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19:18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题: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
新华社记者李晓婷、张钟仁、潘一景
徒步鞋碾过积叶,风掠过骑行者的耳畔,丝丝秋雨敲打帐篷……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奔赴旷野,在拥抱大自然中获得快乐。
国庆中秋假期“户外徒步”关键词在美团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53%,“户外漂流”搜索量同比增长121%;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从青藏高原的徒步路线到海滨城市的露营营地,从山林间的亲子野趣到池塘边的休闲垂钓,户外活动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生活”,激活消费市场、催生产业新赛道。越来越多消费者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探险家”,更要当好大自然的保护者。
将假期献给大自然
国庆中秋假期,徒步、露营、骑行等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旅行新选择。
位于山东青岛崂山区的壹凡森海帐篷营地假期人气火热。“假期前3天,我们的帐篷营地客流量同比增长30%,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上涨20%。”营地总经理杨健说。
国庆中秋假期,广州的游客在天幕旁享受露营时光。新华社记者钟焯 摄
不仅城市周边短途露营火热,长线徒步体验也受到年轻人青睐。不少人穿上登山鞋,前往青藏高原、西北戈壁寻找诗和远方。
走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巴松措景区深处的新错徒步线路上,金黄草甸与雪山、湖泊相映。
“每一步都像走在风景画里。”来自重庆的“背包客”张宇说,“这条徒步线路行程紧凑、景致丰富,很有人气。”据介绍,国庆中秋假期前4日,林芝共接待游客31.22万人次,同比增长34.18%。
“与早些年的‘种草’‘尝鲜’不同,现在不少年轻人已将户外活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山东青岛的户外达人刘怡告诉记者,如今每天都有骑行队伍从她家门口的环海公路驶过,朋友圈里晒徒步记录的好友越来越多。
户外活动热起来,离不开场地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政府的引导培育。春天打卡大理洱海畔的环湖骑行路线、夏天在三亚体验冲浪乐趣、冬天前往长白山感受滑雪的“速度与激情”……用好丰富的户外资源,一年四季、大江南北,“不重样”的户外活动为消费者带来多元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健身步道已达17.18万条、长度40.75万公里,全国飞行营地、汽车营地等数量达2055个,全国滑雪场地数量914个。
“‘户外热’并非一阵风,它呼应了现代人对健康、自然、体验的重视,在政策推动下,户外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说。
户外热潮激活消费市场
随着户外活动从“小众爱好”向“生活方式”转变,从户外装备到场景服务的全产业链逐渐壮大,进一步激发消费动能。
重庆南滨路迪卡侬门店店长岑林在国庆中秋假期前忙个不停。“今年户外装备类产品增长较快,表明现在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户外运动体验。”岑林说。假期前3天,迪卡侬重庆地区徒步鞋销量同比增长超50%。
消费者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的一家迪卡侬店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户外热潮带动了周边装备需求增长。野外攀岩爱好者吴雪婷向记者细数“入坑”3年来的消费记录:攀岩鞋、攀岩裤、户外绳、头盔、保护器……不久前她还被队友“种草”了一款新的攀岩鞋。
唯品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溯溪鞋销量同比增长56%,冲浪潜水设备同比增长47%,滑雪服、滑冰服销量同比增长34%。“人们的户外消费范围持续扩大,其中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备受欢迎。”唯品会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国内户外相关企业蓬勃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露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前4月注册量达2.18万家,同比增长4.13%。骆驼、凯乐石、伯希和等国产户外装备品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户外经济的溢出效益不断显现,带动了一些地区的民宿、餐饮等消费增长。
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景观,西藏阿里地区巴嘎镇成为国内外户外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假期来徒步的游客特别多,小镇酒店宾馆都爆满。”巴嘎镇党委书记陈贤刚说。巴嘎镇的牧民瞄准游客户外旅行需求,还探索出向导、牦牛租赁等特色服务。“假期每天导游费收入大约有400元。”当地居民普布说。
“随着户外经济外延不断拓展,未来新业态、新模式会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引导相关产业蓬勃有序发展。”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
户外消费要“燃起来”更要“走得远”
国庆中秋假期,伯希和联合阿里地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首届“冈仁波齐52环保徒步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资深户外爱好者参加。活动要求所有参与者自带垃圾袋,做到全程不留痕迹。
“每个参赛者一边挑战勇气与生理的极限,一边以实际行动守护自然之美。”参加活动的运动达人欧阳女士说,如今越来越多户外赛事活动开始强调“无痕”,环保日渐成为共识。
“保护好自然,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作为国产户外品牌,我们积极践行并推广‘无痕山野’理念。”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副总裁赵乐说。
火热的户外消费,如何走得更远?业内人士认为,生态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底线,需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表示,发展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必须将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而不是以破坏或扰乱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
“一方面属地政府和管理单位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杜绝垃圾污染、植被破坏;另一方面,可通过搭建政府、专业团队、志愿群体互促互进的共治平台,减少户外运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说。
如今,许多积极的行动已在路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合理建设与服务绿色供给。
一些地区也推出了相关举措。北京、湖南、湖北、青海等多地开展净滩净山、森林抚育、无痕山林等“生态户外活动”;重庆设置生态解说牌、自然观察点,将登山步道转化为生态教育场所;深圳在“东西涌穿越线”部署无人机24小时巡查,结合智能预警系统快速响应环境问题……
“户外经济要走得长远,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牢牢守住环保底线,户外经济才能持续释放活力。”王佃利说。
(责编:徐婵、杨光宇)
2025年10月08日05:11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记者10月7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当前部分地区的连阴雨给秋收秋种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各地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不利天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秋收秋种时段,东北、西北、华北、黄淮等地秋收作物进入成熟收获阶段;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处于乳熟至成熟阶段。而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海地区的连阴雨给秋收秋种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9月以来,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鲁南、安徽淮北等地降水量达250至400毫米、部分地区达400至600毫米。与常年相比,河南大部、山东东部和南部降水偏多2至4倍。另外,9月以来,陕西中南部、河南、湖北西部、安徽淮北降水日数超过20天。
据悉,连阴雨显著影响秋收进度,也将影响粮食品质;对于小麦播种,田块中的积水导致土壤偏湿将给小麦适期整地播种带来困难。
专家提醒,对于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不利天气。一是分类抢收减损,已成熟的地块及时抢收,积水渍涝严重的地块则及时疏通沟渠,抓紧人工抢收。二是适期晚收,延长灌浆期,适期收获。三是及时干燥保粮,通风晾晒,保障作物品质。对于高温天气给南方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及时灌溉增墒,保证作物用水和顺利出苗。(记者高敬)
(责编:岳弘彬、牛镛)
2025年10月07日17: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顾天成)国家疾控局7日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公众从境外国家或地区归途中,如有咳嗽、发热、皮疹、腹泻等不适症状,可在进境前提前主动进行健康申报。
健康提示明确,公众在进境口岸应主动接受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如有需要,配合海关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感染传染性疾病,以便尽早获得救治,同时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程途中,建议在长时间人群聚集的密闭环境中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平安返家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咳嗽、发热、皮疹、腹泻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近期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国庆中秋前后及秋冬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国庆中秋前后和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提早安排部署防控工作,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责编:徐婵、杨光宇)
2025年10月07日10:0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十四五”时期,公众参与地震相关科普活动年均超过1.5亿人次。相关部门开展的“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覆盖中小学3万余所,防震避险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推出院士系列等优秀科普作品100余部。此外,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秒级预警覆盖重点危险地区90%以上。
据悉,“十四五”期间,全国多所学校常态化开展疏散演练,地震科普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以云南省为例,“十四五”期间云南共有6368所学校参与“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发放地震科普图书25.4万余册,培养7842名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开展校园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和应急疏散演练近1.7万场。云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目前部署地震专用预警发布终端2.1万余套,实现1.43万余所中小学全覆盖。(记者黄韬铭)
(责编:徐婵、杨光宇)
2025年10月07日05:0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4%,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其中,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出口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同比分别增长60.8%、26.8%;进口电脑零部件、航空器零部件分别增长35.6%、46%。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高于同期我国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记者邹多为)
(责编:岳弘彬、牛镛)
2025-10-07 14:37:44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刘开雄)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387亿美元,较8月末上升165亿美元,升幅为0.5%。
“9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震荡,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2025-10-07 21:03:3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金门10月6日电 题:金门中秋博饼热 传统民俗寄托两岸情
中新社记者 朱贺
捧起六颗骰子,轻轻掷于碗中,清脆的撞击声响起,投掷者屏气凝神——究竟能博到状元、榜眼、探花,还是进士、举人、秀才,全凭骰子落定的组合决定。
10月6日正值中秋,中新社记者来到金门,感受此间热闹的博饼民俗。即便只博得“秀才”,厦门游客魏嘉璐仍为“在中秋节讨得好彩头”满心欢喜。
10月6日适逢中秋佳节,金门县举行各式博饼活动,吸引民众和游客参与。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博状元饼,又称博饼,是闽南地区极富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动。相传由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安抚官兵思乡之情而设,已在厦门、泉州、金门等地传承三百余年。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今年金门中秋博饼活动自9月8日启动,推出“金门博饼文化学堂”“旅人博饼乐”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在古迹“清金门镇总兵署”设置的体验点,游客排起长队,凭抵达金门的机票或“小三通”船票即可免费参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建游客是博饼活动的“主力军”,约占九成。9月初活动开始不久,就有一位福建游客博得“状元”,赢走了金门高粱纪念酒。
一旁的博饼故事馆内,从福建莆田前来的黄剑萍带着两个孩子阅读有关博饼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介绍。不一会儿,小朋友已在“博饼转转乐”玩得不亦乐乎。
“博饼,在我家乡也是中秋必‘打卡’的项目,规则和金门略有差异,但大体相同。”黄剑萍对记者说,中秋时节来到金门,无论是博饼、红砖厝还是饮食文化,让她感受到和莆田一脉相承的气息,格外亲切。
10月6日是中秋节,金门后浦武庙持续有祈愿者前来祭拜。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离“清金门镇总兵署”不远,后浦武庙内鼓乐喧天,本地民众正为月下老人举行诞辰醮庆。
78岁的乡老陈金福向记者介绍,关圣帝君是该庙主要供奉的神明,中秋也是月下老人诞辰,庙方特将月老请进主殿接受祭拜。
“月老在传统文化中掌管姻缘,大家都愿意来参香祈愿。”陈金福介绍,当地民众也会在中秋当日前往浯岛城隍庙、北镇庙等金门各大庙宇祭神敬祖。这些中秋习俗,大多是早年从厦门、泉州等地传来,至今保存延续。
在后浦武庙外,中新社记者看到,香火缭绕间,虔诚祭拜的身影络绎不绝,青年在其中占据相当数量。交谈间,几位年轻女孩向陈金福请教拜月老的注意事项。讲解完毕,他都不忘以“心诚则灵”作结语。
与月老的不期而遇,被魏嘉璐视作金门行的惊喜。向月老祈愿家人平安、学业顺遂、姻缘美满,她好一会儿才直起身来,笑着说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最真诚的心愿。(完)
2025-10-07 21:03:3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金门10月6日电 题:金门中秋博饼热 传统民俗寄托两岸情
中新社记者 朱贺
捧起六颗骰子,轻轻掷于碗中,清脆的撞击声响起,投掷者屏气凝神——究竟能博到状元、榜眼、探花,还是进士、举人、秀才,全凭骰子落定的组合决定。
10月6日正值中秋,中新社记者来到金门,感受此间热闹的博饼民俗。即便只博得“秀才”,厦门游客魏嘉璐仍为“在中秋节讨得好彩头”满心欢喜。
10月6日适逢中秋佳节,金门县举行各式博饼活动,吸引民众和游客参与。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博状元饼,又称博饼,是闽南地区极富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动。相传由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安抚官兵思乡之情而设,已在厦门、泉州、金门等地传承三百余年。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今年金门中秋博饼活动自9月8日启动,推出“金门博饼文化学堂”“旅人博饼乐”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在古迹“清金门镇总兵署”设置的体验点,游客排起长队,凭抵达金门的机票或“小三通”船票即可免费参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建游客是博饼活动的“主力军”,约占九成。9月初活动开始不久,就有一位福建游客博得“状元”,赢走了金门高粱纪念酒。
一旁的博饼故事馆内,从福建莆田前来的黄剑萍带着两个孩子阅读有关博饼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介绍。不一会儿,小朋友已在“博饼转转乐”玩得不亦乐乎。
“博饼,在我家乡也是中秋必‘打卡’的项目,规则和金门略有差异,但大体相同。”黄剑萍对记者说,中秋时节来到金门,无论是博饼、红砖厝还是饮食文化,让她感受到和莆田一脉相承的气息,格外亲切。
10月6日是中秋节,金门后浦武庙持续有祈愿者前来祭拜。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离“清金门镇总兵署”不远,后浦武庙内鼓乐喧天,本地民众正为月下老人举行诞辰醮庆。
78岁的乡老陈金福向记者介绍,关圣帝君是该庙主要供奉的神明,中秋也是月下老人诞辰,庙方特将月老请进主殿接受祭拜。
“月老在传统文化中掌管姻缘,大家都愿意来参香祈愿。”陈金福介绍,当地民众也会在中秋当日前往浯岛城隍庙、北镇庙等金门各大庙宇祭神敬祖。这些中秋习俗,大多是早年从厦门、泉州等地传来,至今保存延续。
在后浦武庙外,中新社记者看到,香火缭绕间,虔诚祭拜的身影络绎不绝,青年在其中占据相当数量。交谈间,几位年轻女孩向陈金福请教拜月老的注意事项。讲解完毕,他都不忘以“心诚则灵”作结语。
与月老的不期而遇,被魏嘉璐视作金门行的惊喜。向月老祈愿家人平安、学业顺遂、姻缘美满,她好一会儿才直起身来,笑着说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最真诚的心愿。(完)
本报记者 孟 扬
2025年10月0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img src="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10/07/494571db-5ffa-4326-b57f-60eb08ec5b74.jpg" width:10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top; width: auto;"> |
寒 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2025年寒露始于10月8日。
《说文解字》中解释:“寒,冻也。”与白露相比,寒露气温更低。寒露时节,菊花绽放,大地呈现一派深秋景象。
鸿雁南飞,是人们熟知的秋日风景。在白露和寒露这两个秋季节气中,皆以“鸿雁”作为物候标识,即:白露第一候“鸿雁来”,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
从白露到寒露,同一片天空中飞过的都是由北向南的鸿雁,“来”与“来宾”差异究竟在哪?一个“宾”字,道尽了时序之妙、文化之美。
从“来”到“来宾”,一字之差藏秋意。从字面上看,“鸿雁来”中的“来”字,有“初来”“先来”之意。而“来宾”中的“宾”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屋宇下迎客,本义为“客”。《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宾,所敬也”。但“宾”字在此处并非“宾客”的泛称,而有“后续者”“晚来者”之意。在古籍中,也有“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的记载。将“来”与“来宾”联系起来,文字便有了层次分明的画面感——白露时节率先南下的鸿雁就像是回到家中的“主人”,迎接着寒露时节姗姗来迟的“客人”。这一字之别的精准运用,如同一把刻度尺,丈量着从仲秋到季秋的气候变化,古圣先贤遣词用字的考究,让人感叹。
从“来”到“来宾”,一字之间可窥见先人体物之敏锐精微。鸿雁是典型的冬候鸟,白露时节,暑气渐消,鸿雁感知秋凉,就会离开北方的繁殖地,南迁至较为温暖的越冬地。但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雁群南飞是有拨次的。白露时,南迁序幕虽应时而启,但天空中的雁阵尚显稀疏。及至寒露,秋深寒重,逐暖南下的雁群气势更大。这与现代观测记录相符。9月初至中旬,候鸟南迁启动。10月上中旬,正是鸿雁迁徙高峰。所以,无论是“鸿雁来”,还是“鸿雁来宾”,都是季节更迭、时序有常的报告。它以候鸟迁徙为轴线,标注秋天的轨迹,捕捉自然节律,在节气征候中提示着顺天应时的生活理念。
从“来”到“来宾”,一字之变展示着先人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人文符号的独特智慧。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诗性解读。在古人看来,鸿雁迁徙有秩序、有层次,呼应着人间的礼仪规范,因而赋予这一自然现象以社会伦理属性,并以精准的文字表达其所体现的“主宾有序”的伦理观。在这种关联中,蕴含着古时“观物取象”的哲学思维,也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具象而生动的注脚。
秋日,当我们仰望鸿雁南飞时,映入眼帘的是穿越天幕的“自然迁徙”,投射心底的是联通古今的文化回响。“鸿雁来”和“鸿雁来宾”,简短的物候之语,为“天高云淡”增添了悠长的故事感,那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阵,仿佛又是一次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文 馨 唐嘉跃
2025年10月0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img src="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10/07/f39d0898-47f1-42f3-97cd-7f33e59b0957.jpg" width:10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top; width: auto;"> |
霜 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第六个节气,2025年霜降始于10月23日。
古人认为,霜既使万物蛰伏收敛,又能促进部分作物成熟。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冬季即将到来。
霜降节气,寒气渐凝,露结为霜。山野溪边,枫、槭、黄栌等树木,用浓黄、深红的叶子,为秋天留下了一份绚烂的纪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此时此景的诗意代言。
树叶因何变色?红叶缘何成“霜叶”?
先来观其“叶”。绝大多数植物叶片中,都含有在光合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叶绿素,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多种生物色素。由于这些色素在叶片细胞中的含量、比例不同,树叶也相应呈现不同的颜色。
再来观“天气”。春夏时,气温高,日照长,水分充足,有利于叶绿素的大量合成,叶绿素在叶子里占据优势。叶绿素吸收蓝色光、红色光,对绿色光则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因此,我们看到的叶子是绿色的。等到秋凉漫上枝叶,叶绿素合成受阻,原本被掩盖的、相对稳定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等所占比例上升,绿叶渐变为黄、橙、红等颜色。霜降时节,北方地区气温骤降,树叶中的叶绿素加速分解。加之此时,天朗气清,透光度好,更能激发枫树、乌桕等树叶中花青素的显色效果,让红叶色泽饱满、层次分明,达到最佳观赏状态。可见,“霜”与“叶”的机缘巧合,在于时序,在于温度、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加持。
每一片“经霜而变”的叶子,都是季节更迭的信号。天地寥廓、层林尽染之际,登秋山赏秋叶,成为深秋休闲活动的标配。我国地域辽阔,赏叶佳处众多,而且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秋叶染霜的浓度也自北向南呈现梯次渐变,形成了一条可以“错峰”出行的踏秋路线。一般来说,北方地区最先感知秋意,红叶观赏期也最早到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东北地区以及新疆的喀纳斯等地,漫山红遍,率先开启这场“视觉盛宴”。纬度稍低的中部地区,降温节奏相对较缓,红叶观赏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渐入佳境。从11月中旬开始,长江以南部分地区接力进入红叶最佳观赏期。
虽说“秋叶地图”点位密集,但各有佳妙。比如,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以黄栌为主打树种,每至深秋,满坡红叶与翠绿松柏、古刹碧瓦相映,登山远眺,蔚为壮观。辽宁本溪被称为“枫叶之都”,其关门山的枫树品种繁多。霜降后,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枫的叶片颜色从火红到橙黄到深红,犹如调色盘落入山间。伴溪流穿林而过,“枫红映碧水”的景致格外迷人。在四川的米亚罗、九寨沟,红叶与雪山、云海同框,秋日的绚烂装点着高原的壮阔。在南京的栖霞山、苏州的天平山、长沙的岳麓山……“红色浪漫”浸染踏秋旅途。
在万物敛藏的时节,秋叶以炽烈的姿态解码四季轮回的自然之道。循着时序的足迹,追访那一片绚烂,既是一场视觉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2025年10月10日09:04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10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电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
习近平在贺电中说,在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总书记同志和朝鲜劳动党中央、全体朝鲜劳动党党员以及朝鲜人民致以热烈祝贺和美好祝福。
习近平表示,80年来,朝鲜劳动党团结带领朝鲜人民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推动朝鲜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可喜成就。近年来,总书记同志领导朝鲜党和人民积极致力于加强党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祝愿在以总书记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坚强领导下,朝鲜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迎接朝鲜劳动党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强调,中朝两国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我同总书记同志多次会晤,为两党两国关系发展领航把舵,开启中朝友谊崭新篇章。前不久,总书记同志来华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我同总书记同志深入会谈,为中朝双方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不变的方针。中方愿同朝方一道,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密切协调配合,推动中朝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服务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祝愿朝鲜劳动党不断取得更大成就!祝愿中朝友谊万古长青!
(责编:薛瑞、杨光宇)
2025-10-13 11:07:01新华社70人参与20评论新华社快讯: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