜春山祖父颜肇隆,邑庠生、中丁卯副榜。庠(xiáng)生就是秀才的别称,此处副榜指乡试副榜,也就是说颜肇隆取得举人身份,但不能和同科的正榜举人一起参加会试,只能参加下一届的会试。
颜春山父颜经文,岁进士、长芦监运判。父因子贵,其长子为知府,诰赐中宪大夫,中宪大夫是文官虚职,六品,其妻戴氏封安人。
颜春山长兄颜泰山,山西潞安府知府、四品。
颜春山,国学生、癸卯副榜、上林苑丞,七品,其妻黄氏封孺人。家有腴田七百石,好义行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春山公嘉靖谱序释义
第一:“吾祖千一公,江西南丰人”。春山公在首句即表明了自己的一世祖为颜千一,来自江西南丰。南丰即今南丰县、属江西抚州市管辖。元朝的至元十九年(1282)至明朝的洪武三年(1370),南丰为直隶州。这段时期正好是千一公迁来麻城的时期,后南丰归属各有变化,清时期南丰已降为县,规建昌府管辖。
第二:“其先世,仕元提领官②,进封镇远侯③,以直戆劾去④,公乃潜跡麻城”。这句话是说千一公祖上、也可能是指父辈,为元朝时期的提领官,后来因公进封为“镇远候”,但却因“直戆”被削职。直戆(gàng)即“刚直愚笨”的意思,千一公祖上是武职,尚武之人大多勇猛刚直,不会巧言变色、阿谀奉承。
第三:“生四子:长正一,官都督指挥使:其次早逝;正三以明经授学录,其子祖五,永乐三年成进士,除户部郎中,遂家于京之东市,厥后藩衍愈盛而科甲日多”。文中指出颜千一生有四子,长子颜正一,任都督指挥使,即地方军事机构官名。二子颜正二很早就去世了。三子颜正三,以明经取士,成为国子监的行政人员。句中“明经”是明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包括帖文、口试、经问大义、时策等内容。国子监就是指国学,即“中央大学”,学录是国子监的官名,即行政人员。颜正三的儿子颜祖五永乐三年(1405年)考中进士,留在北京当了一个户部郎中、五品的京官,把家也安在了北京,此后,颜祖五的后裔人才两旺。
第四:“余祖正四,性辟泉石,不事功名,故祖八公仅得以隐居博学著。”而我的祖先,即颜千一的四子颜正四,不爱功名利禄,喜欢恬静怡乐的田园生活,他的这一性格又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即颜祖八,两代人都以潜心学问、著书为乐,不问世事。
第五:“历二世,或卜居武昌,或发籍云梦,崇秩厚禄,皆以爵位显,而吾家之子若孙,又依然泉石遗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两代人的繁衍,千一公后裔逐渐发展壮大、卜居各地,其中不乏佼佼者,有的入仕为官,已经光宗耀祖,而他这一支依然抱道自乐。当然这句话是春山公自谦的话,上文所述春山公世系中已载明,他这一支也是才人辈出的。
第六:“豈天心有独眷欤?地理有独钟欤?抑祖德有未逮欤?吾知非天心有独眷也、地理有独钟也、祖德有未逮也,合天心、全地理、修祖德者无其人也。后之高大门户、光宠存没者,端有望於子若孙。”文中“欤”同与,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天心”是指本性,“地理”本是指自然环境,这里是借指风水格局。而“未逮”就是没有达到。其整句就是春山公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在发出感叹,并对后世子孙提出了希望。他说:“我支族人难出功名显赫之人,难道是因为族人本来的天性都如此,还是因为风水格局不够好,还是德行不够呢?我知道并非是这三种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缺乏德才兼备的后来者而已。建功立业、光耀门庭之事就交给子孙们来完成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疑点与辩误
第一、颜定是提领官但不是镇远侯。春山公在谱序写到,先世仕元提领官、进封镇远侯。“提领”是一种官名。元朝开始设置。《元史·百官志一》有:“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的记录。“镇远侯”是明永乐时期所设的爵位,世袭相承。《明史》中有详细的记载,第一任镇远侯是明朝开国名将顾成,朱棣即位后,封顾成镇远侯,赐铁券,还镇贵州。顾成的镇远侯爵位共历九代,至明亡而绝。
春山公之谱序是麻城千一公支最早的谱序,可信度极高,但是他离千一公时代也过去180年左右,祖上事迹也许是族人内部口口相传之故,难免出现偏差。提领官是元时期所设,颜定任提领在时间上是符合的,按推理他是元朝人,与正史相符。镇远侯始设于明永乐时期,而且传承有序,正史有记载,颜定此时已作古多时,不可能承封明朝的爵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唯清序书定公而明序不书。麻城《颜氏宗谱》中共有明朝谱序5篇、清朝谱序7篇。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明朝历代谱序中皆言千一公而不见定公字样,清以后始见定公记述。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千一十四孙时发公作谱序中才有定公的记载,后世因之。其中写道:“余祖起家虽介胄,锡封镇远作舟楫。祖讳定,江西南丰人,仕元提领官、封镇远侯,长子千一,公以得罪褫职,潜迹麻城……”由此可见,以定公为麻城基祖应是清朝时期补正之信息,而谱首所载“始祖定公,江西南丰人,元提领官,封镇远侯,卒于江西,迎葬于宋埠之西砚池畈、乾山巽向……”,这段文字应是行夏公根据康熙谱序相关信息补正的,而且这段文字之下,有他的落款:行夏编辑。两篇谱序相差141年。
第三、行夏公的“家乘完璧”心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颜行夏受先君遗命,欲合族修谱,但困难重重。时麻城颜氏族人分散,虽经历代修谱,但终未合修。族人建祠分祀其祖,虽经细细采访,但仍残缺颇多,断断续续十余年终编成墨谱,即将刊印之时,远赴河南任职,谱世中断,而再启修谱之事,已是民国六年,战争年代,满目疮痍,艰难的环境中虽修完合谱,但是也记录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合编之下,难免混淆,缺点繁多,夏岂能独任其过耶?”有鉴于此,他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心愿,那就是:“吾祖有灵,后有继起而续修者,细心校正,俾我家乘得成完璧焉,是吾侪(chái)之幸,亦合族之幸也夫。(注:吾侪即我辈的意思)
行夏公始修合谱是在清光绪年间,这次修谱的一大贡献就是统一了派序,即:兴崇鸿远业厚泽福能长 积德辉先绪 存仁自克昌共十六字,而此前没有统一。
第四、麻城光绪年间合修族谱略显仓促,存在收族瑕疵。关于这个问题,在麻城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可以佐证一二,如:“我颜氏自定公由江西迁期间不无徙居异地,查河南罗山一支,自思敬公明末由麻迁罗,理宜合修,乃为睦族之善举,兹因阙山阻隔,采访艰难,只得将伊祖讳录存,为后世有志连宗者以便查考也”。古之河南罗山即今之湖北大悟县,大悟支祖颜思敬(颜子62世孙)为颜真卿玄孙颜翊之后,是真卿公23世孙。颜思敬祖父颜希贤(颜子60世孙)由江西吉水迁湖北沔阳、再由沔阳迁汉川、定居颜家台,生一子:颜友直。颜友直生三子:长子颜思忠迁京山,次子颜思义留守颜家台,三子颜思敬。颜思敬非明末由迁徙到大悟,而是明早期从今汉川转迁麻城,再由麻城迁大悟,自此定居繁衍生息。历史上麻城是历次人口大迁移的始发地和中转站、虽同姓却实不同支,这也是麻城存在错误收族的误区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通过对历代谱序的研究,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以春山公为首的明朝历代谱序作者都没有提及定公以及定公的次子千二公,这是作者感到最大的疑惑之处。因为春山公从其高祖往下开始算起,历代都有读书人,文运昌盛,不可能对其先世有冒而不书之理。以春山公为例,他在谱续中了写到了千一公先世是仕元为官,却并没有写明颜千一的父亲为颜定,也没有说颜千一有一个弟弟叫颜千二,随同千一迁来麻城。如果上述疑问都是事实,春山公为何不详细记载呢?
   二是为何一直到清康熙时期才见谱序中有颜千一之父为颜定、之弟为颜千二的记载。但是与齿录信息中又没有颜千二的任何信息呢?虽然在现存族谱里有颜定的文字记载,但是没有生殁时间,也没有书何时从江西迁葬于麻城的时间信息,而所书颜定齿录信息的作者落款为光绪时期的行夏公所撰。还有既然是合族,怎么未见千二公支的信息,这是同来麻城的亲兄弟,理应合谱。而在以千一公为主的麻城《颜氏宗谱》却没有记载,反而出现了欲收大悟支颜氏的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不然,不是不见千二公支谱,只是千二公之谱不能称之为谱,仅仅是缺损严重的花名册而已。在麻城《颜氏宗谱》最后一卷末尾,千二公分支谱竟以《北乡补遗》簿册出现。第一世为千二,名下信息有:“世袭指挥使,家于邑西,东颜家、西颜家皆其后裔。卒葬于砚池畈始祖之墓侧,乾山巽向。妣陈氏,诰封夫人。千二公第二世到第六世失考,仅以:“以下源流失次、名字未传,或因兵焚摧残,或因本支读书人少,墨谱无存,或因道侣任意删除以致无从查考,此由宗谱未修之过。后有孝子贤孙,见此,当知叙谱之关系于人为甚大也”数语加以说明,这段话应是行夏公光绪创修宗谱时所载。而千二公第七世往下则更让人眼花缭乱,每代仅有名字和妣氏,没有生殁寿葬信息、没有垂丝图,无法确认七世与八世、八世与九世之间的父子关系,且失次者颇多。想必此花名册也是当年行夏公等先贤历尽艰难录来,又实在不忍弃,才“罗列”于后,不过是行敬宗睦祖之心也。

   由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推测,清时期的千一公支为了合族修谱,综合采用了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不一定是对的,这就为后世寻根埋下了隐患。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颜晓华,字翰博,号慧云山长,册名颜学贝,复圣颜回八十三世孙,洪湖府场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麻城颜氏溯源初探(三)

慧云山长 洪湖慧云山长


作者:颜晓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麻城始祖应是“三公”后裔而不是宗子世系

   (一)麻城始祖不是宗子世系

一直以来,作者都被一个问题所迷惑,那就是现有麻城《颜氏宗谱》里有详细的山东曲阜宗子世系信息,从一世祖颜回到五十世颜昌。这使作者的探索产生了误导,很大程度上认为麻城颜氏应是宗子支后裔。按照常理、不是宗子后裔何以详载宗子世系信息于谱首呢?顺着这一思路,如果找到颜昌和颜定之间的关系,就能解开这个谜题,也能弄清麻城颜氏的准确代数问题,为此,虽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没有找到相符合的信息,研究一度陷入瓶颈。

随着对资料的深入研究和仔细解读,终于在《颜氏宗谱》找到了答案,原来麻城支先祖在撰修族谱时,在凡例里有这样的一句表述:“复圣以下四十九代宗子世表不敢妄袭皆由陋巷志录来……”这句话明确表明了麻城族谱中的宗子世系是由《陋巷志》中抄录而来。《陋巷志》是先祖复圣公颜回所居“陋巷”地名命名的志书,它与孔氏家族志《阙里志》一样,在中国地方志中是以圣贤家族历史为对象的专门志书。《陋巷志》始修于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后多次重修,其中刊有历代宗子信息。

(二)麻城始祖应是“三公”后裔。

所谓“三公”是指颜诩、颜翊、颜翔三公,他们是唐代著名爱国将领、书法家颜真卿玄孙。颜真卿生颜頵、颜頵生颜曜、颜曜生颜宏式、颜宏式生颜诩、颜翊、颜翔。五代时,颜诩任江西永新县令,目睹真卿公手书遗迹,不忍弃,和其他两兄弟一起定居于永新双乳峰下捣石村。之后三公后裔逐步向永新周边地区迁徙,并由江西迁入湖广。可以说宋元时期江西颜氏皆是三公后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三公”后裔迁麻城的历史记载

在确定麻城始祖应是“三公后裔”之后、为了进一步缩小查找范围,可以初步把范围界定在颜翊之后。首先说颜翔的后裔在唐末宋初已经迁到湖南,其后裔大多在湖南繁衍生息,并逐步向湖南及其他地区发展,因此不符合千一公先世来自江西南丰之说。其次,颜诩长子和次子均迁回南京,其余三子留居永新,但鲜有后裔迁南丰之记载,今江西南丰也鲜有诩公后裔。运用排除法,三公后裔中,麻城始祖最有可能是来自翊公支,翊公后裔人丁昌盛,几乎遍布江西各地。

颜翊生有两子,长子颜俨、次子颜兴,皆是当时社会知名人物,于宋史有传。翊公派下谱系完整、传承有序,自宋至今,代代续修,有《俨公派下总录》及《兴公派下总录》两本宝典传世,详细记载了两公后裔从宋到明的繁衍信息,明以后之世系详载在各地支谱。

上文中提到麻城谱中,首先关于颜定的记载不详,其次是缺少颜定和颜千一详细生卒年月,所以只能从名字中入手,先找出所有叫颜定和颜千一的名字,再一一排除。

(一)名字相同记载

(1)颜定,颜子66世,行夫七,生永乐辛丑,配雷氏,未详。俨公派下。

(2)颜定,颜子60世,字行远,号云仲,配钱氏,生二子,复、颐俱徙江陵。兴公派下。

(3)颜定,颜子61世,字成之,配萧氏,生二子,祖、康俱止。兴公派下。

(4)颜定,颜子62世,字朝用,配孙氏,生一子,二。兴公派下。

(5)颜定,颜子62世,字克信,配倪氏,生二子,喜、驴。兴公派下。

(二)名字不同徙麻城记载

(1)颜百一,兴公派下,颜子60世,配秦氏,生二子,乌徙麻城水田,敬徙值夏水北。颜百一弟,颜百三,字处高,配元氏,生子一,甲。

(2)颜受二,兴公派下,颜子62世,徙麻城。颜受二是颜百一侄孙。

以上两条信息,是翊公派下明确记载迁徙麻城的信息。但是无论哪一条信息都似乎与麻城宗谱所载之颜定与颜千一的信息不能完全吻合。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麻城宗谱》是于光绪乙未年即公元1895年冬开始编修,此前,虽各支有谱,但未曾合修,虽历经10年采辑,但仍有遗憾,那就是资料的不完整性。这种遗憾在麻城《颜氏宗谱》里所载谱序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便是由这本宗谱的创修者行夏公自己所写的谱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分析与探轶

上文所书第一条有关颜定的信息,其人生于明永乐辛丑年即公元1421年,但这似乎并不符合谱里所载于元末明初隐居麻城的记载,不过这个时间倒符合“以镇远侯”劾去的记载,因为镇远侯是始设立于明永乐朝的。

第二条信息所载颜定,其配氏与所生子名称,以及迁徙之处,皆有出入,可以基本排除。

第四条信息所载颜定,时间能对的上,但是配氏与生子名称不合,且颜二以下有记载,其取戴氏,生有一子,这基本可以排除。

第五条信息所载颜定,时间也能对的上,其理与上条相同,也可以排除。

作者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三条信息,因为里面蕴含着一些“巧合”。第三条所载信息之颜定,也与上条信息同理,本应该排除在外。但是由《兴公派下总录》所载,有一条信息到引起了作者的注意。此颜定之父名叫颜三仁。这个“仁”字拆开再组合,刚好就是“千一”,而“三”分开就是“一”和“二”,即“千一”和“千二”的名字出处。那为什么原载信息此颜定的两子叫祖和康?这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前文已经讲到过,麻城的始迁祖是千一,而不是颜定,颜定是死后迁葬麻城的,也就说在颜千一迁麻城之前,颜定就已去世。

麻城康熙谱序中记载:“长子千一公,以得罪褫职,始潜迹麻城……”。褫(chǐ),本意是指脱去、解下、剥夺的意思,褫职就是指被革去官职,而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千一公因公获罪被革去官职,无奈远走他乡隐居麻城。在古代,因罪远徙之人为了避免麻烦多会改名,甚至改姓,辟居一地以繁衍生息。湖北颜氏也有此类例子,汉川颜氏一支因惹官司,携老小奔走应城,由颜姓改为蓝姓,解放后,才认祖归宗,重新改回颜姓。可以推测,当年千一公兄弟同来麻城之时,客居他乡,隐姓埋名生活,为了不忘本,以祖父“三仁”之名喻自己之名,世代流传下来。那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为什么不在之后再改回原名呢,因为过去古人应科举,会查祖上三代信息,祖上有污点的是绝不能参加考试的,而千一公之孙、颜祖五就中永乐三年进士,如果知道千一公改名前是“戴罪”之身,那怎么会有资格参加科举呢,这一点也恰好验证了千一公应是更改过的名字,如果千一是原名,那颜祖五就没有应举资格,因为前文已经讲到了,千一公是“以得罪褫职”。而颜祖五之下,才人辈出,应科举者颇多,就算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也不会改回原名。明清时期,修谱蔚然成风,很多家族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伪造族谱以“洗白”身份,甚至假托“名人大家”口吻撰写赠谱序,大有人在。

而《兴公派下总录》中的两条重要的颜氏后裔迁麻城信息表明,如果这两支颜氏后人仍然还在麻城的话,那始迁祖就是颜百一和颜受二,颜百一是伯祖、颜受二是侄孙,不是兄弟关系。他们在在时间上,是和麻城所记载的时间相符合的。历史上麻城是人口大迁移的始发地和中转站之一,那会不会是这两支的后人在麻城修谱连宗时,由于年湮代远,口误把先祖的名字和关系弄错了呢,把百一传成了千一,并以此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是一同迁来麻城的兄弟行,既然兄为千一,而弟就是千二呢?有关这个疑问、需要更多的实务历史资料作证,例如墓碑信息等。更期待能寻找到这两支颜氏后人,到时将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结论

基于以上的信息,作者更倾向于,颜千一是因褫职隐名而潜居麻城,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以祖之名喻己名,而此后又没有及时回祖地连宗续谱而造成的定公之上世系失考的原因所在。以此论,那麻城定公因属颜子61世孙、真卿公22世孙也。不过,以上结论乃是一家之言,随着如今世界颜氏宗亲联谊活动日益频繁,更多的资料将会不断呈现,期待将来会有更多的实证资料佐证,以圆麻城《颜氏宗谱》创修者行夏公之“家乘完璧”遗愿。(完)


作者简介:颜晓华,字翰博,号慧云山长,册名颜学贝,复圣颜回八十三世孙,洪湖府场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福建大田仙壶:修谱组员深入洪坑
下一篇:对颜氏流源的看法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