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善用“流”与“量”(今日谈)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10-08 06:41:27 | 浏览:12055次 ]

彭 飞

2025年10月08日05: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地方利用网络流量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成为流量经济的模式之一。

  “流”不只是网络之流,还包括各种要素流。上海提出发展流量型经济,旨在更好促进资金流、货物流、技术流、人才流等要素高频流动、高能增值。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各类要素汇聚、融通,释放发展新动能。

  “量”,更意味着高质量。黑龙江哈尔滨,以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百姓经营文化,创新文旅融合,打破“尔滨热”的冬季限定;山东淄博,把当年“烧烤专班”的服务经验,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作为。把流量带来的量变推向质变,发展后劲才能更足。

  因地制宜,做实要素流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新疆整合资源打通物流“末梢”

“小包裹”串起民生“大幸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本报记者 贺 勇 李亚楠

2025年10月08日05: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0月5日,帕米尔高原上,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村民穆萨·普尔汗一大早赶到村里的邮政快递服务站,拿到了自己的包裹:“过节的零食、月饼都是网购的,方便!”

  斯姆哈纳村距离乌鲁木齐市超过1600公里,是新疆的物流“末梢”。过去,由于村里没有快递服务点,村民在网上购物时,只能把收件地址填到所属乡镇。

  变化始于国家“快递进村”工程的实施。全国政协委员、乌恰县政协副主席阿衣木沙·托合塔洪介绍,现在快递能直接送到村里,村民网购更加便利。

  新疆通过推进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了村级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6%。2024年,新疆快递业务量完成4.6亿件,同比增长39.2%,增速居全国前列。

  小包裹关系大民生,小站点撬动大幸福。“快递进村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偏远地区农牧民来说,快递通达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模式。”阿衣木沙·托合塔洪说。

  长期以来,由于运输距离长,新疆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包邮”乃至“不发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消费者。一件跨越数千公里的商品,如何实现包邮?降低运输成本是关键。

  2023年以来,新疆探索“全国发集运中心,集运中心发新疆”的新模式,同时推动国内10家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的新疆总部落地乌鲁木齐市,建设物流枢纽。

  在传统物流模式下,每个商家或客户发出的货物独立运输,导致货运量分散、成本增加。京东集团副总裁孔祥莹介绍,集运模式下,商家只需要将商品发货至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地的集运仓,由电商平台合作的物流服务商集中进行二段运输,增量降本。

  “公转铁”集装箱班列也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去年3月,全国首趟快递电商“公转铁”集装箱班列从西安市始发,38个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市,较公路运输缩短5小时左右,运输时效提升约12%,运费降低57%左右。

  随着一系列举措发力,新疆社会物流成本呈稳步下降态势。最新统计核算结果显示,新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7%,较2012年累计下降7.8个百分点。

  随着不少网购平台的商品实现新疆包邮,新疆加速跻身“包邮区”行列。

  “真没想到,早上下单,下午就到!”喀什古城干果店经营者伊斯马伊力说。今年3月30日,京东物流喀什仓试运营的第一天,伊斯马伊力早上给妻子下单了一套护肤品,当天下午4点包裹就包邮送到了他手里。

  占地2万平方米的京东物流喀什仓,全自动分拣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小件、中件订单已实现自动化分拣,处理效率提升30%,分拣准确率达99.8%,为南疆订单快速履约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京东物流喀什仓落地,南疆四地州快递用时缩短了2天至3天,最快当日达。“喀什仓的启用,提升了当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京东物流新疆地区负责人杨建华说。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随着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这些不易保存的优质农副产品能够快速送达全国消费者手中。

  今年6月,石河子花园机场,一架京东物流全货机满载新鲜采摘的小白杏,腾空而起,飞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依托覆盖全国的仓配网络,伽师新梅从枝头到华东地区的餐桌,所需时间从8天缩短为56小时,损耗率从9%降至1.8%,物流成本下降了12%。

  站在斯姆哈纳村的西极石碑旁,村民米满江·买买提居玛眺望着不远处的公路,邮车正驶向喀什徕宁国际机场,他家出售的羊肉就装在车里,“2024年,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了101只羊,销售额突破7万元。”

  阿衣木沙·托合塔洪说:“去年,我们培育的‘托云苏打羊’‘葱岭牧人’品牌牛羊肉搭乘航班飞往各地,销售额大幅增长。高原晚熟的杏过去不知名,现在销往全国,名头越来越响。”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浙江发展低空旅游经济——

“空中览胜”打造假期新体验(强化文旅融合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窦瀚洋

2025年10月08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直升机即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国庆、中秋假期,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百丈漈景区的直升机飞行营地内,来自杭州的李瑶一家正在体验“空中观瀑”。直升机缓缓升空,只见青山叠翠,百丈漈瀑布如银练倾泻而下。

  “换个高度看风景”的玩法,正让文成县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2024年,文成县抓住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在百丈漈镇推出“低空游文成”活动,并实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人飞行。此后,文成县低空文旅发展按下“加速键”:两家低空经济企业成立,累计完成演示飞行700余架次,订单金额超1亿元;依托旅游景区等资源,推出五大低空游览场景,开辟10条飞行游线,开发多个体验项目,带动体验人次超5万。

  “我们以空中观光吸引年轻游客,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深度结合。”文成县低空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陈慧介绍,文成县积极对接中国低空飞行俱乐部等社团,邀请百余名旅游达人实地直播,持续为“低空+文旅”引流。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文成县还将低空元素与“百丈漈武侠大会”等地面活动结合,推出直升机游览等项目,通过“空中+地面”双线联动,提升游客体验。

  不仅是文成县,放眼浙江,“空中览胜”已成为假期文旅消费的热门。

  在海宁市,“空中观潮”颇受欢迎。这条9月底开通的航线,为游客提供近两小时的空中追潮体验。“直升机全程追踪潮水动向,交叉潮、一线潮等形态尽收眼底。”云翊航空创始人李天说。

  空中追潮走红,进一步延伸了低空经济价值链。“目前飞行培训业务已启动,配套服务建设也在积极推进。”李天介绍,直升机观光、滑翔伞等业态带动了维修保养、飞行培训等上下游产业集聚,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低空文旅产业圈。

  新鲜体验,丰富业态,低空旅游正为浙江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四川自贡市探索文旅商体融合——

票根经济带来文旅新动力(强化文旅融合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王永战

2025年10月08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0月1日晚,四川省自贡市南湖体育中心内,“川超”联赛自贡队主场迎战内江队。球员激烈拼抢,看台上欢呼不断。

  “不仅比赛精彩,惊喜更是一重接一重!”第一次现场观赛的云南昆明观众曾茜琳说。原来,自贡市文旅部门为每名观众准备了一份贴心礼包:旅游服务手册和热门餐饮门店优惠券。

  凭“川超”自贡主场有效门票及本人身份证,游客可在7天内免费游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燊海井等景区;持任意场次“川超”比赛票根,还可免费乘坐自贡铛铛车。10月2日一早,曾茜琳拿着比赛门票,坐上铛铛车,前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参观。

  临近中午,街边餐馆飘来阵阵香气。走进一家盐帮菜馆,曾茜琳与朋友点了火爆黄喉、香辣兔丁等特色菜。“持‘川超’票根及优惠券,消费满40元减20元”——看到店内告示,曾茜琳开心地拿出票根,享受了优惠。“这一趟,真值了!”她说。

  这个假期,“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潮流。自贡市以票根为纽带,让文旅与商业、体育实现有效联动。“持有‘川超’票根,不仅部分景区和交通免费,餐饮、住宿等方面也都有优惠。”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程健介绍,全市近400家酒店、餐饮商户参与优惠活动。

  发力票根经济的同时,自贡市还持续完善文旅服务。国庆、中秋假期,当地发布City Walk(城市漫步)线路图。“我们组织了小型灯会、民谣音乐节等活动,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免费停车位4500余个,力求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留量’。”程健说。

  截至10月7日,自贡17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3.54万人次,同比增长31.23%。一张张小票根,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整个消费链,持续为文旅产业带来新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沂河灵秀处 古村展新颜(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王 者

2025年10月08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王庄村村民在茅草亭内乘凉。
  袁君玉摄

  崮崖村修复的古城墙。
  沂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王庄村的儿童在传统民居“干插石头房”门前玩耍。
  袁君玉摄

  崮崖村天上王城景区。
  牛思嵋摄

  沂河蜿蜒流淌,沂蒙山巍峨挺拔……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腹地,作为临沂市北大门的沂水县,因沂河过境而得名。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崇山峻岭间,传统村落错落有致,传统民居鳞次栉比。

  目前,沂水县共有王庄村、关顶村、崮崖村等6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省级传统村落、43处省级传统民居保护利用试点。2024年,沂水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王庄村,鱼鳞瓦下新故事

  从沂水县城出发,驱车驶进沂蒙山区,经过绵延山路,终于到了夏蔚镇王庄村。只见村子依山傍水,街巷纵横,层层叠叠的石屋成排连片。村落内,石板巷、石碾、古井、古泉、古树,一派古色古香。村内的同心街里,村民们正在茅草亭下乘凉,仿佛一幅静谧悠远的沂蒙山居图。

  村中常见的传统民居——“干插石头房”颇具特色。

  “干插”,即不使用砂浆或黏合剂,而依靠石块的形状、重量和摩擦力,以错缝相挤、层层叠压并在缝隙间填充碎石加固的形式,构筑房屋墙体。

  村内部分民居采用了历史悠久的薄石板“鱼鳞瓦”屋顶。这种屋顶选用当地页岩、石灰岩薄石板,沿坡顶交错叠压铺设,形成类似鱼鳞的排列,故称“鱼鳞瓦”。屋脊处再用整块长条形石板或石块压顶固定。

  走进村内一处“干插石头房”,外观古朴大气,屋内干净舒适,屋主王本华热情地迎上前来:“我家的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别提多得劲了。”

  王本华的房屋建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墙体使用石材,过梁采用木材,内部用黄土加麦秸、麦壳和泥抹面。

  沂水县启动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后,先后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因村制宜、精准施策,修缮传统民居近100处,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污水管道,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王本华等居住的民居经过修缮加固后,外观遵循原有建筑形制与特色,内部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话别王本华,向村庄更深处走去。一家由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坐落于此。民宿共有6个院子、10间客房,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干插石头房”建筑风貌和沂蒙山区村落文化。

  2024年,王庄村将闲置民居打造成民宿,推动旅游业发展。改造过程中,王庄村聘请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的专家团队进行设计论证,还邀请房主一同参与设计过程。为尽可能留存传统民居风貌,施工过程没有采用大型器械,而是由100余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工人组成施工团队。针对待修墙体,施工团队先对墙体每块石材实施原位编码,以便后续原位放回。对于缺失的石块,他们穿梭于周边山林和废弃老屋,找到合适石材后,再依照传统工艺手工凿刻成匹配形状。历时一年多的精雕细琢,修缮最终完成。

  “这些传统民居不尽相同,我们根据不同房型进行针对性设计,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其原貌风格,实现修旧如旧。”夏蔚镇党委书记刘京锋介绍。

  暮色中,石屋剪影与袅袅炊烟共舞,这座承载着营建智慧的“石头博物馆”,正以古今交融的姿态续写着沂蒙山居的新篇章。

  关顶村,穆陵关上瞰齐鲁

  马站镇关顶村,因地处齐长城穆陵关之上得名,村域内保存着约5公里长的齐长城遗址。登上关顶村东面的小山丘,齐长城遗址宛如一条卧龙横亘于齐鲁大地,蜿蜒伸向远方。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距今2000多年。齐长城的特点之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长期作为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关顶村村北就是穆陵关遗址所在地,登上穆陵关遗址,放眼望去,青山披绿,果林飘香。附近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中,还树立着一块石碑,碑文讲述了明代重修齐长城穆陵关的经过。

  “昨晚刚下过一场雨,我得赶早去巡护。”吃过早饭,王志明挎上水壶、戴好草帽,迎着朝阳,开始了新一天的齐长城遗址巡护工作。

  王志明今年63岁,从小就生活在关顶村。2023年,村里要选拔一批齐长城巡护员,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把村子里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俺也出份力。”王志明负责齐长城遗址近一公里的巡护,每天早晨都要走一遍。

  巡护中,王志明讲述起齐长城遗址沿线的新变化。2023年,依据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沂水县对关顶村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在关键地段安装了监控系统。“相关部门沿遗址缓冲区栽植了矮子松,齐长城又多了一道保护屏障。”

  崮崖村,纪王崮顶探春秋

  驱车来到泉庄镇崮崖村,村庄坐落于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纪王崮”脚下。

  “崮”是沂蒙山区的一种地质景观,其顶部平展开阔,但周围四壁如削。崮崖村,藏在群崮怀抱之中,宛如镶嵌在苍翠褶皱里的璞玉。

  走进崮崖村,村内500多年树龄的古槐树依旧挺拔,红瓦石房蜿蜒排序,石路曲折而上。晨光初现时,薄雾缭绕在崮顶,崮顶的边缘是一圈巨石垒成的城墙,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让人沉醉在这“一崮一世界”的绝美意境中。

  纪王崮的名字,据传源于春秋时期的纪国国君。他为了躲避外敌,率部迁徙至此,利用崮顶地势,修筑城墙,以此作为避难所。

  2012年,在纪王崮发现一座距今2600年的大型古墓。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青铜礼器、乐器等一大批文物。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崮崖村依托纪王崮的资源禀赋,完善基础设施,活化利用崮顶传统民居,打造丰富的旅游项目。

  崮顶之上,平坦开阔,古建筑遗迹清晰可见,仿佛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空中花园。在这里,游客们欣赏沉浸式演出,仿佛置身20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走进小吃店,品尝一口承载乡愁记忆的沂水豆腐,口感细腻,回味无穷;漫步崮顶,群崮拱卫,烟岚缥缈,心旷神怡……

  走进崮崖村,探寻纪王崮,如同翻看一页页历史,感受时光流转,品味岁月沉淀。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歌声承载记忆 音符记录生活

这些年轻人为何爱上合唱(视线)

2025年10月08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广西南宁越人合唱团艺术总监蓝壮青为合唱团成员指导发声方法。
  兰 谦摄(人民视觉)
  图②:正在进行合唱表演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供图
  图③:湖北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杨 龙摄(人民视觉)

  一直以来,合唱都被视为“高门槛”的艺术形式——专业化程度较高,且需要长期训练。不过,近年来有关合唱团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各地年轻人组织参与的非职业合唱团如雨后春笋,为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

  在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演出中,“情景剧”的演绎赋予合唱新的“打开方式”;在湖北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的舞台上,心灵的共鸣如和声般奏响,点亮了平凡人的“高光时刻”;在广西南宁越人合唱团的作品里,本土文化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让“无名之人”的乐章一次又一次“破圈”……歌声承载记忆,音符记录生活,在步履匆匆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穿过晚高峰的车流与人流,去拥抱鲜活的热爱——这也许便是合唱带给我们的力量。

  ——编  者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唱出‘都市人精神状态’”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我歌唱的理由有很多,为永别,为重逢……”不久前,北京观众小柳在音乐厅现场聆听了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这首《我歌唱的理由有很多》。音乐会结束后,小柳与朋友在回家的路上一起唱了许多歌。“感谢‘彩虹’,让我找回那个永远在歌唱的自己。”小柳动情地说。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成立于2010年,最开始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一个“兴趣小组”。后来,合唱团因一曲由生活囧事创作的作品《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而出圈。

  “成立没几年就获得大众关注,这是‘彩虹’的幸运。”合唱团负责人高宁坦言。2017年,他辞去自己在投资公司的工作,加入刚成立的彩虹运营工作室,负责合唱团日常排练、演出、作品发行等工作,将爱好做成了职业。有趣的是,工作室里的人,大多也是合唱团成员。10多年来,这个已有近百人规模的合唱团,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间的原因,除了对歌唱专业性的追求,还有相对连续高产的原创输出。

  从怀旧又温暖的《白马村游记》,颇具故事性的《星河旅馆》,到光怪陆离的《罗刹国纪·山之篇》《罗刹国纪·海之篇》,以及酝酿中的《罗刹国纪·空之篇》……这些合唱作品,或是用方言演唱,或是以大段念白串联,都是从情感上探向那些没去过的远方、未实现的梦想。“合唱团的许多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合唱的刻板印象,以严肃的音乐形式,配上幽默生活化的歌词,唱出‘都市人精神状态’,引发广泛共鸣。”高宁说。

  “漫漫黄沙云空遮,瑟瑟寒风铁剑冷,故乡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男高音声部成员陈许汶尤其喜爱合唱团作品《玉门关》。他说,作品中用无伴奏合唱的纯净人声,勾勒出壮烈的历史画卷,每个音符都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历史轮回中的故事。“小路旁,有一棵榕树,茂叶染绿晒网的蜘蛛……”女中音声部成员顾鸣则最爱《白马村游记》,她认为,其保留了传统合唱元素,可以让人感受到合唱声音的无限魅力。

  为何爱上合唱?在“彩虹”10周年述志曲《我歌唱的理由有很多》中,合唱团成员们给出各种歌唱的理由:“因说话总说错”“常害羞找认同”……对合唱团成员们而言,合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匆匆岁月中一个美妙的支点。

  周一至周五,合唱团成员们拥有各自的角色:程序员、教师、银行职员……而在周六晚,到了排练厅,大家聚在一起,打磨每首作品的细节。正是歌声,让这些各行各业、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最远的一名成员,甚至需要每周从陕西西安飞来上海排练。“我们是对音乐始终真诚的一群人。”高宁说。


  湖北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

  “因为共同爱好聚到一起”

  本报记者  范昊天

  华灯初上,湖北武汉琴台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随着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指挥李朕的一个手势,台上身着黑色演出服的80多名歌者同时轻抚手掌,嘴里发出类似雨滴轻拍屋檐的“嘭嘭”声响。一段舒缓的钢琴声后,男低、男高、女中、女高等声部陆续唱响,配上武汉方言的唱词和念白,一首颇具武汉本地特色的《汉阳门花园》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星河室内合唱团成立仅两年多时间,成员中既有音乐行业从业者,也有教师、医生等其他职业的人群,他们来自武汉、黄冈等湖北省内不同地区。这样一支成员来自多个城市、职业五花八门的合唱团,是如何组建起来的?

  武汉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李朕是合唱团的发起人之一。2023年1月,他和几个朋友聚会,聊起大学时期合唱排练的经历,大家都很怀念。“把当年一起排过合唱的朋友们叫回来,继续唱歌!”李朕提议。

  就这样,那天饭桌上的8个人,成了合唱团的“创始人”,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招新公告。“我们欢迎所有热爱音乐、热爱合唱的朋友加入,在报名条件上没有设置很高硬性要求。”李朕表示。

  一开始,他们计划招到30个人成团。出乎意料的是,230多人报名,第一期选拔了80人。“大家因为共同爱好聚到一起。”李朕说。虽然是一支非职业合唱团,但他们也按照合唱团惯例,明确排练、演出等具体规定。“每周六晚7—10点是固定排练时间,大家即使工作再忙,离得再远,都会尽量赶来参加。”李朕说。

  2023年年底,合唱团在孝感大剧院首次登台演出。演出前一周的最后一次排练,恰逢下大雨,家住黄石的蔡梦琪等3名成员仍坚持赶来参加。“我是一首曲目的领唱,不能缺席。我们下午2点就开车出发,晚上8点半才赶到。”蔡梦琪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首演十分顺利,一些演唱曲目在网上的播放量达数千万次。

  每次表演,合唱团不仅会改编和翻唱一些经典曲目,还会表演原创曲目,由李朕创作的团歌《星河》就是其一。“天上有星河在流转,地上有爱人在等候”,这句歌词触及很多人内心的柔软。

  “一次旅行中,我看到星河,想起有合唱团成员问‘什么时候排练,已经在期待了’,母亲也在分别前问‘哪天回来,给你准备饭’,那一瞬间就想到了这句歌词。”李朕表示,“星河”是一个美好意象,在忙碌之余,仰望漫天繁星,内心平静不少;音乐亦然,如星河璀璨,给人以力量。未来,他希望带领合唱团创作更多展现荆楚文化、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让大家听到更多动人的歌曲。


  广西南宁越人合唱团——

  “每个人都是‘作品输出’的主人翁”

  本报记者  张云河

  “氹(dàng)氹转,菊花园,阿妈背我去睇龙船……”广西南宁市星湖小学合唱教室传来越人合唱团的歌声。南宁童谣《氹氹转》被他们改编成合唱《带我回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这首歌,献给小朋友和大朋友们。”越人合唱团艺术总监、指挥蓝壮青说:“我们合唱团的创作理念是,扎根本土文化,唱响来源于生活的时代新声。”

  团名中的“越人”,代表古代南方地区壮侗语族的先祖,合唱团以此为名,希望大家一起找寻古老与现代的情感共振。“民歌蕴含智慧,是生动作品的源泉。我时常踩上田埂,跟着阿婆阿公学唱民歌。”蓝壮青说。

  越人合唱团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攒素材、酝酿与作曲是“一度”创作。“拿《带我回家》来说,把伴随我们长大的童谣《氹氹转》放进合唱作品,是我们一直想实现的事。”越人合唱团编曲师徐帅说。

  编排是“二度”创作。“创作包容我们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作品输出’的主人翁。”合唱团成员胡曼莉介绍,合唱团中每个人都积极分享创作灵感。“有人建议把火车鸣笛声添进作品里,有人认为童谣也可以在其他段落作为衬托……”

  舞台演出是“三度”创作。蓝壮青说:“这首歌我们专程在南宁取景拍摄音乐视频,尝试在舞台上用LED大屏进行同步视觉表达,让观众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南宁老街熟悉的烟火气,再加上现场打击乐的层层递进,让作品更具多元化的视听感受。”

  2015年至今,越人合唱团演绎作品百余首。他们融入邕(yōng)剧曲调唱《美邕江》,取材南宁古傩戏唱《大酬雷》,改编合唱版《黑猫警长》,被网友笑称“合唱界的泥石流”。

  越人合唱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这份“非职业”的从容,为充满创意的作品奠定底调。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欧阳宜文说:“‘非职业’不代表低质量;相反,合唱团成员自觉自发追求高水准,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歌声中,合唱团将继续讲述音符的故事,行走在对音乐的热爱里。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地坑院如何排水(答读者问·传统村落)

2025年10月08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
  何五昌摄

  在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等地的传统村落中,分布着一种建在地下的特色民居——地坑院。地坑院建造科学,居住舒适,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有读者来信询问:地坑院建在地下,如何避免行人掉入?如遇暴雨又该如何排水?

  

  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庙上村、曲村等传统村落里,分布着许多地坑院。2016年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开园后,游客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种黄土塬里藏着的民居奇观。走近那些方形天井,便可一窥“地下四合院”的真容。

  地坑院建在地下,如何避免行人掉入?

  “地坑院建造科学,在安全防护方面也有巧妙的设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智慧中心主任、民俗研究者何东阁说。

  沿着青砖步入村落,地坑院方形天井外一圈高约80厘米的矮墙映入眼帘。“这叫拦马墙,又叫女儿墙。”何东阁说,约80厘米的高度,既能防止成人跌落,也能有效引导阳光入窑,与坑口保持一定距离建设拦马墙还能有效阻隔牲畜靠近边缘,避免踩踏塌方。

  早年的拦马墙用土堆砌,后来又用土坯砌筑,如今多以砖砌,既美观又实用。

  在豫西陕州一带,7—9月的骤雨对黄土建筑颇具威胁,黄土受水浸湿后在自重压力下容易发生湿陷,如何防水、排水,考验着地坑院建造者的智慧。

  “经过长期演变,地坑院发展了一套‘外挡内排’系统。”何东阁说。

  顺着何东阁手指的方向望去,在窑顶边缘,几层青瓦构成的导水槽,可将雨水导向院内,避免雨水直接冲刷窑洞外墙;院内一角挖掘了深达7米的渗水井,将雨水缓慢渗入地层,避免积水侵蚀地基;拦马墙也可以对雨水进行拦截。“外挡内排”的防护系统还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当地每年还会对地坑院窑顶进行碾压。压实的黄土,可以形成致密层,以抵御雨水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增强窑顶承载力。正是有了持之以恒的多方维护,地坑院得以挺立百年。

  漫步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22座相互贯通、主题不一的地坑院,向游人展示着历史演变、村落风貌与民俗技艺。从高空俯瞰,一座座院落如同大地印章,与拦马墙、渗水井一起,昭示着古人的建筑智慧。

  (本报记者张文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一箸鱼脍,唤醒岁月里的味觉记忆(答读者问·传统文化)

田龙过

2025年10月08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广东潮州的特色鱼生。
  丁俊豪摄(影像中国)

  在黑龙江双鸭山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当地渔民在乌苏里江上捕鱼。
  肖殿昌摄(影像中国)

  在热播电视剧中,出现了唐代人吃生鱼片的场景。有观众在弹幕中贴心科普:在古代,这叫“鱼脍”。

  有读者询问:何为“脍”?鱼脍和生鱼片是一回事吗?古人食脍到底有多流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相关领域专家,请专家作出解答。

  

  唐代是一个美食迭出的时代。李白曾醉心于“烹羊宰牛”的痛快,杜甫劝友人品尝“齿冷于雪”的冷面,白居易则对“面脆油香”的胡饼念念不忘……还有一种美食也风靡许久,这便是鱼脍。

  何为“脍”?《说文解字》云:“脍,细切肉也。”《论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语“脍炙人口”,就是以广受喜爱的“脍”和“炙”两种美味,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和传颂。

  鱼脍和生鱼片是一回事吗?答案是肯定的。“脍”有羊脍、牛脍等,有生有熟,但一提到鱼脍,便是指新鲜鱼贝类生切成片或成丝,这种食物也被称为“鲙”。

  在唐代,鱼脍有多流行?有人统计,《全唐诗》中有80余首诗提到鱼脍,仅白居易便写了30余首。

  唐代食脍之风还体现在斫(zhuó,砍、削)脍技艺精妙。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高手切脍的场景:“縠(hú,绉纱)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更有人将这门技艺系统整理为《砍脍书》。

  在唐代,制脍高手辈出。《旧唐书·李纲传》载,当时有不少官员能“飞刀鲙鲤”。甚至传说唐玄宗也是制脍高手。

  鱼脍虽风靡于唐代,但其实历史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食用生鱼片的记载。《诗经·小雅·六月》载:“饮御诸友,炰(fǒu,蒸煮)鳖脍鲤。”其中,“脍鲤”就是切成薄片的鲤鱼肉。

  据《大业拾遗记》记载,在隋代,隋炀帝令地方官员贡献当地美馔佳肴,吴地官员曾以“鲈鱼脍”进献。此进献的“鲈鱼脍”仍以鲈鱼肉为主料,但辅以金橙或香柔花叶烹制而成。因鲈鱼片洁白如玉,橙皮丝或香柔花叶色黄似金,故又将此菜命名为“金齑玉脍”。隋炀帝食用后,大加赞赏曰:“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唐代,因“鲤”与“李”谐音,鲤鱼脍一度被禁。唐代烹饪书《膳夫经手录》将鲫鱼作为鱼脍首选,鲫鱼多刺,但其肉质细嫩鲜美,尤其适合细切为脍。

  宋代人对鱼脍的喜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城汴梁每日清晨都有数千担生鱼运入,“卖生鱼则用浅抱桶”。游人们常常“倍其价买之”,然后“临水斫脍,以荐芳樽”,将现切的鱼脍作为佐酒佳肴。

  鱼脍不仅鲜美,调味更是讲究。《礼记》记载,制作鱼脍时,春天用葱、秋天用芥酱作配料,强调顺应时令、调和腥鲜。唐宋以来,鱼脍的调味除了延续传统之外,还特别注重鱼脍与配料之间的色彩搭配,强调对色彩和口感的双重追求,如“鲙下玉盘红缕细,酒开金瓮绿醅浓”。

  需要注意的是,生鱼片虽然美味,但存在食源性寄生虫风险。《三国志·魏书》就讲述了广陵太守陈登因过量食用鱼脍最终被寄生虫感染的悲剧。此外,隋代《诸病源候论》和唐代《千金方》等医籍都记载了因食鱼脍致病的案例。

  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吃生鱼片的传统。在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抚远乌苏镇,“刹生鱼”是当地的传统名菜——新鲜鲤鱼去骨切片,拌上野韭菜、山辣椒等配料,总能引得食客纷纷举筷;而在广东佛山顺德区,鱼生的滋味因配料不拘一格显得格外丰富——油盐酱醋、香辣酸甜齐上阵,姜丝、胡萝卜丝、青椒丝、柠檬丝、花生、芝麻、蒜片、芥末等应有尽有,粤菜“清、鲜、爽、滑”的特色在一碟鱼生中尽可品味。

  从宫廷珍馐到民间美味,绵延千年的鱼脍始终承载着人们的味觉记忆,在时光里积淀为岁月的烟火、文明的悠扬。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本报记者龚仕建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上一篇:财经聚焦丨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
下一篇: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