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人民时评)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10-24 08:02:56 | 浏览:15117次 ]

谷业凯

2025年10月24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破,就要摒弃“以帽取人”的科研评价机制,让“帽子”从科研资源分配的入场券回归学术荣誉本质

  立,则要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建立以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资源分配体系

  科学突破,源自锐意创新的精神,扎根于鼓励创新的土壤

  

  “‘帽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跟不上”“有‘帽子’的和没‘帽子’的,科研资源差距可大了”……在一线采访时,记者不时会听到科研工作者为各种“帽子”分心和焦虑的话语。大力排除这种干扰,对于优化科研环境至关重要。

  “帽子”是对科技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和学术称号的通俗说法。各类人才项目在对褒奖人才、支持科研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科研资源的分配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些地方,“帽子”与职称、评奖、待遇、招生等深度绑定;引才中唯“帽子”是举,忽视人才与发展的适配性;评定“帽子”时,还有人情、面子等不良因素渗透进来。变了味、走了样的“帽子”,侵害学术生态,催生急功近利的风气,也扭曲科研的本真价值。

  扭转这一局面,先要为“帽子热”降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帽子”治理写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彰显遏制科研“逐帽风”的决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取消了“杰青”“优青”等说法,体现了淡化“帽子”的鲜明态度。各部门各地方也不断优化考核机制,减少对人才称号的过度依赖。

  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

  破,就要摒弃“以帽取人”的科研评价机制,让“帽子”从科研资源分配的入场券回归学术荣誉本质。比如,清华大学设立“笃实专项”,不看“帽子”,一人一策,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天文系副教授蔡峥得以将时间用在“刀刃”上,在国际首次发现宇宙早期循环冷气体流。让更多人从争“帽子”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立,则要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建立以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资源分配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需要建立更精细的效果评价和长期跟踪机制。对于高校院所的教师,也可以分为科研型、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形成各有侧重的评价考核机制。

  破旧立新,不仅意味着评价标准从“一刀切”走向多样化,更重要的是确保新规则兼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公平性。比如,扩大同行评议的权重,应配套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明确遴选标准、回避原则、评分指标等。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则要清晰界定何为重大创新、前沿突破或实质贡献,为评审者提供一把精准的标尺,尽可能避免个人好恶和人情影响。以更具公信力的新规则擦亮以实绩论英雄的底色,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方能水到渠成。

  科学突破,源自锐意创新的精神,扎根于鼓励创新的土壤。“帽子”本是对科研水平、实绩的认可。期待建立起更科学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营造资源流动高效、人才竞争公平、创新活力迸发的健康生态,让每一个有志向的科研人员都能守住初心,让每一份资源都能推动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北京用心用力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城市里的温暖注脚(民生一线观察)

本报记者 李建广 施 芳

2025年10月24日06: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芙蓉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在户外聊天。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图②:北京市朝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内的儿童在玩耍。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图③: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小小椿芽托育园内,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手指操。
  左 静摄(人民视觉)
  图④:椿树街道国安银柏养老照料中心,志愿者为老人送福字。
  刘 艳摄(人民视觉)
  图⑤:椿树街道国安银柏养老照料中心外景。
  刘 艳摄(人民视觉)

  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有条南北走向的红线胡同。胡同不长,却分布着一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一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一家托育中心。

  胡同南口,早晨的阳光洒进椿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3岁的康大爷和共同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正在吃早饭。“原来家里挤,各方面照顾起来不方便。您瞧!我爸现在精神头儿多好,身体也硬朗了。”康大爷的儿子说。

  沿着胡同往里走,市民倪先生推着婴儿车,刚把两岁半的女儿送到小小椿芽托育园。“离家近,价格实惠,四合院的环境又好。省心!”倪先生说。

  “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人民城市温暖的注脚。近年来,北京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工作相结合,重点聚焦“一老一幼”,在增进民生福祉上用心用力。

  增供给——

  把养老托育服务嵌入社区

  “糖醋里脊、香菇油菜、番茄巴沙鱼各来一些,再来一个紫薯开花馒头……”年过八旬的陈淑君是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常客”。

  陈淑君的儿女平时工作忙,老人的一日三餐是他们以往最头疼的问题。去年1月,北京首个区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业,解决了一家人的烦心事。“味道挺好,分量足也卫生,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孩子们放心,我也省心!”陈淑君说。

  近年来,北京持续完善普惠养老服务供给,2024年已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未来,将继续在老龄化程度高、‘老老人’密集的街道乡镇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努力实现‘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就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老一幼”是社区的常住居民,把“一老一幼”服务送到家门口,北京支持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

  “听说我们街道有了托育服务,离家近又接送方便,就赶紧把娃送来了。”家住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的林女士谈起送孩子入托的决定时说。

  如何把托育点嵌入街道社区?林女士所说的这家托儿所,正是北京市第一家街道“托儿所”——北京市社区儿童中心。场地由街道免费提供,托育服务交给第三方运营机构,专业的托育服务更加方便可及。“这里除了提供全天和半天托班,还提供‘计时托’服务,为临时有事的孩子家长救急。”保育员王硕介绍。

  为有效增加托位供给,北京广开思路,丰富托育模式。“我们以幼儿园办托为主渠道,社区和托育机构办托为重要依托,单位办托为有效补充,不断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满足‘小小孩’多元化的托育需求。”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负责同志表示。

  破难题——

  推进普惠托育试点,发放适老化改造补贴

  谈起托育,孩子在西城区芽朵托育的赵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老大送托时,每个月要6600元。现在碰上转普惠,老二每个月只要3600元,实惠!”

  “转普惠后,来咨询、送托的家长明显多了,我们的经营收入也更平稳、更有保障了。”芽朵托育负责人滕明申也算了一笔账。

  两笔账,让更多家庭和托育机构得实惠,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北京托育机构园所转普惠后,收费价格下降,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压力。

  降成本促普惠,北京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将托育机构水电气热纳入居民价格执行,为普惠托育机构提供保险支持……开展普惠托育试点工作两年来,北京普惠托位已经达到3.5万个。“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政策,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成本可控、价格可接受。”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负责同志说。

  居家养老,老年人最担心因无扶手、有门槛、地面不防滑等居家环境因素造成摔倒。适老化改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北京围绕老年人家庭场景,给出答题思路。

  “来,进屋瞧瞧。”在西城区白广路6号院,靳文翠老人带着记者走进适老化改造后的家。“马桶高矮正合适,安了把手起身不费劲。厕所外台阶改成缓坡,我行动方便了,女儿也省心很多。”老人腿部关节不好,以往在家里走路都小心翼翼。2022年7月,得知牛街街道组织适老化改造,老人立即报了名,3项改造项目总花费5883元,个人自付2941.5元,其余全由政府补贴。

  此外,北京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进行改造,努力做到“愿改尽改”。

  优服务——

  在制度、设施、人员等方面保障安全安心

  走进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只见每张床位旁都摆放着一台智慧照护终端。工作人员拿起老人的身份卡一刷,个人信息、照护计划立即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根据设定的照护计划,护理员为老人喂饭、清洁……服务完成之后“打卡”,系统自动生成、全过程记录。“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及时获知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照护情况,感觉特别安心。”一名老年人家属说。

  目前,北京已在全市500多家养老机构部署了1.2万台智慧照护终端,基本覆盖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照护。

  技术创新,也少不了政策支持。北京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高标准保障养老托育服务质量。

  “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再有就是托育质量。”小小椿芽托育园园长李骏楠说。

  “托得起”还要“放心托”。在安全方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实施方案(试行)》,搭建起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在质量方面,出台《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从制度要求、人员及配备、安全、卫生与健康4个方面提出要求。

  安全安心,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者。2020年以来,北京累计培训托育机构负责人、托班教师、保育员等万余人次,通过增量扩容、提质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加强人才建设。

  “我们已初步建立起机构自查、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将重点围绕机构准入、人员资质、卫生保健、安全生产等风险环节持续加强监管。”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负责同志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1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

本报记者 田 泓

2025年10月24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们一家三代在小梁薄板房里住了40多年,以前冬天出门倒马桶冻得直哆嗦,做梦都想有个宽敞干净的家。这次拆除重建,让我们能住进带独立厨卫的新房子,实实在在解决了几代人的心病。”

  10月23日,上海市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居民张忠,来到旧房改造工地,望着已经完成施工的桩基,开始憧憬搬入新家、告别手拎马桶的生活。

  继2022年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经过两年的攻坚拔点,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

  在不少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照片和影视剧中,都有上海人清晨倒马桶的场景。本报1994年2月18日的版面上,记者在《小马桶困扰大上海》的通讯里,这样写道:

  “大上海屋檐下,每天都有70万只马桶招摇过市。这可不是‘天方夜谭’。直到90年代的今天,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里,还有几百万人每天不得不与马桶打交道。即便在南京路、淮海路这样有名的商业区,只要走进后街的小胡同,也能够寻到马桶的踪迹。”

  “早先,弄堂里报晓的是粪车的铃声。随着叮当铃响,一声吆喝:‘倒马桶……’便是一呼百应,家家户户拎着马桶往外跑。”

  小马桶之所以会成为上海人必备生活用品,主要是因为人多、居住面积小,要住“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部分石库门,建造之初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倒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

  海派文化作家吾非羊曾撰文形容:“在一个几乎没有化粪池、排污管、抽水马桶的时代,上海人用木质马桶、粪车、清洁夫、粪码头和粪便回收等人员和器物设施,构建出一个近代城市排污公共卫生系统,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文明的重要部分。”

  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让“拎马桶”问题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这场民生实事攻坚战,跨越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杨浦曾经是上海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之一,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90年代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杨浦区加快推进,于2022年全面完成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也是这一年,随着全市成片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

  2023年,上海住建部门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开展全面排摸。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进行最后的攻坚拔点。

  “虽然只剩零星的居民在‘拎马桶’,但事关每个个体的民生期盼。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里,人的需求、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应有之义。”上海市住建委主任王桢说。

  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嘱托,上海向“拎马桶”难题发起最后的冲锋。

  “一户都不能放弃”

  然而,这最后的任务,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难在哪?

  本以为,政府出资,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应该很受居民欢迎吧,没想到,偏偏有不少居民纠结。

  为什么?

  不是不想告别“拎马桶”的日子,只是,“拎马桶”的居民多数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哪能装下“1平方米抽水马桶”?加上排污管道布局、楼上楼下“邻避”矛盾……“螺蛳壳里做道场”,考验的是技术水平,也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经过反复调研,上海确立了剩余“拎马桶”改造的三个途径:一是结合零星旧改或片区更新,实施征收改造或协议置换;二是结合拆除重建实现厨卫独用,同步解决居住条件和房屋安全问题;三是对部分涉及风貌保护要求的里弄房屋,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此外,对空间受限、零星分布的点位,因地制宜采取增设卫生设施等托底保障方式。

  “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找到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以更为彻底的改造方式回应居民的迫切期盼。”上海市住建委同志告诉记者。

  为了摸清“拎马桶”的底数,杨浦区的工作人员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发现一些原先并不在册的工业用地也存在“拎马桶”后,住建部门主动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在充分考虑居民诉求意愿的基础上,完成10余户无卫生设施房屋改造任务。

  黄兴路1039弄18—27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多层小梁薄板和砖混结构老公房,有180户“拎马桶”。通过拆除老房,原地新建,户均面积从15.6平方米增至31.7平方米,既解决了抽水马桶问题,又增加了居住面积。

  国京路41号是保护建筑。改造中,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将一楼杂物间改造为联排集中式厕所,并为每户人家打造了独立如厕空间。采用轻质材料减少对楼板承重的影响,同时室内墙面、地面按原有样式修复,保留建筑原有面貌。

  “一户都不能放弃。”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说。

  “我的心里满是盼头”

  虽说加装马桶是民心所盼,但要把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兼具发展、民生和治理属性,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解决实际问题,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求得最大公约数。”陈颖说。

  长海路街道有个“睦邻智囊团”,通过邻居的现身说法,打消顾虑、化解心结,促成签约;殷行街道以党建引领法、双线沟通法、流程再造法、情感疏导法推动项目快速实施;定海路街道通过一对一诉求对接、技术顾问现场论证等方式,拓宽居民参与路径……

  “听民意解民忧,让惠民工程再升级,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荣向记者介绍了工作法。

  “首先是倾听,每一户的声音都重要。”李荣告诉记者,街道与居委组建联合工作组,党员与志愿者全程参与耐心讲解,细心倾听,针对面积小、施工难等顾虑一一沟通,逐一化解。针对不同家庭实际,量身定制“一户一方案”……

  “在施工中要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李荣细数了多个服务细节,比如严格限定作业时间,搭建围挡,防尘降噪,每日清理工地、清运垃圾,最大限度减少扰民,还请专业工程师现场答疑,并帮忙安装热水器、检修线路,用点滴细节,传递暖心温度。

  “从方案制定到签约搬迁,政府全程让我们老百姓说话,线上线下都能提意见,一点不糊弄。”居民张忠感慨。

  “拎马桶”改造攻坚战,提速!

  2024年,7589户完成改造,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2025年,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随着最后6493户改造完成,上海人民终于彻底告别“拎马桶”。

  “一想到往后的生活,我的心里满是盼头。”张忠的话,满怀憧憬。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

本报记者 田 泓

2025年10月24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们一家三代在小梁薄板房里住了40多年,以前冬天出门倒马桶冻得直哆嗦,做梦都想有个宽敞干净的家。这次拆除重建,让我们能住进带独立厨卫的新房子,实实在在解决了几代人的心病。”

  10月23日,上海市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居民张忠,来到旧房改造工地,望着已经完成施工的桩基,开始憧憬搬入新家、告别手拎马桶的生活。

  继2022年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经过两年的攻坚拔点,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

  在不少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照片和影视剧中,都有上海人清晨倒马桶的场景。本报1994年2月18日的版面上,记者在《小马桶困扰大上海》的通讯里,这样写道:

  “大上海屋檐下,每天都有70万只马桶招摇过市。这可不是‘天方夜谭’。直到90年代的今天,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里,还有几百万人每天不得不与马桶打交道。即便在南京路、淮海路这样有名的商业区,只要走进后街的小胡同,也能够寻到马桶的踪迹。”

  “早先,弄堂里报晓的是粪车的铃声。随着叮当铃响,一声吆喝:‘倒马桶……’便是一呼百应,家家户户拎着马桶往外跑。”

  小马桶之所以会成为上海人必备生活用品,主要是因为人多、居住面积小,要住“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部分石库门,建造之初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倒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

  海派文化作家吾非羊曾撰文形容:“在一个几乎没有化粪池、排污管、抽水马桶的时代,上海人用木质马桶、粪车、清洁夫、粪码头和粪便回收等人员和器物设施,构建出一个近代城市排污公共卫生系统,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文明的重要部分。”

  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让“拎马桶”问题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这场民生实事攻坚战,跨越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杨浦曾经是上海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之一,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90年代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杨浦区加快推进,于2022年全面完成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也是这一年,随着全市成片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

  2023年,上海住建部门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开展全面排摸。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进行最后的攻坚拔点。

  “虽然只剩零星的居民在‘拎马桶’,但事关每个个体的民生期盼。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里,人的需求、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应有之义。”上海市住建委主任王桢说。

  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嘱托,上海向“拎马桶”难题发起最后的冲锋。

  “一户都不能放弃”

  然而,这最后的任务,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难在哪?

  本以为,政府出资,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应该很受居民欢迎吧,没想到,偏偏有不少居民纠结。

  为什么?

  不是不想告别“拎马桶”的日子,只是,“拎马桶”的居民多数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哪能装下“1平方米抽水马桶”?加上排污管道布局、楼上楼下“邻避”矛盾……“螺蛳壳里做道场”,考验的是技术水平,也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经过反复调研,上海确立了剩余“拎马桶”改造的三个途径:一是结合零星旧改或片区更新,实施征收改造或协议置换;二是结合拆除重建实现厨卫独用,同步解决居住条件和房屋安全问题;三是对部分涉及风貌保护要求的里弄房屋,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此外,对空间受限、零星分布的点位,因地制宜采取增设卫生设施等托底保障方式。

  “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找到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以更为彻底的改造方式回应居民的迫切期盼。”上海市住建委同志告诉记者。

  为了摸清“拎马桶”的底数,杨浦区的工作人员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发现一些原先并不在册的工业用地也存在“拎马桶”后,住建部门主动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在充分考虑居民诉求意愿的基础上,完成10余户无卫生设施房屋改造任务。

  黄兴路1039弄18—27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多层小梁薄板和砖混结构老公房,有180户“拎马桶”。通过拆除老房,原地新建,户均面积从15.6平方米增至31.7平方米,既解决了抽水马桶问题,又增加了居住面积。

  国京路41号是保护建筑。改造中,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将一楼杂物间改造为联排集中式厕所,并为每户人家打造了独立如厕空间。采用轻质材料减少对楼板承重的影响,同时室内墙面、地面按原有样式修复,保留建筑原有面貌。

  “一户都不能放弃。”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说。

  “我的心里满是盼头”

  虽说加装马桶是民心所盼,但要把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兼具发展、民生和治理属性,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解决实际问题,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求得最大公约数。”陈颖说。

  长海路街道有个“睦邻智囊团”,通过邻居的现身说法,打消顾虑、化解心结,促成签约;殷行街道以党建引领法、双线沟通法、流程再造法、情感疏导法推动项目快速实施;定海路街道通过一对一诉求对接、技术顾问现场论证等方式,拓宽居民参与路径……

  “听民意解民忧,让惠民工程再升级,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荣向记者介绍了工作法。

  “首先是倾听,每一户的声音都重要。”李荣告诉记者,街道与居委组建联合工作组,党员与志愿者全程参与耐心讲解,细心倾听,针对面积小、施工难等顾虑一一沟通,逐一化解。针对不同家庭实际,量身定制“一户一方案”……

  “在施工中要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李荣细数了多个服务细节,比如严格限定作业时间,搭建围挡,防尘降噪,每日清理工地、清运垃圾,最大限度减少扰民,还请专业工程师现场答疑,并帮忙安装热水器、检修线路,用点滴细节,传递暖心温度。

  “从方案制定到签约搬迁,政府全程让我们老百姓说话,线上线下都能提意见,一点不糊弄。”居民张忠感慨。

  “拎马桶”改造攻坚战,提速!

  2024年,7589户完成改造,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2025年,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随着最后6493户改造完成,上海人民终于彻底告别“拎马桶”。

  “一想到往后的生活,我的心里满是盼头。”张忠的话,满怀憧憬。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十四五”期间,福建科技创新“硕果”如何“保质保量”?

2025年10月23日17:0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福州10月23日电 (林铭贤)白羽肉鸡种源打破国外垄断、福耀玻璃荣获中国质量奖、宁德时代实现福建省“中国工业大奖”零的突破、“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发布会现场。实习生 郑舒尘摄

发布会现场。实习生 郑舒尘摄

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福建省科技创新的五年“成绩单”,其间的一个个科创“硕果”备受瞩目。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抓源头”,高质量科技供给“保质保量”。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福建省实施工业科技创新和科技重大攻关行动,五年来组织实施95个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超过1.5万个省级科研项目。同时,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以此强化基础研究,五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79项,经费超过30亿元,立项数连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福建全面铺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等新模式,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超20%。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强主体”,企业科创“有声有色”。一方面,福建壮大创新企业群体,从2020年至2025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4%;培育了3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另一方面,福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五年来累计为11433家次企业提供42.5亿元的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约有6.8万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3100亿元;累计发放“科技贷”超过45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增幅持续高于GDP增幅。

此外,福建持续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全省拥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以及16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优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厚植新优势。过去五年,福建省新建翔安、海峡、刺桐、鹭江4家省创新实验室以及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合作网络扩展至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104家机构;新增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1家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同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全省约82%的高新技术企业、7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9%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7个国家高新区年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聚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新动能。五年来,福建省实施“八闽英才”培养计划和省引才引智计划,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85个、“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47名、“双创之星”97名;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十四五”以来,累计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达12099人次,团队科特派4006个,法人科特派172个。

(责编:陈楚楚、吴舟)




32项业务实现“数据最多采一次”  厦门市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便民利企”

2025年10月23日10:5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厦门10月23日电 办理业务,无需提前填写表格,携带身份证明等即可在窗口直接办理;根据提供的身份证件等有效信息,窗口工作人员在电脑系统生成申请书,再让市民核对签章,期间无需再填写相关表格……

“此举不仅节省了市民办事的时间,还有效减少了窗口人员数据采集填报等负担……”近日,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业务规范科工作人员,专程到市政务服务中心,以市民身份现场体验了一把不动产登记“数据最多采一次”全过程,切身感受到了“高效”“顺畅”。

今年9月底,为切实减少广大企业及办事群众遇到的数据采集填报等繁琐问题,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经过充分调研后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数据最多采一次”工作,加快推进实现不动产高效登记“少填表”、数字赋能“一键达”。其中,对相关咨询服务、窗口受理工作人员等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据悉,“数据最多采一次”指通过优化完善事项、数据和业务流程,以后台数据共享代替前端数据采集,同时通过与“一企一档”“一人一档”等基础库数据共享对接,实现业务办理过程中所需的申请信息和表单数据“一次采集、多次复用”,此举在让企业及群众“少跑路、少填表”和避免重复填报数据的同时,减轻工作人员表单信息录入量等,以提高窗口服务效能。

“优化不动产登记数据采集流程,是贯彻落实‘高效便民、数据赋能’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福建省坚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抓手,创新开展“数据最多采一次”等建设;去年,《福建省政务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实施方案》《福建省数据管理局关于做好“数据最多采一次”第三批高频事项改革工作的通知》发布,根据相关要求,“数据最多采一次”第一批、第三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涉及该中心的事项共有32项。

对此,去年以来,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部署,通过优化完善事项、数据和业务流程,全力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有效简化了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数据填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有32项业务实现“数据最多采一次”,其中,近期中心信息科开展并完成了第三批10个事项的“数据最多采一次”工作,今后还将加快实现“凡属于《‘数据最多采一次’事项清单》中需要申请书的业务,无论线上线下办理模式,都可一键生成申请书,申请人无需填写”的工作目标。

“数据‘多共享’登记提质效、群众‘少填表’服务惠民生、改革‘新路径’营商促转型,‌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不动产登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介绍,全力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通过加强数据赋能,让申请人“少跑路、少填表”,实现了事项提交材料平均减少近30%,事项办理时间平均缩减约60%,不仅有效提升了厦门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群众跑趟次数,有效增强企业群众对不动产登记政务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外,在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中,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落实创新举措,持续优化系统功能,也有力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减少企业群众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的办事成本和时间,提升了经营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同时,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工作,提升登记服务效能,进一步便民利企。”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不动产登记领域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初具成效,离不开中心坚持科学部署、压实改革“责任链”,离不开中心信息部门积极梳理服务事项、夯实数据“基本功”,离不开各部门线上线下融合、打好服务“组合拳”,也是中心践行“‌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缩影。

接下来,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继续深化“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填表”,让企业、群众办事成本更低,不动产登记服务流程更优、政务效能更高,“将‘数据最多采一次’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对不动产登记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助力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余乃鎏 谢小苹 谢鹏)

(责编:陈楚楚、吴舟)


上一篇: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下一篇:铭记,台湾光复八十周年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