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15:41:45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题:8组数字详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王慧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盛大举行,新华社记者用8组数字对此进行相关解读。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数字一:第2次举行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
这次阅兵是我国第2次举行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10年前,我国隆重举行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我国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
记者详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组织阅兵活动是国家重大纪念日阅兵的制度化安排,是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信息支援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数字二:4个军种、4个兵种和武警部队方队首次擎军兵种军旗和武警部队旗集中亮相
接受检阅的13个徒步方队中,4个军种、4个兵种和武警部队方队首次擎军兵种军旗和武警部队旗集中亮相,这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首次亮相阅兵场的兵种军旗包括军事航天部队军旗、网络空间部队军旗、信息支援部队军旗、联勤保障部队军旗,它们与八一军旗,陆军军旗、海军军旗、空军军旗、火箭军军旗等军种军旗,以及武警部队旗,共同构成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
记者详解: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旗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光荣的象征。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凝聚在党的旗帜下,高擎军旗一往无前、英勇奋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徒步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数字三:上万名官兵、数百台(套)地面装备、百余架战机受阅
这次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分列式环节按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上万名官兵、数百台(套)地面装备、百余架战机接受检阅。
记者详解:这次阅兵,通过展示我军新体制、新能力、新风貌,彰显新时代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体现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铿锵步伐。其中,装备方队重点展示我军装备体系建设最新成果,通过群队联合、方队合成的编组方式,体现我军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的力量运用新模式。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战旗方队行进在长安街上。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数字四: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
亮相这次阅兵场的战旗方队,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这些战旗从全军各部队遴选确定,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杨靖宇支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等,由所在单位官兵代表擎旗受阅。
记者详解: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辉煌的战功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战旗所指,就是冲锋的方向,它鼓舞官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誓死捍卫荣誉,为胜利而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数字五:受阅武器装备100%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多数首次亮相
这次受阅的所有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多数为首次亮相。
记者详解: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辉煌战绩,但武器装备落后也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创新,我国相继攻克了一大批高精尖技术,研制出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这次参阅的武器装备,打击精度准、战场适应性强、作战效能高,集中体现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支撑战斗力大幅提升,也让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底气更足、腰杆更硬。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数字六:装备方队编组7个作战群
这次阅兵,装备方队编组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作战群。
记者详解:作战群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整合不同军兵种和专业力量,形成更灵活、更高效、适应性更强的一体化作战单元。这次阅兵,联合的特点非常鲜明,一个群队多型装备、一个梯队多个机种,是按照作战编成的跨军兵种有机聚合,是现代战争多维力量的综合运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数字七:组建1300多人的联合军乐团和3000人的合唱团
亮相这次阅兵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由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和其他部队抽调的军乐骨干组成,共有1300多人。在演奏队形编排上,整体设置14个排面,前排设置80名礼号手。他们紧贴受阅部队特点创作了4首新曲目。此外,还组建了3000人合唱团。
记者详解:联合军乐团精心编排演奏队形,整体设置的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前排设置的80名礼号手,寓意抗战胜利80周年。他们还精心编排了《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具有代表性的抗战经典曲目,并专门创作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曲目,为纪念大会营造隆重庄严氛围,烘托新时代人民军队阔步前行的宏伟气势。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武警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数字八:许多方队队员曾多次受阅,最多的达6次
这次阅兵中,许多方队队员曾多次受阅,最多的达6次。武警部队方队领队崔晓伟、周勇是第5次受阅的“黄金搭档”。第6次受阅的一级军士长丁辉来自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他5次驾驶装备方队“第一车”,米秒不差地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记者详解:武警部队方队领队崔晓伟和周勇5次接受检阅,其中3次担任方队领队,展现中国军人“高标准、严要求”的追求。入伍32年来,丁辉经历4次装备换代,精通车长、炮长、驾驶员3个专业。每次新装备列装,他都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成为装备操作运用的行家里手。丁辉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座右铭——“做好一件事,专注到极致!”
2025-09-09 15:46:18荔枝新闻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由中国主导的对日本BC级(乙丙级)战犯的审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独立对侵略者进行的大规模审判,对清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暴行、重建战后世界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聚焦1945年至1956年间,中国针对日本战犯暴行的12个法庭审判,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献、证人证词和历史影像、亲历者及后人讲述、海内外专家学者分析和近年来的最新发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案审判、强制劳工案审判、上海侨民集中营案审判、新中国沈阳审判、太原审判等重要历史时刻,让全世界了解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揭露日军暴行,捍卫和平正义。
0:09/45:00自动播放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全国设立10座军事法庭。为剖析审判的法理性,世界知名历史学者、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寻访南京军事法庭法官石美瑜之子石南阳、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中国受害劳工刘连仁之子刘焕新、济南集中营“新华院”受害者和见证者乔甦之子乔蕾等关键人物,将他们的讲述和珍贵影像结合,展现南京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济南法庭审判集中营“新华院”院长青井真光等故事。
0:00/45:00自动播放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沈阳和太原分别成立特别军事法庭,对1000多名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与其他战后审判不同的是,新中国庭审现场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司法奇观——受审的战犯全部当庭认罪。顾若鹏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海内外多国,探访关键人物与亲历者,深入挖掘珍贵文献资料,揭示新中国审判是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伸张正义、追求和平,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判日本战犯是合法、文明、公正的审判,揭示其对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2025-09-09 09:45:33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时,对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来这里也不可以随随便便。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是要警钟长鸣,时刻绷紧这根弦。”
“随随便便”绝非小事。翻阅近年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这样的案例有不少:决策拍脑袋,项目草率上马,却半途烂尾,造成巨大浪费;办事耍滑头,“说得好听、做得潦草”,群众意见很大;交往没分寸,管理服务对象的请客送礼,受之不拒,结果被“围猎”、被腐蚀。“随随便便”害人害己,损害党的形象。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认真,是为人之道,是立身之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正因一代代共产党人全力以赴干事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不断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随随便便”恰恰是作风不严不实的突出表现,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坚决纠治、保持警惕。
“随随便便”,病症是纪律观念淡薄。纪律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廖俊波坚持用党的纪律规矩作为标尺,量出了交往的尺度,接待外地客商时,既“亲”又“清”,随和而不随便。
“随随便便”,病变是不担当不作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凑合将就,是干不成事的,是经不起检验的。相反,那些值得尊敬的榜样,往往都有高度负责、说到做到的鲜明品格。孔繁森秉持“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原则,把1/3时间花在县乡调研中,从而找准了当地发展短板、潜在优势,切切实实改善了民生。
“随随便便”,病根在党性锤炼不足。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祛除“随随便便”的习气,得从灵魂深处找病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时刻以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根治“随随便便”,需时刻绷紧锤炼作风这根弦。抓落实不折不扣,搞调研走深走实,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坚持时时、处处、事事严于律己,严负其责,我们定能交出不负组织信任、不负人民厚望的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9日 19 版)
2025-09-09 09:51:23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9月8日电 题:聚力应变 勇展担当——全球南方媒体智库代表热议为共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华社记者
滇池之畔,惠风和畅。9月5日至9日,由新华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
与会代表围绕“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主题展开广泛交流。多国人士认为,论坛为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凝聚合力、互通互鉴、唱响“南方声音”提供了重要平台。媒体智库深化交流合作,共同讲好南方故事,为促进民心相通,展现推动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南方担当”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构建话语体系的“主力军”
本届论坛发布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云南共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共识,发出正义声音,为提升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推动世界和平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全球南方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协作,各国媒体智库更需要肩负起凝聚共识、引领思潮的时代使命。”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坎潘·培亚翁说。
论坛期间,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约500名代表齐聚一堂。
“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但都坚信全球南方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塞舌尔前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说,全球南方应该同心协力,发出“雄浑的合唱”。
多位与会嘉宾在发言或接受采访时提到,全球舆论格局长期处于“北强南弱”态势,南方国家的发展故事常被误读和歪曲,发展诉求未被充分倾听。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更应加强主动作为,成为构建自主话语体系、唱响南方声音的关键力量。
“站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应建立行动框架,通过南南合作引领新的全球时代。”非洲联盟委员会前副主席伊拉斯塔斯·姆文查说。他还表示,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媒体智库应加强自主分析能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案。
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阿里·穆罕默德·阿里认为,全球南方国家处于全球话语体系边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正在重塑全球叙事,推动多元视角的发展。”
推动务实合作、增进民心相通
全球南方,因联结而有力。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与会代表认为,媒体智库加强交流研讨、携手合作,既为全球南方国家互学互鉴、分享机遇和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增进民心相通、推动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动力。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促进国家间对话、推动思想和战略交流、帮助各国分享经验与机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萨尔瓦多旅游部通讯与社交网络专家丹尼尔·穆尼奥斯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对南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而传递这些信息最有效的方式正是通过值得信赖的媒体。因此,全球南方媒体携手合作、关注共同议题,为实现全球南方共同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卢旺达主流媒体《时间》新闻网首席执行官梅勒尔·穆林达比格维以自己的工作观察以及多次到访中国的经历举例说:“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你会发现中国处于快速发展中。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也为整个非洲大陆推进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如果你只关注西方媒体、只是从西方视角观察,是无法看到这些变化的。”
如何讲好自己的发展故事、展现南方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是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的共同课题。对此,论坛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交流不仅关乎理解、分享与联结,更有助于建立深度信任。媒体能够通过构建建设性叙事,抵制虚假信息、促进民间交流。”阿塞拜疆国际关系分析中心董事贾维德·瓦利耶夫说。
“媒体智库是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对于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苏丹通讯社社长易卜拉欣·穆萨说。
“媒体智库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应对挑战提供了舆论和思想支撑。在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媒体智库需要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向世界讲好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民生、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故事,将一个真实的全球南方呈现给受众。”埃及内阁信息与决策支持中心社会联络部主任哈迪贾·阿拉法说。
应对共同挑战、展现责任担当
除云南共识外,本届论坛还发布了《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等成果文件,并举行了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传播伙伴网络成立仪式。
“设立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传播伙伴网络将深化全球南方国家及其媒体间交流,也将对全球治理议题产生积极影响。”阿根廷新闻社总编辑迈拉·贝罗尼卡·加西亚说,“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具有深远影响,而媒体智库论坛是传递这些理念、强化交流联系的绝佳渠道。”
阿塞拜疆社会研究中心副主席塔希拉·阿拉赫娅罗娃对此有相同的感受。“论坛期间发布的共识等成果文件、产生的多种形式合作以及中国在科技创新、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国家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超过40%,正在深刻改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版图,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与会代表表示,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在充分展现南方国家担当、提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南方方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媒体智库在让世界听到全球南方的声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墨西哥参议院亚太委员会主席波列文斯基表示,全球南方是发展、创新、和平的引领者,有共同的原则和梦想,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塔斯社副社长马拉特·阿布尔哈金说,在四季如春、连接东西方古老茶道、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昆明讨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的未来,“极具象征意义”。世界正经历深刻变化,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应携手努力,发出南方国家的共同强音。
图为中老铁路客运列车通过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新华社发)
9月5日至9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以“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为主题,来自110个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的260余家机构约500名嘉宾齐聚春城,围绕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助力全球南方在世界变局中凝聚合作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唱响南方强音
全球南方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屹立于世界舞台。目前,其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全球南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声音、一股力量、一部充满奋斗与希望的历史。”莫桑比克共和国议会议员、前总理艾雷斯·阿里强调,确保这种声音被倾听、被尊重、被珍视,被本国人民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所认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塞舌尔前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从亚洲到非洲,从加勒比海到太平洋,团结始终是对抗边缘化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南方的崛起旨在构建一个多极世界,破除帝国霸权,以平等伙伴关系取代家长式统治。”
全球南方国家正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蓬勃活力。南方中心执行主任卡洛斯·玛利亚·科雷亚指出,全球南方研发支出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量子计算、5G、电池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制造等领域的重大进步。除此之外,众多南方国家也取得了不俗的科技进步,例如,尼日利亚的工程师正在研发农业无人机帮助农民监测农作物,埃塞俄比亚与南非发展本土无人机产业应用于监控与测绘领域等。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表示,全球南方媒体和智库应乘势而上,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促进团结合作、宣介合理主张。中非共和国国家高级新闻委员会主席何塞·理查德·普阿姆比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全球南方媒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其更好地讲述南方故事、传递南方声音。联合国全球传播事务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表示,联合国正推动构建更加人性化的信息生态,这将为全球南方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从经济崛起到科技突破,从呼吁改革到团结合作,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共同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南方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边缘参与者,而是推动世界变局、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
汇聚南方智慧
全球南方的发展故事丰富多彩,既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壮阔画卷,也有贸易投资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既彰显减贫发展真情互助的温暖力量,又展现文明互鉴交融共鸣的深厚底蕴。深入挖掘这些鲜活案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必将为全球南方发展注入更强合力。
智库与媒体协同合作,是提升全球南方叙事影响力的关键。贝宁民族报社长阿穆苏·科乔·侯埃莱特·保罗提出,全球南方媒体与智库需建立起合作机制,媒体可传播智库的研究成果,平衡西方中心论的刻板印象,智库则可根据媒体反馈的基层需求,调整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整合专业能力、人脉网络与传播平台,用数字化技术搭建跨国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并分析,构建既贴近本土又适应国际传播的共同话语体系。”保罗说。
论坛期间发布了《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传播伙伴网络正式成立,首批合作传播伙伴机构共计1000余家,覆盖95个国家和地区,将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打造内容共建项目等,共同提升传播力。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坎潘·培亚翁强调,老挝始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践行者,愿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共进。他建议,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应在加强信息共享、推动人员交流、讲好南方故事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消除知识和信息壁垒,助力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唯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从共存迈向合作。”黎巴嫩新闻部总司长哈桑·穆罕默德·法勒哈表示,媒体与智库之间日益加深的交流,将为文明交流互鉴谱写新的篇章。
展现南方担当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壮大,不仅深刻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更以多样化的现代化路径向世界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每个国家都有权立足自身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正是全球南方崛起所蕴含的深刻启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媒体和智库应当积极关注并传播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发展的生动实践,以真实、立体、全面的方式讲述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前行的故事。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阿里·穆罕默德·阿里呼吁,各方要携手共建更加公正、公平、繁荣的世界,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机会、资源和公共服务。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缅甸叙事智库主席戈戈表示,许多新闻机构面临网络不稳定、算力不足、云服务不安全等现实困境,亟需通过人才交流和务实合作破解这些发展瓶颈。
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实践,生动展现了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协作的卓越成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贺晓柏分享了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他说:“我们通过跨境输电通道建设、绿色能源技术输出等方式,为老挝、秘鲁等国家提供稳定电力支持。在秘鲁,我们控股运营的配电公司服务用户数最多,仅用1年时间就让平均停电时间降至全国最低水平。”艾雷斯·阿里则回顾了中莫合作建设马普托大桥、万宝莫桑农业园等项目的成功实践,盛赞这些项目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历来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中老铁路穿山越谷实现互联互通,到中拉合作让光伏电站在沙漠中“落地开花”;从为非洲上万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到共享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红利,这些务实合作项目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让国际社会目睹全球南方的发展进程,切身感受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自强的澎湃动能。
全球南方国家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责任担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强大正能量。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期待全球南方媒体智库继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断深化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青年人才培养、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南方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孙昌岳 曹 松)
2025-09-09 09:56:27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这不仅是一句赞誉,更是实力的体现:中国棉花产量占全球近四分之一,全国90%以上的棉花产自新疆。
回顾七十年,变化天翻地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棉花仅零星分布于50余万亩农田中,皮棉平均亩产不足12公斤,自给尚且困难。如今的新疆棉花不仅总产量领跑全国,长绒棉品质更跻身世界顶尖水平,并构建起“从一粒种到一件衣”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原棉自主可控。
今日徜徉于天山南北的广袤棉田,遥感无人机巡天瞰地,大数据系统解析生长,智能水肥系统精准滴灌……从“弯腰拾花”的艰辛,到“指尖种棉”的现代化转型,一代代棉农和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使“新疆棉”成为展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8月10日,俯瞰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棉花长势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从弯腰拾花到全程机械化
“拾花要拾绽开的,不能带棉叶。拾完花指甲缝里全是棉絮,晚上睡觉手都合不拢。”72岁的沙雅县棉农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摘棉花的情景,不禁搓了搓手掌。
当时,全疆棉花种植面积约300万亩,皮棉亩产约30公斤,从播种到采收全部依赖人工。一个劳动力头顶烈日一天弯腰劳作十几个小时,最多采摘50公斤籽棉。弯腰拾棉、扛棉秆,一季棉花收完,不少棉农直不起腰——腰椎间盘突出,成为困扰他们的“职业病”。
面对这样的艰辛,改革的种子悄然萌发。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调整。随着棉花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攻关空前加强,实现机械化采棉成为核心攻关目标。
自治区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雪源介绍,实现机械采棉的首要难题是机采棉品种改良。传统棉花品种植株较矮、第一果枝高度低、株型紧凑、吐絮不集中、棉铃含絮力差易掉絮,机械采收的棉花含杂质多、产量品质减损严重,机采棉曾被视为“垃圾棉”。
经过近20年的育种攻关,李雪源团队率先制定了机采棉农艺性状评价地方标准,选育出符合机采要求的“早熟、第一果枝高度18—20cm、脱叶落叶性好、吐絮集中、棉铃含絮好”的机采棉花源棉11号等品种。
“通过这些品种及配套机采种植模式和化控塑形技术,解决了机采的关键难题。”李雪源说。
1996年,从国外引进的采棉机在石河子进行试验性采收,为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带来了曙光。此后20多年,从采棉机引进,到自主创新研发出国产采棉机,从部分环节机械化到全程机械化,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机采率不到5%,2015年跃升至约30%,到2024年,全程机械化率超过97%,机采率突破90%。
全程机械化带来效率和效益的大幅提升。沙湾市金沟河镇棉农李建国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采棉,一亩地仅采摘费就近千元。现在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从精量播种、无人机打药到采棉机收获,全程机械化让种棉成本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好。”
机械化也深刻改变了棉田形态和生产方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等棉花主产区,以往零散的小块棉田被整合成万亩连片的标准化农田。田埂被铲平,沟渠得到优化,为大中型农机高效作业创造了条件。
从纯靠经验到算法驱动
“前段时间高温,手机上收到预警提示后,我们及时转变灌溉策略,进行少量多频次滴灌,保墒降温效果显著,预计今年收成好于去年。”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
何洪涛的信心来自棉田里那些看不见的“数字哨兵”。
在他家的1.3万亩棉田里,每500亩布有一套病害检测仪、物联网和视联网系统,每2000亩设有智能虫情测报灯,同时自动气象站持续监测田间气候。所有设备每2小时回传一次数据,实时反映棉花长势、土壤状况和病虫害动态。
“种棉30年,过去靠经验,看天看地看云彩,心里总不踏实;现在靠数据,温度异常会预警;土壤湿度低,智能滴灌阀自动开启补水;虫情测报灯精准指导施药,更加可靠。”何洪涛说,原来一人管10亩地,现在一人可管2000亩地。
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在给棉农讲解智能化施肥灌溉系统操作方式(资料图)。马兰花摄
这种肉眼可见的“踏实”让何洪涛对数字化棉田信心满满,未来棉田水肥管理系统可直接与水库连通,即便是数十万亩的超大棉田,也有望实现智慧化管理。
从个体探索到规模化推广,“超级棉田”模式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实践。
2021年,尉犁县3000亩棉田整合后,在“超级棉田”的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中,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机、智能灌溉阀等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协同作业,无人化技术应用覆盖率达75%。截至目前,“超级棉田”模式已推广至全疆1200个农场、覆盖超70万亩棉田。
“超级棉田”负责人艾海鹏说,通过智能设备的精准管理,“超级棉田”模式亩均节水超过80立方米,亩产从最初的200多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529公斤。
如果说“超级棉田”体现了“数据+经验”的高效与便捷,那么自治区农科院在玛纳斯县的试验基地,一种数字农业模式进入了更前沿的“算法驱动”阶段。
在这里,“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智能决策模型及多机协同控制技术,使棉田管理从“人为决策、设备执行”的半自动模式转向“模型决策、自主执行”的全自动模式。
“我们在棉花种植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了基于数据的自主决策,通过‘大数据+作物模型’自动生成精准的‘种植处方’,不再依赖人的经验。”自治区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林涛说。
实验数据表明,该模式可实现亩均节水28%、节肥21%,预计增产12%,节本增效350—400元。
从田间选育到基因设计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专注解析“源棉8号”的基因图谱,破译其中蕴藏的高产、优质与抗逆性密码——标志着新疆棉花育种已从传统的“经验育种”跨入“精准设计”新阶段。
“优良品种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超过35%,更是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李雪源解释,传统育种不仅周期长,还高度依赖经验和运气,筛选过程偶然性大、效率有限。如今,新疆棉花育种已跨越传统模式,进入以“基因技术+大数据”为引领的AI生物育种新时期。
在这一转型中,突破性品种“源棉8号”正是现代育种技术集成的典型代表。该品种的选育摒弃了以往依赖田间表型观察与反复杂交组合的传统方法,转而以优良底盘品种为基础,借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定位控制早熟、抗病性和纤维强度等目标性状的基因位点,将育种周期从原来的10年以上压缩至5年。
李雪源说,“源棉8号”不仅实现了矮秆化、适宜机采,还兼具抗黄萎病、耐高温等特性,真正做到了“高产、优质、抗逆”。
这些优良特性最终体现在实际产量上。2024年,在万亩示范田,“源棉8号”平均单产达564.1公斤/亩,为新疆棉花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源棉8号”只是近年来新疆现代化育种技术的缩影。如今,新疆正积极构建融合生物技术、表型组学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更高效地聚合优良性状,推动棉花育种迈向精准化、智能化。
优质棉花品种不仅性状优异,与数字智能技术结合,还能精准响应水肥、气候的智能调控,从而实现与智慧农业平台的高效协同。“智慧棉田的核心,是为棉田安装智慧大脑,提供可设计、可预测、可控制的调控技术。它们与遥感监测、智能滴灌、无人机植保等数字技术结合,共同构建‘良种+良法’的智能生产模式。”李雪源说。
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郑巨云研究员(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开展棉花耐低温材料鉴定评价。图/自治区农科院(资料图)
目前,新疆自育棉花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85%,其中兼具高产、优质、多抗、机采、广适的品种比例持续上升,真正让棉花种植既智慧又高效。
从“弯腰拾花”到“机器代劳”,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从“田间选育”到“基因设计”,新疆智慧棉田的蜕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新疆棉花的生产方式,更在天山南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描绘出现代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宏伟画卷。
2025-09-09 15:41:45新华社0人参与0评论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题:8组数字详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